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春暖花開,朋友圈曬娃的媽媽也越來越多了。看著人家帶娃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再回頭看看我家,相比而言就是戰場。2歲的優米最近到了人嫌狗不待見的階段,前一秒還跟你笑呵呵,後一秒立馬特斯拉附體,完全捉摸不透熊孩子咋想的。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本以為就我家一地雞毛,但最近無意中發現一部育兒神劇《養育者》,原本千瘡百孔的心瞬間被治癒了。它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妻保羅和艾莉,育兒路上和熊孩子鬥智鬥勇令人抓狂的事。真實到,經常讓我覺得電視裡那個對著孩子咆哮的人就是我自己。男主更是對熊孩子的忍耐到極致,以至於他發出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我願意為他們死,但很多時候我也想‘弄死’他們。”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沒娃之前的保羅對孩子充滿了幻想,那時的他會帶著別人家的孩子充當一下午好好叔叔。然而自家孩子出生情況卻急轉直下!剛出生那段時間孩子落地醒,保羅夫妻二人需要輪流抱著孩子才能睡;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等孩子大點,本以為可以睡個好覺了,誰知熊孩子經歷太旺盛,夜裡11點、12點、1點、2點……他們還在玩,夫妻二人只能商量輪休,每人睡90分鐘(這裡不得不讚一下保羅,我身邊很多家庭都是媽媽一個人獨自應付熊孩子!);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當然睡覺還不是最折磨人的,更讓人崩潰的是自從有了孩子 “安靜”就成了奢望。尤其碰到在家辦公,好不容易找到的思路,一定會消失在娃製造的巨大噪音下!那種耳膜炸裂,腦仁嗡嗡響的體驗想必很多爸媽都有過吧?一個熊孩子足矣讓你懷疑人生!

吼娃就不是好媽媽?對不起,你可能不懂什麼叫“父母倦怠”!

孩子作妖時殺傷力真的是無敵的,現在很多親子專家都在倡導不吼不叫管教孩子,但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真的覺得太難了!熊孩子分分鐘都在挑戰你的極限,不出手揍她已經是一個老母親最深沉的愛了,不吼不叫?算了,我還是聽聽就好~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前幾天閨蜜芽芽還在吐槽:“出門前一切都弄好了,就因為鞋帶沒系對稱,就開始作妖!鞋子蹬掉、衣服脫掉,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嘶聲裂肺地嚎了半個小時。這娃是魔鬼嗎?差點給我氣出心臟病來,氣死我了!我今天一下午都沒理他,真的有些討厭他了!”

這不就是前幾天的我嘛!2歲的優米現在正是人嫌狗不待見的年紀,分分鐘氣你到吐血,有時候真的覺得她很煩,恨不得把她塞回肚子裡。因為此事還特意諮詢過心理師朋友,好友說“這很正常,這是典型的‘父母倦怠’”。

父母還有倦怠?說實話,這詞是我第一次聽,為此特意查了很多資料。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原來在

心理學上將一種特殊環境下,父母由於壓力過大、要求過嚴引起的一些列情緒失調叫做“父母倦怠”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James J. Gross邀請了2068位家長,完成了一項間隔6個月的在線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分成了3批進行,分別就父母是否存在逃離家庭的想法,是否有忽視孩子情感、身體、教育需求的想象,是否存在心理暴力和語言暴力的情況,3個方面來評估到底有多少父母會出現“父母倦怠期”?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2068位家長中,約有8%~36%的父母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父母倦怠”情緒。也就是說“父母倦怠”並不是個別現象,它比我們想象地更普遍!

看看你是否也出現了“父母倦怠”?

在《親密關係》中,作者將人類的親密關係總結為4個階段:絢麗、幻滅、啟示、內省。親子關係作為特殊的親密關係,也跳不出這個規律。

從孩子出生之前的期待到孩子剛出生後的興奮,再到被小怪獸折磨到精疲力盡的無奈、抓狂,最後不得不尋找突破企圖和解。每對父母都會經歷那段“幻滅”時期,而這段時期就是我們說的“父母倦怠”。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

▼莫名心煩,喪失養育熱情:一旦進入“父母倦怠”期,你會發現本來那個人見人愛的小天使,突然變得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一想到每天還有一堆屎尿屁等著你處理,就會莫名心煩。只要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感覺整個人都被掏空了,就好像一面對孩子,所有的情緒都會耗竭,整個人都會變得悶悶不樂。

▼情感梳理,拒絕接近孩子:調查發現進入倦怠期的父母,大部分都會選擇忽視孩子的需求,雖然他們知道那是不對的,然而一旦進入倦怠期無論之前多麼喜愛孩子,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開始莫名其妙的排斥孩子。哪怕他們依舊每天都在照顧孩子的起居,但那更多的是一種習慣,而非出於對孩子的情感付出,冷漠才是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情感。

▼否定自己,成就感很低:很多父母進入倦怠期後,不能理性地面對孩子。要麼情緒激動大聲呵斥,要麼冷漠對待選擇忽視,無論怎樣當自己獨處時他們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內疚中。然而,內疚之後一切繼續,倦怠期內父母們還是繼續忽視、繼續冷漠,久而久之會讓父母們的養育成就感很低,很容易陷入一種無休止的自我否定、親子疏籬的循環之中。

所以一旦出現以上這幾種情緒,千萬不要急著先否定自己,這都是“父母倦怠”的最正常表現。

令人糾結的“父母倦怠”到底從何而來?

