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昨天是五四青年節,B站為了這個節日做了一個視頻,名字叫《後浪》,並且對這個視頻進行了大力的宣傳。


我就是在B站投放在朋友圈的廣告欄裡,第一次看見的這條視頻。


看完之後,從來不給廣告點贊評論的我,給《後浪》點了一個贊。


因為這是在近段時間以來,第一次聽到有人,在認真地說“我們沒有一代不如一代”


是的,一開始,不是它“後浪推前浪”的主題打動了我,而是它說“我們沒有一代不如一代”打動了我。


01 終於有人願意“等子彈飛一會兒”了


“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詞,在我們的記憶中,最開始是70後用來形容80後的,然後是80後用來形容90後的,再是90後用來形容00後的。


可是,但大家沒有注意到,到了最後,大家因此也變得特別容易懷念從前。


我們之所以懷念,是因為大家覺得“今時”比不上“從前”了。於是我們開始用“一代不如一代”來形容自己。


而這個詞的第一表現力,就是“回味經典”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因為影視圈某些明星日趨同化的長相與審美而懷念港星,因為現在某些影視劇的腦殘與無趣而懷念以前的影視劇,因為現在太多選秀節目譁眾取寵而懷念以前的選秀節目……


這些對比的出發點都沒問題,我們的確有太多東西需要改善和進步,以前也真的是有太多我們現在所缺失的態度與精神。


但這個觀點的問題在於,時間一長,大家在否定一些東西的時候,變成了籠統地否定全部。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當一檔新的選秀節目開播,一定就伴隨著當年的《超女》《快男》再次走上神壇。


人們一邊將當年的節目和勝者封神,一邊將如今的節目和選手打入谷底。


的確,很多選秀節目的劇本設置讓人無奈,吃相也是真的難看。但人們的失望和對選手的放棄來得有些太早了。


選秀節目不是選“成品”,而是選“潛力股”,這類節目的最大看點,是“養成”。


參賽選手們短時間內通過逼迫自己努力,不斷突破自己,不斷更新自己,不斷強化自己。


也許今天的TA不夠優秀,但也許下一次,TA就能逆風翻盤。


畢竟選秀節目要選的,不是當即就能獨當一面的選手。


除去某些不可說因素,“努力”與“成長”,才是國內某些選秀節目的關鍵詞。


而且,就連現在領銜的李宇春張靚穎們也不是出道即巔峰,他們也是用了很多年,才從“獲獎選手”變成“領軍人物”。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而且這其中,他們也走過了默默無聞的很多年,也走過了不少的非議與懷疑。


例如近期復火的張含韻,通過《聲臨其境》重新收穫了大批粉絲。可是在此之前,退學風波讓她走過了十多年的低谷,她默不作聲,才一路扛到了現在。


周深從《好聲音》冠軍,到現在的“海妖”周星星,也經過了不少的磨鍊與成長。


經典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可是現在,人們卻本末倒置,將時間作為考驗經典的“唯一標準”。


人們很難看見“新鮮出爐”的經典,就是因為人們始終忙著“緬懷”。


多少人把《讓子彈飛》奉為經典,可他們就是沒有耐心“讓子彈飛一會兒”。中國新生代不是沒有有前途的年輕人。


不信?你“讓子彈飛一會兒”。


而上述的這些,就是《後浪》給我的最初的感動——它是第一個認真說願意“讓子彈飛一會兒“的平臺。但也僅限於此。


然而,正當我要將這一時的感動“滑過去”的時候,我發現《後浪》被髮酵了:被感動的人越來越多,討厭《後浪》的人也越來越多。


02 《後浪》有著讓人難以接受的尷尬


出於好奇,我看了一下人們為什麼會討厭《後浪》,大抵總結出兩點原因。


1. 尷尬。演講式的文案生硬,語氣也讓人生厭。

2. 討厭《後浪》的精英主義。


其實尷尬還是很好理解的。現在的年輕人,早已不習慣激昂的“吶喊”。在這一點上,的確是“今時不同往日”。


在以往的時候,民營經濟還未超越國有經濟,大家更加相信並依賴於“團結就是力量”,所以口號很重要,動員也很重要。


那時候,人們的精氣神是“吶喊”出來的,大家一起喊出目標,一起喊出力量。


但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個體,或者是自由組合的小團體。相比團結的“吶喊”,大家更在乎自己是否活出自己的風格與花樣。


