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孔子会救谁?


王开东: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孔子会救谁?

有一个世纪难题,只要一问出来,任何男人都面如死灰,魂飞魄散:那就是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你救谁。


有男人打马虎眼:我救不会水的那一个。但男人一定会被追问,假如两人都不会水呢。


男人再迂回:我救离我最近的人。但条件会再次被精确,两人离你一样近。


男人会再负隅顽抗:我……我……救孩子的妈……


总之这是一个千百年无解的难题,我们有没有发现,男人的答案,从来不敢锁定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不会水的人、离我最近的人,还是孩子的妈”,都是如此。


尤其是“孩子的妈”,这个答案足够精彩,因为找到了妈妈和媳妇的共性,妈妈是儿子的母亲,媳妇是孙子的母亲,都是家族生命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丈夫来说,妈妈和媳妇确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前者是生命的诞生,后者是生命的延续,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选妈妈,则对媳妇不忠。选媳妇,则对母亲不孝。


从经济学上来说,根据社会成本论,肯定要选媳妇,因为媳妇年轻,未来的日子很长,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大。但仍然是经济学原理,妈妈是最稀缺的,独一无二,无可取代,所以价值最大,媳妇却可以再娶。


这个问题实在太难了,无论是感性或者理性的男人,都没办法抉择。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谁出的,但我诅咒这个人,出这个问题的人本身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既然男人都没底,既然女人都不满意,我们不妨求助于万世师表的孔子,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孔子会救谁。


可惜孔子没有做过这道题,但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加减取舍中来窥视孔子的答案。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话大意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感慨:“卫国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如此众多,应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应该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后,还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再教育他们。”


孔子真厉害,在那个时代就提出了“先富后教”的政治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连肚子都没吃饱,空谈道德有什么用呢?最后很可能就教出伪君子。


孔子重视教化,但并不凭空言道,他明白经济富裕是德教的基础,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道德教育才会见效。


但这不行,“冉有问政”,孔子在做加法,但救妈妈还是救媳妇,事实上是做减法,所以应该找孔子做减法的例子。好在“自贡问政”,孔子就曾做过一次减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大意为: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对政府有信心就可以立国了。”


子贡问:“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百姓对政府有信心这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道:“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和百姓的信心这两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道:“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就是死亡,但是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百姓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也就该灭亡了。”


孔子回答太好了!信心真太重要了,民无信则不立。这个立,既有立国之意,也有存在之思。顾随说,上位之人一定要得民心,得民心也有失败,但失败可以原谅,错事可以马虎,因为民众信得过他。能信故能得人拥护,若不得人拥护,办好也是不好,可见信的重要性。


结合这两者,我不妨推断如下。


前者是加法,加法最后一项最重要,那就是“教育”。后者是减法,减法中留下来的那项最重要,那就是“有信”。


而且孔子还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没有粮食,不过就是一死,但谁都免不了一死。所以说,救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过不同教育的人,就有不同的信,不同的信就有不同的选择。


有人突破孝道的樊笼,信奉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所以选择救媳妇。有人坚信,生命在于根本,不能数典忘祖,所以选择救母亲。在救出母亲后,再去救媳妇,能救活就一起活,不能救活就一起死,这就是这个人的信。


很多人会说,孔子强调忠孝,这个忠是忠君之忠,这个孝是对父母之孝,孝是摆放在忠之后的。但对妻子的忠诚与对国君的忠诚是两个概念。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这里的孝应在前。


更何况儒家认为,“养父母,蓄妻子。”一“养”一“蓄”,亲疏有别,所以孔子一定主张救母亲,这符合孔子一直倡导的“礼”,这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我想说,孔子是一个很世俗的老头儿,他一点都不古板,他很会算计,在救母亲和救媳妇上,孔子一定不会如此简单草率,说不定也和我们一样挠破头皮,不敢说出最后的答案。事实上不是不敢,而是不能。


如果有人问我,王老师,假如是你,你如此选择呢?是救妈妈还是救程老师。


我是语文老师,我知道这是一道发散题,这道题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选择之别。所以妈妈问我这个问题,我就先救妈妈。程老师问我这个问题,我就先救媳妇。


但如果有人追问真正发生这件事你救谁?那我得诚实回答,我哪个也救不了。我不会水,我是旱鸭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