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網視導讀:當耽改劇獲取的經濟利益標杆由“捧新人→流量變現”逐漸轉為“劇方、演員名利雙收”,也就造成了影視劇行業對這一題材投入的目光更多。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近期,就有兩部耽改劇上線,然而《鬢邊不是海棠紅》與《成化十四年》的命運完全不同。不同於《鬢邊》最初因演員選角的不看好轉為的“真香”,儘管陣容但一直擁有較高期待值的《成化十四年》,卻在萬眾期待中,變得“悄無聲息”。


《成化十四年》究竟是怎樣走到這一地步的?


原作高期待的原因:
低感情戲份、易改編


說到原作粉絲對《成化十四年》翻拍高期待的原因之一,原作的設定是重要原因。


如果檢索偏重劇情、感情戲少甚至沒有的作品尤其晉江耽美作品,《成化十四年》一定能在清單中佔有一席之地。


儘管分類是耽美或者說晉江純愛專欄,但是作品的關鍵詞是“平步青雲、懸疑推理”。一說故事的走向、主角的仕途順利,二說劇情線的重點為懸疑推理。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這部小說在部分網友那裡的推薦語是:感情戲份不超過30%。


儘管是耽美,但不以感情戲而賣點、而以劇情為主體,對於耽美作品在影視化中往往需要修改感情線表達的現狀而言,無疑是一種利好。


以劇情殺出重圍,成為不少讀者的心頭好,也證明了原作劇情線的可看性。


綜合原因造成了《成化十四年》將要改編成影視作品時,原作粉絲、耽美愛好者對作品較高的期待值。


所以,當這種期待值未能被達成時,反噬也會讓《成化十四年》開播前後風評相差巨大。


男主人設變更:
癖好VS傻白甜“吃貨”


某種意義上,這種期待值落差首先體現在了男主人設的變更上。


在原作的描述中與觀眾的心中,對男主角唐泛的初印象來自描述中的“芝蘭玉樹”、“風度翩翩”、“溫文爾雅”。在判案時,他行事機敏心思靈活,但相對而言算是正經的形象,符合觀眾對他推官、官員身份的印象。後文中,初見高潔的公子形象卻添了一點菸火氣,這點菸火氣體現在對美食的愛好之上。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而在劇版中,這樣給人驚喜的愛好變成了“吃貨”人設,一邊辦案一邊吃,一邊逛街一邊吃,還會邊吃邊發出自己的感想恰好提醒了另一位男主,什麼:線索就像是這根油條,一頭斷了沒關係,走另一頭就好了。


新人設可以說是樂天派、可愛,但相比較原作,更可以說成OOC。


其實,對於一個偵探角色,各式各樣的癖好都不成問題。同樣是吃貨人設,在《唐人街探案》網劇中,邱澤飾演的林默也是吃貨,還是樹立的不錯的怪咖吃貨。然而,《唐人街探案》的角色解釋權歸於編劇陳思成,《成化十四年》卻不僅是翻拍原作,甚至與原作同名,在這樣的情況下、遵循原著的人物形象就變得更加重要。


這種形象的問題也不止體現在“吃”上,對於唐泛辦案時,是否有像原作一樣認真的態度、行事是否有紕漏,都成為了原作角色與翻拍劇角色人設上改編的差異性。


儘管這樣的解釋也可以成為一種前期向後期成長的過度性格,但有違原作核心、刻意重新成長乃至影響劇情觀感已經是客觀的現實。


最後,還有一重更加致命的影響。


耽改大忌:

耽美轉言情


4月1日,《成化十四年》首日播出時,官博置頂評論區的前排就已經被憤怒的觀眾淹沒,前排僅存男主角官鴻一條評論是在此前進行的宣傳。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這部作品的播出機制是每週三至週五每天更新兩集,VIP提早看6集,上線首日VIP可看1-8集,在前八集中,出現了未在原作中出現、翻拍劇中原創的朵兒拉。


儘管在前8集中,她的出場並不長,並不足全部劇情的1/8,但是在宣傳片中隱瞞原創女性角色出場、刪減其他原作女角色、增加新角色並與男主角互動場景看似將會糾纏不清,便也足以造成評論的反噬。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這樣的懷疑可以說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在過去,如《重生之名流巨星》就是由耽美改言情,原作男男CP分別配上路人角色的結局讓很多人大呼問號。


此次《成華十四年》無端增加女性角色並在宣傳中隱瞞也讓人猜忌,當然,原作粉絲不用擔心太久,因為第二天放送的第9、10集,男主角就與這位新角色有了一些親密接觸,可以初步判定為感情線。


