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晨創投執行合夥人肖冰:“後疫情時代”的投資策略

達晨創投執行合夥人肖冰:“後疫情時代”的投資策略

作者 · 億歐

來源 · 億歐網

4月22日晚上10點,由盛景嘉成母基金、盛景網聯、中國電子商會、中國母基金聯盟、億歐公司攜手舉辦的《中國首屆投融資雲峰會》線上超級大直播完美收官。

13小時線上大直播,30+行業頂尖大咖。以深度的專業視角及敏銳的行業洞察,為企業家、創業者們解讀市場變化趨勢及潛在的商機,共同探索2020逆境增量之路。

在大會第一場“疫情後的投資策略”環節,達晨創投執行合夥人肖冰分享了“後疫情時代”的投資策略主題演講。

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肖冰:“后疫情时代”的投资策略

以下為演講實錄:

目前,整個疫情非常嚴重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是最大的黑天鵝,是一箇中長期的影響。疫情肯定會過去,幾個月也好,或者是一年左右的時間也好,相信最終還是靠科技的力量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對經濟的影響,我覺得是中長期的,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在4月8號的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上也講到了,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這個可能跟美國太不太一樣,美國的經濟是往上走的。

疫情受益的行業就是跟醫療相關的一些行業,主要是能夠在線上完成的行業。但是對絕大部分行業來講都是不利的,這次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肯定是大於2003年SARS的。

上半場,中國對疫情的戰鬥,可以說是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國外的疫情又進一步加劇了,所以下半場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國內最大的影響,就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和失業潮,中國沒有一個準確的失業的數據。我們看到中國可統計的失業比例創新高,但實際上失業數可能是遠遠大於官方公佈的數據。因為很多人沒有在這個統計裡面,很多農民工沒在這個統計數據裡面。

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財政政策可能進一步放鬆,為了救經濟,全球大放水,中國也會跟上。中國比西方,比美國目前還弱了一些。我們預計在“兩會”以後可能會出臺更大規模的刺激經濟的政策。

新基建現是在大家提得比較多的,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時候,國家會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我看最近有一些中央的文件也提到了如何加大新基建的建設,這裡麵包括了一些方面,包括5G、數據中心、特高壓等等,區別於以前修橋挖路舊的基建,這裡面對我們創業公司是大有作為的領域。

資本市場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因為跟我們是息息相關的。我覺得每次在大的經濟波動的時候,經濟不好的時候,資本市場都會迎來一些改革的紅利,這一次也不例外。這次我相信政府也會充分地考慮怎麼利用資本市場的發展反過來支持實體經濟。目前來看新利好是比較明顯的,即使在股市發生比較大波動的時候,我們的IPO也沒有行政性的停止,還是保持相對常態化的趨勢。

科創板的註冊制已經快一年了,創業板的註冊制,本來預測上半年會推出來,現在看有可能會推遲,但是大概率不會晚於2020年。還有新三板的精選層也是一個小型的IPO,對創投的減持新規做了很大的調整,包括再融資的一些新政,放寬了再融資要求。

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本來就是冬天,現在這個冬天可能更長了,可能更冷了,行業的洗牌,對VC/PE行業的洗牌更進一步加劇了。從募資來看更加困難,從投資來看,大部分的機構幾乎按下了暫停鍵。截止到2月份,中國創業投資的金額只有81億,同比下降81%,環比下降96%。因為一方面是大家信心的問題,對未來恐懼,你恐懼了,可能就會暫時停下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法出差,因為我們這個行業不出差影響還是很大。如果你完全不去實地瞭解一個企業,純粹從線上完成一個投資,特別是大金額的投資,基本上還是不可信。

從退出來看,雖然政府沒有停止IPO的發審,但是因為我們的保監機構、審計機構沒法出差,沒法去現場,所以很多報表出不來,導致上半年IPO進度是放慢的。但是全年有可能會持平,後面可能還會加速。

從投後來看,我們投的大部分項目,可能或多或少受到疫情的不利影響,特別是投得比較偏早的項目,相對抗風險能力更差一些,這個時候特別考驗投後管理的能力。

▋不確定的市場中確定性的機會

回到我們的這個主題,就是外部環境沒法改變,現在到底怎麼投和投什麼,這對投資公司來說,可能是每天要考問自己靈魂的一個問題。

我們覺得在目前特別不確定的市場裡面,怎麼抓住那些確定性的機會?這是一個最大的判斷,外部世界是非常不確定的,有沒有一些確定性的機會?

確定性機會在哪裡呢?我講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這個時候肯定是相對成熟的項目抗風險能力會強一些,早期項目能夠跑出來的概率會越來越小,因為整個經濟處於一個蕭條期,經濟在往下,外部風險大,早期項目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要投特別有戰鬥力的團隊和特別好的賽道,所以基金的組合來說,我們考慮早期項目要相對控制一下比例和嚴格把握質量。

加大確定性強的中後期項目比重,嚴格控制早期項目

只投頭部項目、行業龍頭

另外,所有行業的洗牌會加速。很多新型的行業一出來可能很快就洗牌完畢,這裡面只有行業的頭部公司才能活下來,第一才能活下來,第二可能都會很難受,第三以後的公司可能都生存得很危險。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投行業的頭部公司,行業的中游的公司、平遊的公司只有放棄,所以對投資來說投確定性的階段,投頭部的公司。不管在怎麼細分的行業,我們只投行業第一,行業第一的抗風險能力肯定會相對強一些。