相較於老式的激情演講,大家也開始喜歡更有趣的發言方式。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妙語連珠的脫口秀,瘋狂抖機靈的吐槽,年輕人的價值觀被滲透在輕鬆幽默的段子裡傳播。大家早就厭倦了“吶喊”與“口號”,老舊的演講式的激昂,會讓大多數人感覺到尷尬。


在許多人眼裡,這幾乎就等於“教條”和“洗腦”。


而且,為了證明這一觀點,其實很多媒體平臺都寫了足夠豐富的文字來進行說明。


但說到底,就是對《後浪》的文案進行了解構。


我說“只有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但你說不是的,“只有強大的人才敢於嘲諷與否定”;我說“大家擁有著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你說不是的,你根本看不見牆外的世界;我說年輕人“勇敢”,你說不是的,年輕人也可以“萎靡”。


說實話,這樣的解構與觀點,單看沒有任何一絲問題。


但問題在於,這個觀點的成立,並不能用來反證《後浪》觀點的荒謬。


因為這些觀點本來就是基於不同立場與實際情況的結論,誰都不擁有絕對的對錯。畢竟也是因為這樣,《後浪》才有了被駁斥的空間。


不過,這樣風格明顯的視頻,文案也是標準的考場模板文案,大家不喜歡也很正常。就像不是每個人都覺得《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絕美的。


所以這種情況下,不管對方是誰,不管對方几歲,只要他說不喜歡,大家都應該給予尊重。


當然,對方也需要尊重喜歡這個視頻的每一個人。


03 文案裡真的通篇都是不適用的“精英主義”嗎?


儘管《後浪》的表現形式廣受詬病,但還是有人挺過來了。他們克服了《後浪》帶給他們的尷尬,開始仔細品究《後浪》的核心觀點。


這個時候勸退他們的,是他們口中,《後浪》所凸顯出來的“精英主義”。


這類人比較有代表性的發言就是:真以為自己是根蔥呢?讓房東給你多漲幾百的房租,看你還有啥好嘚瑟的?!


這樣的話就離譜得讓人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它在攻擊,但卻毫無邏輯。


歸根到底,這樣的質疑就只有一句話:你們這些up的高級自由,我們普通人難以擁有。


但是,這個觀點所存在的首要問題是:當一個人欣賞《後浪》的時候,他並不一定就需要多了不起。當一個人在接納《後浪》的觀點的時候,也並不需要和他人擁有同款生活。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在我看來,《後浪》之所以能俘獲人,不僅在於它俘獲了那些對《後浪》有代入感的人,也在於它能俘獲那些尊重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的人,不管對方是誰,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


畢竟,世界本就是千姿百態的。


其次,我們需要具體討論一下,《後浪》是否真的跪舔了“精英主義”,而忽略的普通群眾的生活與創造力。


由於這短短几分鐘的視頻混剪裡,我就認得兩個up主。所以我開始按照B站給出的視頻來源,一個up主一個up主地搜索,研究他們的屬性。


這件事情也沒啥大不了,就是花了我幾個小時,然後順便被種草了一堆優質up主而已。


但是說實話,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確定這些up主的類型與風格,卻無法精確到《後浪》裡每一處的剪輯都是出自他們的哪一個視頻。不過這些應該也足夠了。


經過一番”考古“,首先,我可以確定,他們的確都很優秀。


畢竟在篩選up主的時候就是甄選了不同領域的優質up主,都是在自己的垂直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最次最次,也表現出了生活的“多樣性”,即使這是在這場Yes/No混戰中,最為人詬病的一趴。


但是優秀還不足以成為一個時代的人的代名詞,大家還需要“普遍性”三個字。


很多人都會想,可以不顧生活的壓力而去瘋、去玩,去發展自己想要垂直髮展的領域,這些up主應該家底都很殷實吧?畢竟這可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說實話,這些up主裡的確有有錢人。尤其是在“車評”以及“旅拍”兩個領域。


前者需要雄厚的資金基礎和足夠寬廣的見識面,而後者不僅對設備和拍攝水平要求極高,旅行過程中所需要的費用也可能是極高的,所以你必須有一定的資金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用美妝視頻結合不同特色文化的up主,家底也的確是瞎眼可見的殷實。


但是這些有錢的up主,也不能代表所有的up主,他們只是代表了幾個比較費錢的領域的up主而已。畢竟很多領域的優質up主也可以很普通。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例子,是此次上榜的年紀最小up主——低調上傳。


