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陰陽",而不說"陽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文化分享(八)

從《周易》出現後,古代聖賢們都說陰在前,陽在後,如:

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

孔子:一陰一陽之謂道。

莊子:易以道陰陽。

直到現在,我們還是習慣說陰陽,還有一些用語,如:陰陽先生、陰陽怪氣等等,為什麼都陰在前陽在後呢?說"陰陽",而不說"陽陰"。我想有幾個原因:

講

第一:為了區分"特定的、特指的、具體的"某一樣東西,如:天地、高低、公母、高低、大小、好壞、前後、尊卑、遠近、左右、上下……而"陰陽"則是它們共有的、本質的、有規律的屬性。為了不混淆,所以把"陰"放在前,"陽"放在後。

第二:《易》為逆數也,《周易》成卦是從下往上,從初爻到最上邊第六條爻而成,而不是從上往下開始形成,只有陰陽相逆才能化生萬物,才能生生不息,這是孔子在《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因。

講

第三:《易傳》中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這主要想表達的是:天地產生的先後順序,是"先有天(陽)、後有地(陰)",也是說乾(即天)是萬物之"始";但是"地(陰)生萬物",也就是坤(即地)承載了萬物的生長,而不是乾(即天)。由此可知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是"具體物質(陽陰)"生"具體物質(陽陰)"、再生"具體物質(陽陰)"……即"陽陰→陽陰→陽陰→……",一直循環下去。重點就在這裡,連接兩個具體事物的關鍵點就是"陰",而不是"陽"!!由此推理,陰性的東西才是生命流轉不息的本質啊。

講

這是我的幾個愚見,你知道其它原因嗎?望能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