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文徵明(1470-1559)是繼祝允明之後吳門書派的領袖。提起文徵明的書法藝術,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平正婉和、清潤端方的小楷和法度謹嚴然意態生動的行書。王世貞曾評價其書法有言:“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的確,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繪畫法書,文徵明所予人的感覺,通常是一派似其小楷般的溫文儒雅之氣。實際上,文徵明於書法一藝,諸體皆善,除了小楷、行草等“小字”外,他還有作有頗具氣勢的“大字”,平時所較少展現的灑脫率性的一面,亦在其“大字”創作中顯露無疑。這件作於嘉靖戊申(1548)的《自書詩卷》,便是我們管窺文徵明“大字”成就及性格中另一面的窗口。

此作長11米,由數張紙拼接而成,可謂鴻篇鉅製。書寫上明顯有來自黃庭堅(1045-1105)的影響,筆勢縱橫,點畫開張,結體中宮收緊,大開大合,予人以氣勢開闊、風神灑脫之感,這都是黃氏大字行書的特點。遍覽文徵明傳世“大字”代表作,如《遊虎丘詩卷》(蘇州博物館藏)、《風入松詞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都可看出奇峭剛健的黃氏筆法。這樣的影響何以發生呢?縱觀文微明的學書歷程,其早期書風並無明顯特徵,中期轉益多師,面貌漸趨清晰。王世貞對其學書歷程有如下歸納:“公書法無所不規,仿歐陽率更(詢)、眉山(蘇軾)、豫章(黃庭堅)、海嶽(米芾),抵掌睥睨。”實際上,文徵明主要的老師有兩位,一是吳寬,一是沈周。沈周的書法,便是學習黃庭堅為多。對於文徵明仿黃的成就,王世貞亦有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在書法方面,吳寬對於蘇軾的學習、沈周對於黃庭堅的學習,都僅得其皮毛而已,文氏卻得其真意。“吳文定之眉山,沈啟南之豫章,僅得其似耳”,而文微明“真得豫章三昧者”。觀此卷,可知王世貞所言不虛。實際上,文氏的“仿黃大字”,由於幾可亂真,曾有被裁去款印,作為黃庭堅墨跡出售的經歷,從中亦可見文徵明“仿黃大字”之成就。

從現存法書作品來看,文徵明的“仿黃大字”,始於60歲之後,足風其在書法創作方面不懈的探索精神。這件《自書詩卷》,作於文徵明78歲高齡時,然而縱觀全篇,筆力蒼勁老辣,氣勢大氣磅礴,殊無老頹態。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對黃庭堅的學習,僅限於大字行楷,其“小字”,直至晚年仍保持著嚴謹雅正的本家面貌。

潛心研究文徵明的學者周道振(1916-2007)曾指出,“自書詩卷”是文徵明頗為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文徵明是一位在詩文、書畫方面無所不能、天才式的人物,他一生創作有大量詩文,僅僅收錄於《文徵明集》中的詩作,使有2689首之多。這些自作詩,為文徵明的書法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文徵明書寫的自作詩,多為寄興遣懷、有感而發之作,亦不乏為了應酬友人求索書作之請。這件《自書詩卷》,收錄了文氏詩作三首,分別是《燈花》、《雞聲》、《蛙聲》,皆為極富意趣、清新雅緻的小詩。第一首《燈花》,文徵明曾不止一次地書寫過。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燈花等詩卷》,第一首亦為《燈花》。比較兩卷的書寫,謀篇佈局極為相似,第一句“金莖吐穗粟累累”的運筆方式及字與字的排布幾乎一致,第二句“火樹騰輝影陸離”中的“影陸離”及其之後,結構關係發生些許變化。這種變化,自然是因為創作時間不同、心緒情感有異而產生的。

