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丨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毛病,怎麼破?

01

有個同學問我:“老師,我想請教一個很矛盾的問題,怎麼克服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心理?”

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困擾,這個同學的提問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上大學時,有一次我在思政課堂上被老師點名回答一個問題,當時回答得不太好,所以內心裡面就覺得比較惶恐,擔心被很多同學嘲笑。

這件事情在我的心裡擱了兩個多星期,抓耳撓腮、思前想後,很難受,後來我實在忍不住,就問了我的室友:“你們覺得兩週之前我在思政課上的回答是不是很愚蠢?”

室友A回答:“什麼課?”

室友B回答:“哪一天?”

室友C回答:“老師喊你回答問題了嗎?”

室友D回答:“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但是我壓根想不起來你說了什麼…”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通了,自己覺得天大的事,在別人眼裡壓根都不值得一提,你是你的全世界,但只不過是全世界的70億分之一。

你的故事,也許會寫在你的記憶硬盤裡,一直存著,但是你的故事對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網頁,別人看過後就關閉了,甚至可能打開了,卻根本就沒留意過。

大家都太忙啦,根本沒有人記得你曾經出的醜,不必多情,給自己演太多內心戲。

這樣一想,我們的心情就會放鬆很多。

記住一句話:在這個世界,我們都沒有太多的觀眾。

夜思丨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毛病,怎麼破?

02

我們為什麼會有人際關係的煩惱呢?

暢銷書《了不起的我》作者陳海賢老師說:“其實主要的根源就是: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我的事。一個人如果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是別人的事,那他就很容易變得敏感內向,容易受他人情緒的影響,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中,把別人的期待變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做自己的情感。”

陳海賢老師在書中還舉了個例子,他有個朋友是個老好人,同事有什麼事,總是找他幫忙。有些事他並不樂意做,可總也不好意思拒絕。這樣,他就變成了公司裡的救火隊員。可是,他內心又有很多的抱怨,經常覺得同事利用了他。

陳海賢老師就問他,“如果你拒絕別人,你會擔心什麼?”

他說:“我擔心別人說我小氣,這麼點忙也不肯幫。”

記得以前也有同事拿類似的問題問我,看她忙得暈頭轉向,耽誤時間和精力,本職工作也不見起色,領導臉色也越來越難看,我就反問了她一句話:“別人都好意思說出口麻煩你,你為什麼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不知道是我這句話起作用了,還是她真的忍受不了這樣的情況,後來轉變很大,風格也硬朗多了,逐漸把時間的掌控權拿了回來。

如果一個人真的在乎你、尊重你,他首先就會尊重你的時間。

當你變得強勢一些,學會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說“不”的時候,別人就會知難而退,你就能建立自己的邊界。

不要想著當人人都喜歡的橘子,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好評,這樣做常常會弄巧成拙,反而丟失了真實的自己。

就算你是人民幣,還有人視金錢如糞土呢。

夜思丨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毛病,怎麼破?

03

想起以前一個比較內向的學生小文鍛鍊自己演講能力的故事。當時她好像是為了考公務員或者是教師資格證,一向擅長或者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的她,不得不嘗試去公開演講。

通過一個學姐介紹,她加入了學校所在的演講協會。演講協會基本上每天都會舉辦內部演講練習,方法很簡單,每個人上臺講三分鐘,不限主題。

從剛開始她上臺的時候,站在臺上哆哆嗦嗦說不了幾句話,經常是上了上一句,想不起來下一句是什麼。一直到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受虐”以後,她才能夠相對自如地表達自己,順暢地完成3分鐘主題演講。

因為在這段時間的鍛鍊,她已經不害怕丟臉,習慣不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講的不好,沒關係。

被大家笑一笑,沒關係。

我猜,小文同學的內心想法大概是這樣:“正是因為自己說的不好,才應該多出來鍛鍊,至於丟臉嘛,我臉大,不怕。只要不影響我鍛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別說丟臉,丟錢包都沒事。”

記得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句話,大意是說:“面子是18歲前的一個詞語,類似於天真,18歲以後,你就可以忘記它了。”

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至於評價,那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事情。

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事情,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也許就不會感覺那麼困擾了。

宮崎駿說:“我從來不考慮觀眾。”

德川家康說:“過於揣測別人的想法,就會失去自己的立場。”

別人怎麼評價你,不應該成為你的行事準則。

你可以嘗試著放下對別人評價的過分在意,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要做的事情。

因為每個人的見識、經歷、想法都不同,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太在乎外界的評價,我們就容易被四面八方的人拉扯著,不知走向何方才好。

04

前幾天看曹將的文章,他在公眾號裡寫道:

夜思丨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毛病,怎麼破?

我很理解曹將的心情,前兩年我寫公眾號的時候,也曾擔心過這樣的問題。就像開篇的提問一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也很小心翼翼,擔心寫得太差被嘲笑,也擔心會被認為不務正業。但事實上,自己沒有那麼多觀眾,也不必揹負太多的心理壓力,給自己想象出一部內心大戲。

去年我在一個全國輔導員交流群裡,看到有位高校老師質疑一位寫公眾號很出名的輔導員,總認為輔導員工作很清閒,才有時間寫文章,他自己平日裡很忙,雖然也想寫作,卻分身乏術,因此質疑這位輔導員是不是上班期間寫公眾號文章。

這位輔導員輕飄飄地回覆說,都是每天晚上9點半以後,把娃哄睡覺,再坐到電腦前碼字的。

沒有沒時間這回事,只不過你沒有把這件事放在最高優先級上。

我做不到曹將每天一點睡覺那樣拼命,每天更新,且內容質量都挺不錯。因為工作比較忙,加上自己的自律能力不是很好,有時候三五個晚上才能寫一篇文章,有時候甚至一兩個星期都寫不出幾個字。

但是,當寫作能讓我連接到更大的世界,幫助更多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時,我就會放下那些心理負擔,告訴自己,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沒人整天關注著你。

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這本書中寫道:“成為你自己,這是簡單的哲學。但將它活出來,殊為不易,特別是當我們的教育一直是聽話哲學時。”

懂得如何與身邊的人相處,懂得如何與這個充滿各類評論的世界相處,並不代表自己的妥協,也不代表對別人友好建議的忽視,而是一個強大自我的生命力展現。

每當你覺得自己像個人物,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時候,就暗暗告誡自己: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那麼多觀眾,遇到好的意見就採納,遇到惡意的評論就忽略,做好自己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