十歲出頭的小男孩,一本正經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手辦。一個手辦也不貴,普遍幾十元,好一點的100+。


在距第一次上傳自己的開箱視頻3個月之後,他用自己掙的錢買了一部新手機。


當他談起自己目前的錢並不夠買一部手機的時候,他說幸好自己還有平時攢下的零花錢,300+。


對比這能起到大作用的300元而言,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他掙的錢可能不算太多。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也已經是不小的門檻。


《後浪》用了這個小朋友,來代表“可以更早地找到自己的愛好與價值”的新青年。


雖然“不惑”這個詞有些過於誇大,但的確,年青一代正在因為現如今的一些社會發展的福利而在加速自己與社會接軌的進程。


而這個事情,會極大地降低你未來調整你生活目標時所付出的代價。


簡單來說,就是機會與選擇更多,試錯成本更充足,你也更可能接近自己夢想的生活。


除了這個小朋友之外,還有一個100萬+粉絲的測評平臺——TESTV官方頻道。


雖然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做測評的up主一定都非常有錢。但事實上,這樣一個擁有著7、8個員工的專業測評頻道,員工們也會在公司買最新的大疆無人機做測評的時候,肉痛一下價格。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我們不去否認家境殷實的人的確比廣大普通人擁有更好的條件與資源,但我們應該也有這樣的常識——成功與否,與你的家境是否殷實,與你是否能砸錢養號,完全沒有必然聯繫。


這個視頻涵蓋了部分行業的優質up主,也涵蓋了從平民階層到資產階級的up主,個人覺得,在包容性上,這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也並沒有“資本性精英主義”。


04 《後浪》是否失了“五四精神”


旅拍博主一度興起,就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嚮往外面的世界。


於是大家要麼攢一段時間的錢,只為出門瀟灑一波;要麼不出門,雲旅行,這樣也能從旅拍博主的視頻中看到不一樣的大千世界。


雖然每一個行業的產生都是因為它具有自己的社會價值,但這個視頻最具衝擊力與爭議性的,還是最後旅拍博主以及攝影愛好者、工作者們展現出的花樣世界。


很多人都說,正是因為這個年代感十足的視頻主要是為了狙擊那些上了年紀的用戶,所以自己才害怕因為這個視頻,讓我們青年一代在中年人眼裡,真的變成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人。


但我覺得,一個真正認真用心看過這個視頻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擔心的。


因為,雖然這個視頻有很多快樂的畫面,但這些人的快樂,都是是用付出換來的,而不是,或者不只是純粹的享樂主義。


從多次在電競行業中鋒芒畢露的電競選手們,到享譽國際的琵琶老師青瑤,再到用曼妙的舞姿完美詮釋古典舞與古裝的“白紗裙舞蹈up主”,再到用視覺效果炸裂的創意視頻來俘獲觀眾的特效師……


他們有的勇於創新,有的追求科技,有的輸出文化,有的關心時尚。雖然專研的領域不一樣,但相同的是,他們因為要輸出視頻而不斷精進自己。


我看見一這群人在為自己付出過的努力而歡呼,看見這群人在為自己的專業領域而付出。


我不知道,如果這都不算青年人該有的樣子,如果這樣都不算“五四精神”,那什麼才算?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而且關鍵的是,這樣因為付出而收穫的快樂,沒有階層劃分,誰都可以擁有。


當你舉杯的那一刻,你不必在意你是因為幾百塊錢就興奮舉杯,更不必在意別人是不是在為幾百萬而舉杯。


你們都只是在為你們的成果舉杯。


這個成果是根據你的目標與能力進行合理劃定的,所以你沒必要去和那朵遙不可及的雲進行PK。


05 “後浪”真的是你說不當就不當的嗎?


除去邏輯措辭生硬一事,大家也對於“自己被代表”的事耿耿於懷。


當何冰老師大肆讚美“後浪”的時候,當他說“前浪”已經在準備好“被拍在沙灘上”的時候,有人立馬急著否定。


“你放屁,我沒有,別亂說。”


忙著做自己的年輕人表示,自己可沒空去做拍死前浪的後浪呢。


當然,還有的年輕人則說,我每天為了幾千塊錢就費盡了心力,當我在深夜從繁重的工作中抬起頭時,我看不見視頻裡的輕鬆愉快,我看不見夢想與熱情,我看不見光。


所以,你這個視頻你可拉倒吧,理想主義,完全就是沒有經受過現實的毒打。


其實我非常理解大家的狀態與心情,而且不僅是理解,而是深有感觸。畢竟我是小辣雞中的戰鬥機。


但這樣的想法的關鍵問題在於,大家真的覺得,以前拍倒“前浪”的“後浪”們,都是做好了準備才去的嗎?


