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隕落,這個品牌存著80後滿滿的回憶,如今關店裁員

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托管


星辰隕落,這個品牌存著80後滿滿的回憶,如今關店裁員

真維斯,對80、90後,有著滿滿的歷史回憶感。而如今,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自願託管程序,畢馬威合夥人Peter Gothard和James Stewart兩位合夥人已經成為這家企業破產程序的託管人。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託管不包括中國國內的真維斯業務,其主要是新西蘭和澳洲的真維斯146家門店和1000名員工。經營會暫時繼續,託管人會尋求重組、出售或者吸引新的投資人來挽救這些門店經營。真維斯中國門店總共還有2000家,但由於業績慘淡,從2012年至今,真維斯已經在內地關閉了1300家門店,裁員6000餘人。銷售只剩高峰期的2成,且在進一步惡化。查詢真維斯電商門店,發現電商旗艦真維斯也是銷量寥寥,乏人問津。

真維斯的過往腳印——早一步進入中國,早一步發財

真維斯的歷史,追溯到1972年澳大利亞城市珀斯(西澳大利亞州首府)。當時真維斯讓香港楊釗、楊勳兄弟的旭日製衣廠代工製造服裝。1990年,楊釗、楊勳作為代工企業反向收購了真維斯。1993年,真維斯開始進軍中國,首店,上海南京路。在那個品牌匱乏的年代,雖然真維斯定位是工薪階層,但在中國早期已經是略微高端的品牌。96年,藉著內地火爆的銷售狀況,真維斯香港上市火爆異常,超購236倍。2000年後,真維斯在內地瘋狂擴張,直到2013年,營業額達到頂峰的50億港幣。當時全中國的店面達2500家。

接下來,2013年後真維斯開始下坡,2017年,銷售額只有16.1億,稅後虧損0.45億,經營面積也開始大面積縮水,裁員達8成。

17年7月,旭日集團剝離真維斯澳洲和新西蘭業務,賣給楊釗楊勳的巧思公司,作價2.2億港元,2018年,中國業務也被剝離到了巧思公司。旭日集團表示,雖然對於真維斯品牌運營投入巨大,但是品牌在和ZARA、H&H、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競爭中毫無優勢,產品一邊下沉到小城市,一邊被邊緣化。

真維斯是怎麼沒的?

真維斯還沒有完全消失,但是距離消失已然不遠。相對於Zara和優衣庫的成功,真維斯的失敗十分的突兀。要知道Zara和優衣庫的老闆都在歷史上成為首富,Zara的老闆阿曼西奧·奧特加是全球15年和16年福布斯的首富。優衣庫的柳井正則是多年日本的首富。然而同樣是最早實驗快時尚品牌的真維斯,似乎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橫向對比,真維斯輸在設計和庫存。

Zara和優衣庫都是非常近似的模式,他們關鍵在於時尚快消。Zara和優衣庫下面有龐大的設計師隊伍,那些設計師設計服裝,然後就近迅速生產,然後從設計到門店大約2-3周就完成了。這些服裝運抵門店,就成為一種飢餓營銷。特別是知名設計師的設計單品。

飢餓營銷的好處非常明顯:

首先是低庫存帶來的產品積壓少。大家都知道庫存壓的貨,其實就是凍結了企業的流動資金,週轉率降低不利於企業長期發展,國內前期發生危機的拉夏貝爾,貴人鳥和美特斯邦威,甚至於最近的都市麗人無一不是被庫存壓死。

再者,低庫存可以形成飢餓營銷的爆款效應。搶不到爆款也能帶動其他非熱門產品銷售。

最後,這種模式可以讓門店迅速反饋市場喜好。賣得好的產品加磅,賣得不好的產品做減法,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層面。

而真維斯,距離時尚太遠。並且依然是傳統壓貨實體門店的模式。所以真維斯的死法是典型的不注重設計,個性和市場的結果。營銷並不是主要的,適合市場喜好的產品才是關鍵。而真維斯在營銷上面,由於旭日製衣早期是代工衣服的底子,他們對於服飾更新有一些牴觸。還是固定款式跑量模式。

另外,有很多人的感覺,最近幾年實體店的確遭遇了電商的巨大碾壓。但是要關注的是,Zara和優衣庫依然是依靠實體店在生存。而且真維斯一樣在嘗試電商銷售。所以電商只是一個載體,如果產品不符合消費者口味,電商也無濟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