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和芽芽會出現“父母倦怠”現象,僅僅是因為孩子到了人閒狗不待見的年紀?但很多家長都是從這階段過來的,人家卻相處依舊和諧。最近諮詢了專業人士,才知道原來這裡邊還有很多心理原因: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首先,父母的“自我延展(self-expansion)”逐漸變小。

《親密關係》一書中,將“自我延展”定義為:能擴展我們興趣、技能和經驗的關係,才會吸引我們。

初為父母時我們體會更多的是感動和對人類延續的興奮,更多的是幸福感,小小的人兒吸引著我們百分百的注意力。慢慢地隨著孩子的長大,肩上的責任愈發清晰,我們變得無暇應對,孩子也開始發脾氣、生病、調皮搗蛋,一切都在挑戰著我們承受極限,矛盾越積越多並逐漸被放大。喜悅和幸福漸漸被養育焦慮所替代,於是我們開始煩躁、不安、乃至自我懷疑。

那個曾經吸引我們百分百關注的小人,已經成了一個麻煩製造者,他們帶給父母的延伸感逐漸降低,吸引力也自然會下降。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其次,“喪偶式”育兒,讓很多媽媽對家庭失去信心

James J. Gross的研究數據表明,那些另一半長期缺位的家庭,出現“父母倦怠”的可能性是普通家庭的兩倍。美國期刊《兒童與家庭研究雜誌》也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對1261位家長做過調查,結果顯示,長期缺位另一半會直接影響夫妻雙方對婚姻的滿意度,這將直接引起“父母倦怠”

而我國也曾發佈過一份《中國家庭育兒方式調研報告》,報告顯示:80、90後的爸爸中有將近30%人幾乎沒帶過孩子。“甩手掌櫃”的現象已經在我們這一代人中越來越普遍,現在超高的離婚率也和此息息相關。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日劇《坡道上的家》中,一位新手媽媽獨自帶孩子,老公藉口工作忙很少幫忙,晚上怕孩子吵他,更是搬去酒店睡覺。獨自帶娃、孤立無援的那位媽媽得到唯一的回應是“哪個媽媽不是這樣?”婆婆不幫忙不說,還經常嫌棄她帶不好孩子,照顧不好老公。最後心力交瘁的媽媽抑鬱症爆發,選擇親手結束8個月大女兒的生命,將其淹死在浴缸裡。

法庭上她說:“我和女兒死了就解脫了!”這已經不是普通的“父母倦怠”了,而是一種病態。喪偶式育兒逼死的不僅僅是母親!

▼最後,不吼不叫的完美媽媽根本不存在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很多育兒書籍都在探討如何做一個“不吼不叫”的完美媽媽,但事實上這種完美媽媽的人設根本立不住!

“吼叫”是人類情緒表達最本能的一種反應,憤怒、焦慮、煩躁都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情緒本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能做的只有接納情緒,在接納自己的同時教會孩子與情緒相處。試想如果真有一個沒有憤怒、沒有煩躁、沒有焦慮的媽媽,你覺得可怕嗎?

所以,不要強求自己去做那個“完美媽媽”,沒有人是完美的,把自己從“完美”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對自己和孩子都是一種解脫。

已經進入“父母倦怠”期要如何調整呢?

之所以出現“倦怠”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一些行為,但突然對這些行為失去了熱情,也感受不到持續做這些事的意義。比如,常年日積月累和熊孩子“鬥智鬥勇”,讓很多父母感到無力。心理學家發現倦怠期需要“變化”,如果想順利克服“父母倦怠”,就需要一些“變化”。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方法一:改變內容和環境

每天重複管孩子吃喝拉撒、洗衣做飯,這種日子很容易讓媽媽陷入內耗,也很容易讓媽媽們產生不滿足感。其實,媽媽們完全可以給這些習以為常的習慣換一件“外衣”。

比如,每天要給孩子做飯,那麼週末就帶著孩子去參加一次烘焙小課,親子互動的同時讓他體驗一下做飯的不易;又或者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們可以和孩子玩一次“小小大人日”,找出一天,和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充當家長,負責管理當天家庭所有事項;再或者約幾個關係好的家庭,隔段時間輪流去一家舉辦“家庭日”,給孩子找到玩伴的同時,媽媽們也可以盡情的吐槽。

豆瓣8.4《養育者》:好媽媽不吼不叫?抱歉 是你不懂“父母倦怠”

方法二:使用“持續開關”

“持續開關”是指為了能夠持續行動所設計的激勵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我們要找到能夠激勵自己的一種方式。

比如,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快要奔潰的育兒生活後,把孩子丟給爸爸,獎勵自己一個短途旅行;又或者下手那個自己想買很久,但一直不捨得買的任何一件東西;再或者約幾個閨蜜組團去逛街,感受未生子之前那種單純的快樂。總之,一旦感覺到負面情緒即將爆發,就找個“持續開關”獎勵自己一下。

育兒是一條漫長又充滿挑戰的路,如何在“活出自我”的前提下享受育兒,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課題,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永遠不要陷入“父母倦怠”,關於這點你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