說實話,我覺得不是。


不管是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並不是時代的每一朵浪花,都跟上了時代的變化。


回望60、70年代,有多少人是做著自己清楚而喜歡的事走到最後的?我覺得很少。更多的人不是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謀生的,而是做著自己能做的事情謀生的。


他們中,有的人可能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有的人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被時代收割的韭菜一直都有。但真正明明白白走在這世間的,並不佔多數。


這種感覺,可能和擠公交有異曲同工之妙。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可他們依舊作為一個齒輪在時代中運作著,不管他們自己願不願意,大家就已經是那個時代的一員,被裹挾著拍向他的前浪,哪怕你不是浪尖處引領潮流的那朵浪花。


而到了我們的現在,我們很難否認我們享受了時代的福利。因為我們已經從一個“艱難謀生”的時代,步入了一個“餓不死人”的時代。這個“餓不死人”,真的給了我們很多自由選擇的機會與權力。


但問題在於,即使我們擁有選擇的機會,我們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過上理想生活的機會與能力。


畢竟,要是一切都那麼理想,十個人裡面,有十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可以衣食無憂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與喜歡的生活。


所以,這一點上,我的觀點的確與《後浪》慷慨激昂的“青春不迷茫”有很大差距。只不過這樣並不會導致我討厭這則視頻。因為,雖然很少有人看得穿,但至少我們能選擇看得開。


06 《後浪》對於個人而言的意義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B站這條視頻給人的感受,不止侷限於視頻本身的內容與質量。


作為一個倚賴B站自身作為出發點的視頻,除了瞭解視頻中所展示的up主們的生活,它更是一種延伸。


每一句臺詞,都是B站在你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延伸。


比方說,我平日裡混跡B站的時候,我就常常感嘆各大up主的厲害。


所以對於我而言,B站的文案搭配優質up主們的混剪並沒有讓我感覺到“牽強”,反而讓我感覺到一股熱血。這股熱血是來自於up主們用心做好自己視頻的責任感。特別是在進一步瞭解了他們之後。


(但是這裡點名一下“扶腰直上九萬汝”,這是唯一一個看完之後,還在懷疑她就是個搬運工的up主。)


他們有專業知識,也有厲害的技術,更能持之以恆地在一個領域深耕。他們的成功可不是白嫖來的。


至於大家再三強調的說教方式與牽強文案,真的就只是對我影響很小而已。


畢竟誰沒經歷點百日誓師大會打點雞血什麼的呢,這不都是小場面嗎


不喜歡這個視頻的年輕人覺得,我走我自己的路用不著你多比比;喜歡這個視頻的年輕人也覺得,我走我自己的路,你戳到我的點上了我也沒必要非把你一腳踢開。


時代由不得前浪想不想死在沙灘上,也由不得後浪想不想推前浪

(青瑤老師自編的鼓樂《蘭陵王入陣曲》截圖)

而且我本身作為B站白嫖課程黨的一員。雖然它承載的主要功能還是讓我放鬆,但我還是依稀對它賦予了我對於自己成長的希望。


眾所周知,B站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手動狗頭)。所以,關於這篇成長型文案,我也沒有感覺被冒犯到,或是自己已經被排除掉。


而且關於演講,雖然初看我也尷尬到想退出,畢竟這種模式脫離我們的生活太久、太遠。


但是再仔細一品,卻能感覺得到何冰老師至少將這個演講風格演繹得十分完美。


畢竟,相比較風格本身是否合適,有沒有認真而優秀地詮釋好這種風格也很關鍵。而且,何老師一直都挺厲害挺可愛的。


至於邏輯上,我只能說我努力地盤了那麼久,也只能告訴大家,在我的認知裡,《後浪》的觀點是基本經得住推敲的。


畢竟,每個人熱愛小破站的原因都不相同,每個人對於這個視頻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也歡迎不同的聲音來辯。


我們公開探討,更保持獨立思考。


而對於那些討厭文案和表達方式的朋友,我也只能勸大家少看看吧,給自己順順心。


PS.如果你真的沒看到我們這一代有棟樑之材,或者說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那麼迴歸文章最初的觀點——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