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時30分,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曾多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

就在4月12日12時30分,我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離世,享年93歲,噩耗的傳出,也意味著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鬱銘芳先後參與研發了合成纖維錦綸6絲、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聚酰亞胺纖維、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主持“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用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切實解決了國人穿衣問題和國防安全需求,用行動推動著國家科技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12時30分,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曾多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

鬱銘芳院士,1927年10月3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鄞縣。小時候其在父親的引導下,便萌生出了投入科學領域的念頭,1944年9月順利考入上海私立東吳大學化工系。之後在新中國建立後,於周總理的號召下,他選擇了重返化工,有意改變國家在化學前衛領域的落後面貌。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鬱銘芳先後在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擔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顧問與高級工程。之後在70年代後期,鬱銘芳選擇了走出去,先後考察西德、瑞士、意大利、美國考察國外的化學纖維生產技術,積極推動引進相關生產技術設備。

12時30分,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曾多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

由於鬱銘芳在化學纖維領域的突出貢獻,先後獲得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終身成就獎”、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突出貢獻人物等20餘個獎項。

12時30分,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曾多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

除了在科研領域的突出成就外,鬱銘芳還積極投身於教學事業,勉勵學生,為建設一個世界化纖強國而努力,培養了大批化學纖維領域的人才,同時捐資教育基金,幫助一些有志於求學的年輕人繼續學業。

12時30分,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曾多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

可能在一些人看來,科學家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一群人。但事實上,他們帶來的影響就隱藏在生活的細節中,鬱銘芳在化纖領域的成就,就與人們的穿衣問題脫不開關係。

在過去3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國先後已經痛失了14位兩院“國寶院士”,分別是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物理學家李方華、生態學家孫儒泳、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藥學家周同惠、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骨科專家盧世璧,以及剛剛離世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鬱銘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