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是一場流量突圍戰

今年的雙11,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國的消費能力,如果把各大電商平臺成交總額加起來想必是一個讓人驚歎的數字,在這樣的大數據背後,也不得不承認,電商已經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消費模式。

沒有哪個行業像電商這樣聚集著如此多的熱血創業者,風口一波接著一波。都說風口之上,豬都能飛起來。但是風口過後,一切遇冷,飛得越高摔得就越慘。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2020年,這是一場流量突圍戰

2019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超過11.3億,截止8月,月活用戶增長率跌至1.7%。2020年,互聯網流量紅利大幕即將落下。

與此同時,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增速,在下降的趨勢中仍然維持在12.9%的增長。“狼多肉少”的存量競爭序幕緩緩拉開。

其實,流量紅利本是一種可遇可求但不可依賴的外部機會。在外部機會消失後,企業擔心的不該是機會何時再來,而是除了外部機會,能主動做些什麼。過去,在互聯網流量紅利一波潮湧的20年裡,大家搶佔流量紅利的利潤窪地,自然比深耕營銷管理和品牌資產賺得快。

2020年,這是一場流量突圍戰

所以,在互聯網思維下,頻頻爆發流量平臺的圈地運動。畢竟天上掉餡餅的年代,誰還顧得上春種秋收。這時營銷的邏輯都變成了“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營銷就是三件事,流量:向BAT、KOL買流量;轉化率:用各種鏈路模型計算轉化效果;客單價:只要有流量,這都不叫事兒。

在互聯網早年,我們確實看到不少新品牌藉助互聯網風生水起,為什麼這些年傳統大品牌又重回視野了呢?

傳統大品牌在原有的資源和商業模式上往往積累了存量優勢,他們有更高的增長指標,很難在電商和新媒體早期投入大量資源。他們也存在營銷和組織慣性,不會像新品牌戰略轉向那麼靈活,這為新品牌創造了時間窗口機會。

但是,互聯網流量紅利僅僅是用戶注意力的放大器,流量方法論也缺乏競爭壁壘。當傳統大品牌成功入局,品牌資產的力量就會藉助互聯網成倍放大。互聯網流量紅利能讓新品牌起飛,卻不能讓新品牌長出翅膀。

未來的流量之戰,會越來越依靠企業的基本盤,即迴歸價值營銷,讓品牌自帶流量。未來的流量思維,應該區分哪些是核心的品牌流量,哪些是藉助的外圍流量。

2020年,這是一場流量突圍戰

品牌流量不同於私域流量,品牌流重在品牌而非流量,用品牌資產的邏輯打造自有流量。品牌流量是由品牌影響力聯結成的顧客資產,可獨立於互聯網平臺和KOL存在,可跨平臺利用,不受互聯網平臺的政策影響。

外圍流量是向互聯網平臺和KOL購買或借勢引導的用戶注意力,依靠互聯網平臺和KOL存在,難以跨平臺利用,受到互聯網平臺的政策影響。

這更像是一場關於流量的突圍戰。流量是最後成功的一種結果,但企業需要構建自帶流量的流量池,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讓品牌自帶流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