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膽精神,東北野戰軍的虎氣是怎麼來的?

胡渡先生

獨膽精神,東北野戰軍的虎氣是怎麼來的?

《建國大業》中的東北野戰軍戰士

“你是哪個部隊的?”“老子是林彪的四野!”“老子是四野的林彪!”這是林彪和四野一名戰士的對話,可能是編的,但也確實反映了四野的戰鬥作風,感覺像是大老虎碰上了小老虎。

林彪小名林育蓉,為了增加陽剛之氣,5歲上學的時候,其父為其取學名林彪。林彪雖然身體瘦弱,但是膽氣卻如其名,特別是平型關一戰名揚海內外。1945年,到了東北,林彪開始注意培養部隊的虎氣。

首先,提倡積極的獨斷專行。

“勇敢是戰勝敵人的最根本條件。”林彪認為,部隊必須有一股虎氣,就是“總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對全局有益無害,無命令也打,只要有機會就打,這就是戰鬥積極性。有了這種想打仗的作風,就不會因為小的勝利而滿足,也不會因為受了些挫折而洩氣。”

獨膽精神,東北野戰軍的虎氣是怎麼來的?

《亮劍》中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

但他也注意避免一種傾向,就是“對上面的一套不以為然,總想搞自己的一套,標新立異”,認為這種傾向是消極的獨斷專行,實際上是遊擊習氣。林彪認為,打仗不是為了給誰看的,反動軍隊為了吃統治階級的糧而壓迫人民,所以只能是唯命是從,但是人民軍隊是革命的軍隊,是為了廣大人民的解放,不是為了哪一個人,“所以上面看到的事,我們幹,上面沒有看到的,應當干時我們也要幹。”這和我們現在講的“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差不多。

林彪認為,只要符合上級總的意圖,情況變化時,不執行原來的命令是可以的,如果執行,反倒錯了。“如果因為消極性而失掉勝利,是作風上的毛病,應當批評;如果因為積極性而受到挫折是戰術指導上的毛病,應當鼓勵。”1947年,“好戰分子”鍾偉在靠山屯三次違抗林彪命令,但是抓住了戰場主動權,林彪不僅沒有批評,反而表揚他“敢於打沒有命令的勝仗”,後來把鍾偉從師長直接提拔為縱隊司令。他還在多次公開講話中,為根據戰場條件隨機應變,沒有完全執行上級命令的指揮員“翻案”。

其次,培養小部隊的“獨膽”作風。

1948年,東北戰場我軍已經佔據優勢,城市戰鬥越來越多。林彪認為,過去我們的傳統,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總是集中兵力,優勢是人多,但是缺乏“獨膽”的戰鬥作風,只有少數部隊敢於摸到敵後,而城市戰鬥是小部隊多路同時進行的戰鬥,靠的是小部隊的機動、獨立和勇敢,如果只靠部隊多,就會造成隊形密集、混亂,互相推諉責任,因此,要建立小部隊解決戰鬥的信心,在部隊中培養“獨膽”精神,就可避免習慣於把大部隊擁上去的缺點。

獨膽精神,東北野戰軍的虎氣是怎麼來的?

獨膽英雄陳樹棠

所以他在《關於攻堅戰的戰術問題》中,特別強調了巷戰中“隊形不要太密了”,應當使用小部隊,以營、連甚至班、排為單位,“敢於突擊,敢於穿插到敵人後面去,敢於打敵人的反衝擊”。他認為,只採用一面戰術的指揮員是最膽小的,敢於大膽穿插迂迴的指揮員,就可以說是有膽量的指揮員,如果敢於擺成兩面,大膽地從敵人側後去攻擊,那就更加勇敢了,所以應當有意識地在部隊中培養這種“獨膽”的信心和作風。

第三,“四組一隊”和“三三制”。

小部隊要運用“一點兩面”戰術切斷敵人後路,也要有合適的組織形式。林彪在1947年就把“三三制”戰術推廣到班。就是在一個班內,分為三四個小組,每組三四個人,由班長、副班長和戰鬥經驗豐富的戰士擔任組長,平時在班長指揮下,進行教育管理和訓練,戰時在班長口令範圍內遂行任務、相互支援。為了打城市戰鬥,1948年林彪又提出了“四組一隊”的概念,主要是提醒突擊分隊要有分工,各小組之間要相互掩護和搞好配合,實際上是大一點的“三三制”,就是在以營連為單位的巷戰中,一隊分成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

獨膽精神,東北野戰軍的虎氣是怎麼來的?

三三制戰術小組

當然,不管是“三三制”還是“四組一隊”,都是相對的,具體需要幾個組,要根據目標性質靈活運用。比如,敵防禦有外壕,需要爬圍子、上房子,那就要設置架梯組。在當時,“三三制”和“四組一隊”都還是一種戰術,後來這種戰術甚至成為我軍的一種編制原則。

積極的獨斷專行、小部隊的“獨膽”作風、“三三制”和“四組一隊”,再加上“三猛”,把四野的部隊,不管是戰鬥員還是指揮員,都培養成了能夠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獨膽”英雄,這對於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與老毛奇的任務式指揮有異曲同工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