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太過真實?三款“教育”模式,看看你是哪一種

《小歡喜》太過真實?三款“教育”模式,看看你是哪一種

最近一部劇《小歡喜》正在播出,每天熱度不斷。為這個炎熱的夏天增姿添彩,不少人紛紛加入追劇大軍,在劇中彷彿看見了自己,看見了父母,看見了曾經的孩子。

今天,我們不談劇情,不談揮灑血淚的高考,只說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小歡喜》中幾乎聚焦了絕大部分家庭的面貌,有單親家庭、留守孩子、普通圓滿家庭。

童文潔和方圓的家庭圓滿,夫善妻賢,兒子方一凡活潑仗義、內心純良、不驕橫、不怯懦,對世界始終保持樂觀的特質。誰都能看出這是個在愛裡茁壯成長的孩子,可見,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方一凡的房間裡堆滿了玩具和漫畫書,能接觸自己喜歡的攝影,說明父母對他奉行快樂教育、輕鬆教育,以至於高三來臨,這對爸爸媽媽才意識到孩子馬上要高考了,成績卻一塌糊塗,甚至面臨“蹲班”的危險,一時間手忙腳亂、內心慌亂,矛盾叢生。

《小歡喜》太過真實?三款“教育”模式,看看你是哪一種

也許,這能給信奉“快樂教育”或者對“快樂教育”感到迷茫的父母一個啟示,如何把握“快樂”的度。

再來說說留守孩子季楊楊,家境優越,是人們眼中的“官二代”,但他的內心卻是這群孩子中最苦的——從小到大沒有父母的陪伴,家長會上永遠是舅舅出席,以至於面對作文題“親情”時無法下筆;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對父母的愛不再渴望,父母卻突然降臨,面對他們如熟悉的陌生人,打破了生活的平靜。

《小歡喜》太過真實?三款“教育”模式,看看你是哪一種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留守孩子”,有的是因為父母追求事業,有的是父母迫於經濟壓力不得已造成的。成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但不管怎樣,做父母的還是應該努力給予孩子最需要的陪伴,弄明白自己拼博是為了什麼,不要妄想孩子能懂和理解,孩子能懂就不是孩子了。

最戳心的還屬宋倩和喬英子母女。宋倩和丈夫離婚,與女兒相依為命,她把女兒當成了全部,為了給女兒陪讀,辭去了金牌教師的工作,專心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和學習。

喬英子學習成績非常好,依然被媽媽給予的重如山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自己的興趣愛好被媽媽完全剝奪。這對母女好不了三分鐘,就會因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炸開鍋,反覆爭吵—冷戰—道歉—和好—爭吵。直到英子跳河,媽媽也不明白,她為啥非要上南大,孩子的選擇似乎並沒有很重要。

《小歡喜》太過真實?三款“教育”模式,看看你是哪一種

也許有人覺得媽媽不可理喻,其實很多父母不是如此嗎?

面臨“抉擇孩子未來”的高考,父母無不想把控孩子,努力攻堅高考這道坎,從而忽視孩子內心的想法和追求,認為孩子能懂。

當身處於此,每個母親或父親都有可能是“宋倩”。當然,我們不是來尋求共鳴,也不是為“宋倩”開脫,我們總是善於從別人的身上看到錯誤,而不自知,這下也許你能明白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背後那道屏障。

劇中的家庭其實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就連主演黃磊也承認:其實劇中每一個人我寫的都是他們(指朋友),其實編劇不用去編,因為都在你身邊,我這個編劇寫的是身邊的劇。

播劇不多,話說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