觀眾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做了回預言家,但想必她們並不為這次預言成功開心。


這是耽改劇的大忌——BL改BG。在此前、現在,數部成功的耽改劇幾乎都避免了這樣的內容影響成品,讓改編服務於影視劇標準的同時儘量遵從角色、原作設定。


儘管情況各有不同,但無論是過去大爆的三部作品還是與《成化十四年》同期播出且風評較好的《鬢邊不是海棠紅》都各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無論是《上癮》時寬鬆環境下的直來直去,還是《鎮魂》《陳情令》昇華成兄弟情、但表現出感情的純粹,都是解決方案。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撒野》其實並不是最早的耽美作品翻拍的影視劇,只能說是第一部大爆的耽美翻拍作品。儘管之後很快遭到下架,但是身處網絡劇審核條例並不太嚴格的時間段,《上癮》的內容某種意義上甚至不能說是“耽改”,而是應該直接稱為“翻拍”。


備受好評的原因是合適的演員和其中親密鏡頭帶來的噱頭。雖然成為噱頭,但其中的內容也是對劇情進行高度還原。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而到了耽美改編成劇二度大火的《鎮魂》時,直接還原同性戀愛的內容已經被行業公約禁止,愛情大改為兄弟情。《鎮魂》原作的都市靈異,也變成了時間為三十五世紀,背景為“地星人”和“海星人”爭端後續的故事。


以劇情而言,《鎮魂》完成了大改。再看看鎮魂後期的評分掉的有多慘烈,就知道觀眾對《鎮魂》劇情線的大改有多麼不滿。感情線上,《鎮魂》縮減了雙男主之間作為愛情的直接表達,不過兩位演員在不被特別定義的感情表達上的純粹,也讓衝著原作耽美來磕的觀眾十分滿足。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再一次讓“耽改”成為熱門詞彙的《陳情令》改編自受眾基礎較廣同時已經開始深度挖掘IP潛力的《魔道祖師》。


有關《陳情令》,在對原作主角“忘羨”進行塑造乃至延伸出真人CP“博君一肖”的角色表現是一方面,從上線前到完結後都因為孟子義飾演的溫情是否加戲引起的爭鬥就是另一方面。


這些傳言加戲的內容中,有些有路透爆料作為佐證,不過最終的成品中,均並未出現。在這場加戲風波中,傳聞是加戲內容被騰訊後續否決。不論如何,最終都是不加戲的《陳情令》獲得了粉絲的支持。


其中,《陳情令》還有過“添加BG線”的風波,但最終的成果與成功堪稱“懸崖勒馬”。這明顯地表明瞭消費耽美、耽改的人群,既“腐女”群體對耽美改編影視產品的需求——


對原作劇情線儘量還原,對感情線能夠完美體現最好但不能體現時也要盡力保持純粹,但是,堅決拒絕以將同性戀轉為異性戀式的“拆CP”。


當然,說到耽改劇角色的異性戀CP,還是有一對屬於特殊狀況。不過,原作中的故事背景、編劇在改編時對原作CP情感的昇華都讓《鬢邊》觀眾接受了現在的設定,甚至打出了好評。


《成化十四年》是如何辜負觀眾播前高期待值的?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程鳳台的BG向CP為他原作中就有的感情戲份更少的妻子,而在與原作BL向CP商細蕊的塑造中,則以“靈魂知己”作為對原作同性之愛的改編。


民國商人娶妻、納妾、養情人可能皆有的行為,在時代背景下默認為存在的客觀現象,在選擇閱讀、觀看時也視為默認已接受這種現象在當時時代的合理性。


某種意義上,儘管《鬢邊》將原作中親情式、夥伴式的夫妻關係改編得更有愛情的味道,但一是以原作便有的夫妻關係而論相對合理、後續二人感情也因一些原因有些疏離,二是“靈魂伴侶”在感情上也屬於一種昇華,所以在《鬢邊》中,現在的改編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結語


某種意義上,耽美作品中,同性愛的性取向也算作品、人設的核心部分。儘管不同的耽美作品也有著對劇情線、感情線的比重偏向,儘管在耽改劇中,這種感情將會不可避免地被弱化、變更,但在改編中徹底否定原作的核心之一,依然是大忌。


同時,雖然《成化十四年》中,戀愛內容佔比並不高,但新人設無法促進向原作劇情內容的還原、新加戲份無法與原作建立流暢的劇情邏輯,就更成為了觀眾高期待值下劇方遭受反噬的關鍵節點。


耽改這塊香餑餑,已經以數部作品的成功證明了自己的潛力,引得2020年變成“耽改元年”,數部耽改同時立案、預訂今年播出。


然而,要想從中分一碗羹,還是要看在改編的過程中,劇方對於原作作品的核心、受眾群體的愛好如何斟酌處理,手法中能體現幾分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