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沙”到“綠蔭”大荔沙苑走上了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記者:韓爽 楊凡)“君不見左輔白沙如白水,繚以周塬百餘里”,在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筆下,將大荔沙苑萬頃沙海之灝淼,沙城石郭之逶迤描繪的栩栩如生。可在沙苑人的眼裡,每逢遇到乾旱年份和大風季節,黃沙飛揚、沙塵瀰漫、稼禾難收,生態環境的惡劣,使這裡成為大荔歷史上地廣人稀的貧瘠之地,生態修復治理就成了沙苑發展多年的重大課題。

从“黄沙”到“绿荫”大荔沙苑走上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來,大荔縣委、縣政府立足沙苑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把沙苑治理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保護優先、治理為主、發揮優勢、綜合利用”的方針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因害設防、分類施策”的原則,實施沙區造田、打井灌溉、植樹造林、種草養牧、防風固沙多項措施,沙苑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為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从“黄沙”到“绿荫”大荔沙苑走上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過不斷加強植樹造林,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沙苑地區防沙治沙造林4733.4公頃,完成省定防沙治沙5000公頃任務的94.7%;沙苑地區實現主幹道路、村莊全部綠化,新增生態防護林面積7萬餘畝,新增經濟林面積12萬畝。

从“黄沙”到“绿荫”大荔沙苑走上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依託沙地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採取林、灌、喬,帶、片、網相結合的措施,大力開展紅棗、林果、菜、草、花生產業,畜牧養殖產業和沙苑旅遊業。截止目前,沙區現有以水棗、冬棗為主的紅棗面積23萬畝,桃、杏、李為主的特色時令水果6萬畝,黃花菜栽培面積已達5萬餘畝,總產量1000萬公斤,產值超過2億元;同時大力發展沙苑旅遊,每年在沙苑地區開展“棗花”節、“槐花”節、“黃花菜”節等鄉村遊、觀光遊、生態體驗遊等,使沙苑林木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走活了一盤大棋。

从“黄沙”到“绿荫”大荔沙苑走上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工程的啟動和關中大地園林化建設的實施,沙區生態林面積由原來的4萬畝增加到13.4萬畝,經濟林面積由原來的13萬畝增加到25萬畝,沙區人均收入由原來的4500元增加到9580元,沙產業產值達到8.7億元。走進如今的沙苑,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已是滿目蔥翠,渠路成蔭,瓜果飄香的嶄新畫面。

从“黄沙”到“绿荫”大荔沙苑走上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審核:惠陽 張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