這首《燈花》詩,除了出現在作於庚戌(1550)的臺北故宮卷中外,據周道振研究,早在癸卯(1543)七月文徵明寫贈給蘇州知府王廷的行書書卷中,亦曾寫過。上文說道,“自書詩卷”這一書法創作形式的創作緣由多因興之所致、有感而發,那麼一書再書甚至三書,便不難理解了。可見此詩作確為文氏得意之作,值得一寫再寫,反覆吟哦。而從時間序列來看,此卷的書寫是1548年,恰位於贈王廷卷和臺北故宮卷之間,對於研究文徵明在“大字”上的成就和斷代,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有趣的是,此卷的具體書寫時間,卷末的款識言“正月晦日”,即農曆1月的最後一天。由臺北故宮卷的款識可知,是“臘月廿又七日”,即農曆1月27日。這似乎並非僅是簡單的巧合,或許暗示了文徵明的些許心境。《燈花》詩從內容上看,為節令詩,適合在正月書寫。而觀其文意,一方面有壯志未酬的傷懷之感,而“心憎積雨何當霽,事卜明朝喜可知”一句似乎又透露出對新的一年的期許。實際上,節令詩的書寫,在文徵明的自書詩卷類作品中並不少見。在作於嘉靖丁酉(1537)的《元旦春陰等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同樣書寫了數首應景新年的節令詩,亦以大字行書書寫而成。那麼從1537-1548年,文徵明的心態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從書作的氣象中我們亦可窺見一二。對比《元旦春陰等詩卷》與此卷,書體中明顯的山谷風味沒有太大變化,然而無疑較之十年前之作,此卷更為厚重凝練,這一方面顯示出隨著年歲增長文氏心態的不斷變化,由意氣澎湃漸趨沉靜內斂,一方面也是他在大字方面不斷取得更高成就的體現。

在佈局上,比較此作與文徵明收藏在各大博物館的“大字”作品,如故宮博物院藏《元旦春陰等詩卷》、《西苑詩三首卷》,上海博物館藏《石湖煙水詩卷》,蘇州博物館藏《遊虎丘詩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自書詩卷》等,皆採用兩三字成一行式的佈局,極富張力,縱觀整體,字字獨立然氣息連貫,為其大字作品的典型面貌。其中與故宮博物院所藏《行書夏日漫興詩》最為接近,皆作於戊申(1548年)此作為正月所作,故宮藏本為六月所作,書寫內容皆隨時令而變化。

在具體的結字及筆勢的處理等微觀方面,亦可見其相通之處。現試選取相似字型比較如下:

“霜天”(《自書詩卷·雞聲》)“雪天”(故宮博物院藏《元旦春陰等詩卷》)

“燈前”(《自書詩卷·雞聲》)“燈節”(故宮博物院藏《元旦春陰等詩卷》)

“聽”“窗”“壯心”(《自書詩卷·雞聲》)“愁”(故宮博物院藏《元旦春陰等詩卷》)

“端”(《自書詩卷·蛙聲》)“端”(遼寧省博物館藏《自書詩卷》)

“蘭”(《自書詩卷》)“欄”(遼寧省博物館藏《自書詩卷》)

“嘉靖”(《自書詩卷》)“嘉靖”(故宮博物院藏《西苑詩三首卷》)

“舊作”(《自書詩卷》)“舊作”(上海博物館藏《石湖煙水詩卷》)

“還”(《自書詩卷》)“還”(蘇州博物館藏《遊虎丘詩卷》)

文徵明的“大字”作品,在其存世法書中數量較少,其價值有待學界深入發掘。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收藏的文徵明法書作品中,多是小楷、行草書等“小字”作品。由是可知,此卷足稱得上是難能可貴,曾經北京張允中(1881—1960?)和香港李啟嚴(1919-1984)收藏。張氏為浙江山陰(紹興)人,名致和,號補蘿庵主。善賈饒資財,過手多巨跡。為民國年間北京著名收藏家。不僅精擅文物鑑定,還擅於修復,曾修復過毛奇齡《書法冊》,當時引起轟動,更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收藏家之一,其藏品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宋徽宗的《五色鸚鵡圖卷》,1925年為張允中在琉璃廠購得,他連題五跋,確認此係徽宗之作,考證其流傳過程,並核對與《石渠寶笈》的記載無誤。除《五色鸚鵡圖卷》外,沈周《有竹莊中秋賞月》卷、趙左《雪蕉圖》、毛奇齡《書法冊》、羅聘《鬼趣圖冊》(現藏日本)均為其收藏。

李啟嚴為香港的大收藏家,好古博雅、收藏甚富,《淳化閣帖》第四卷歷代名臣法帖及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墨拓曾經其收藏。“群玉齋”為其齋名,歷經歲月滄桑,幸得近代收藏大家寶鑑,此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及歷史價值都難以估量。

張允中、李啟嚴舊藏。張允中(1881-1960),紹興人,名致和,號補蘿庵主。民國年間北京著名收藏家,精擅文物鑑定和修復。曾收藏宋徽宗《五色鸚鵡圖》。

款識:嘉靖戊申正月晦日,玉蘭堂書舊作三首。徵明。

陰山工作室:文徵明行書《燈花》詩卷有多個版本。此拍品無大圖,以下是另一個版本的《燈花》詩卷,或可幫助鑑賞。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燈花》自書詩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