加大對疫情後長期受益行業的投資比重追求“戴維斯雙擊”的超額回報

第二個觀點,我們要觀察一下疫情以後行業的變化,等疫情完了以後,肯定會有一些行業會長期受益,也有一些行業短期受益。短期受益的行業我們肯定不碰,比如說那些生產口罩的,實際上是很LOW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會不會有一些疫情以後長期受益的行業?這裡面是需要加大研究的,如果確定這個行業在疫情以後反而會更好,我覺得值得我們加大投資。我們要追求一個“戴維斯式雙擊”,這個回報是超額的,第一個是盈利能力提高,第二個是資本市場對它的評估會高,這就是要確定哪些行業有戴維斯式雙擊效應。

▋科技、消費兩大投資主線,雙輪驅動

在經濟比較繁榮的時候是無所謂的,所有的行業都可以投,現在經濟不好了,行業分化會很厲害,不同行業最後給我們創造的回報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的觀察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科技,一個是消費,雙輪驅動。我們認為在現階段應該是科技為主,消費為輔,有兩個戰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科技創新裡面,這一輪的新冠疫情以後,反而會有很多企冒出來會進一步地強化這些賽道。消費是因為經濟下行,大家對未來經濟收入預期不好,所以大規模消費升級的浪潮是很難出現的,只會有一些結構性的機會。但是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結構性的機會也是值得關注的。

科技主要是以5G技術為主,疫情以後,國家要加大新基建的投資,首先會投在5G上,中國的5G會是全球最領先的。第二個方向就是自主可控,替代掉進口的硬科技的那些領域。在中美貿易戰裡面我們都關注到自主可控的方向是可投的,包括一系列的大量的還需要從國外進口的,特別是美國進口的一些核心的,包括芯片、工業軟件、高端材料和高端裝備等等,這裡面實際上是國產替代大有可為。

這次疫情以後,中美脫鉤,中國和西方的關係進一步緊張,矛盾進一步加劇,對中國自主可控進口替代的浪潮會進一步加速。現在不光是貿易戰的事了,可能以後很多西方的國家還要跟中國有摩擦,所以這時候自建體系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

再就是創新的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創新的公司,特別是有創新能力的公司,本來就是朝陽行業,疫情以後就更加朝陽。這次疫情以後,會發現中國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入太少,還需要大規模投入,政府肯定會大規模投入。

最後說到軍工,每次金融危機都會導致地緣政治緊張,很多人擔心會不會有戰爭的風險,加上中國軍改已經結束了,從今年開始可能會大規模投入,我們的軍工行業都會非常利好。我覺得在科技裡面主要是達成這幾個方向。

新冠疫情會對中國的社會和人的心理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和變化,泡沫經濟連帶的那種消費會變成未來相對平靜的消費社會。可能跟日本有點像,接近日本在泡沫經濟以後的消費趨勢。相對平價的,但是性價比比較好的消費可能會受益,奢侈品炫耀性的消費會相對抑制,這裡面就是要考慮疫情以後結構性的變化對我們的消費心理產生的影響。

還有我們特別關注企業在經濟下行裡是不是抗週期的,是不是逆週期的?因為在整個經濟下行裡面,肯定很多公司是抵抗不了下行週期的,是隨波逐流的。這個時候那些能夠抗週期的,能夠逆週期往前走的行業,這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點。

▋迴避傳統制造業、傳統消費行業

迴避的就是那些傳統的製造業和傳統的消費行業,就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隨大流的行業。因為外部的壓力特別大,所以會

特別看中創業團隊的意志力。這個時候我們說特別考驗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就是面對這種危機、挑戰和壓力的時候能不能堅持下去,能不能堅持最後5分鐘?就像打仗一樣的,打仗最後5分鐘是最考驗人的意志的。

我們覺得疫情以後,投資人會迴歸常識,迴歸理性,很多在投資特別狂熱時候很多偽的商業模式、TO VC的項目、不符合常識、常理和邏輯的項目,都會暴露出來它的本來面目,都會加速打回原形。這次大家看到願景基金很多項目暴雷,也跟疫情有關係。包括最近出現瑞幸的事件,可能跟疫情也是有關係,把原來一些捂住的事情捂不住了。

我們還是要堅定信心,不管外部環境怎麼變化,有幾個基本的判斷是不會變的,中國經濟肯定還是在所有大的經濟體裡面成長最快的一個國家。哪怕我們的GDP增長降到百分之一點幾,我們可能還是唯一一個保持正增長的國家。

剛才講到我們還是要對中國市場堅定信心,因為有幾個基本判斷是不變的,中國還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一個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製造業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還有一個判斷,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具有最多就業人數的國家。這幾個大的判斷是不會變的,所以我們還是會堅定地投資。

對於達晨創投來說,今年確定的投資是會加速投資,會比去年翻倍。原因是說往往是在經濟週期低點的時候,是投資最好的時期。歷史上來看,每次泡沫破了以後,每次經濟不好的時候,設立的基金最後的回報都是比較高的,關鍵是要投到比較好的項目裡面。

這個時候是相對比較好的一個投資時機,我們還有大量的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有幾個大的方向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一個是估值,這個時候的議價能力會強一些。當然好的公司,現在估值還是咬得比較緊,但是會有所鬆動,這個時候談判對投資人會相對比較有利。還有一些公司,因為市場環境,他們想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也可能會開放投融資機會。比如說像西貝這個公司,本來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他們的現金流很好,不可能去找投資人投錢的。出了疫情以後,最近他們也在考慮引進外部的投資,類似這樣的機會會比較多。

還有一個觀點,在這個時候仍然業績表現優秀的公司肯定是最好的公司,在經濟比較旺盛的時候是魚龍混雜的,所以我們覺得投資機會反而更好一些。

對於基金管理人來說,關鍵是這個時候是不是還有錢投資?子彈還夠不夠?這點很重要很重要,因為現在正是向優質企業拋出橄欖枝的好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