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三十為何要給故去的人燒紙錢?

週三樂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是一年的歲末,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點。

中國有許多的習俗風情,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習俗。比如臘月三十給故去的三十燒紙,在江南人們是選擇在冬至這一天祭奠逝去的親人的。

其實燒紙給逝去的親人,表達了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關懷,這是一種紐帶,連接陰陽跨越生死,也是中華民族親情血脈的一種延續與表達。

而在臘月三十除夕燒紙,更是增添了這種連接的溫情,同時也寓意天上人間同除舊共迎新。所以,它也成為一種民俗文化。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表達親情思念與天地血脈相連可以有很多方式,而且即為民俗,也應體現時代的特徵,在具體的表現方式上可以更為環保更為科技。





菩提無樹企業文化共創


臘月三十去給故去的人燒紙是“春節祭祖”的表現形式之一。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

春節祭祖:除夕之夜,中國民間有舉家團聚、設堂供齋、點香燒燭、恭請祖宗或已故的親人回家過年的習俗。祭祀活動時,堂屋中掛上祖宗或已故親人的遺像,擺放牌位,將點燃的香插入香爐,表明祖宗或親人已回家。為體現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春節前把宗祠裡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春節前或初一,擺上貢品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



祭祀分“喪祭”和“吉祭”,喪祭是“慎終”,是對剛去世的親人的祭祀;吉祭是“追遠”,是對宗親祖先的祭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就是大聖人孔子提出的生死觀。

祭祀先祖是作為一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所形成的祭祀,又有更深入一層的意義,即通過祭祖,人們聚在一起敘一敘共同的祖先,增強認同感,這裡是“血濃於水”的感覺,同姓還三分親呢,所以通過祭祖,人們在無形中進行了一種聯誼社交活動。



祭祖的目的是感謝祖先功德,並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幸福,祭祖當然也有團結家族力量、加強家庭關係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祭祖加強了家庭成員、家族成員的情感聯繫。中國社會里宗族力量一直強大,與之相應的作為宗族思想的直接體現的祖靈崇拜也一直興盛。加上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影響,祭祖成為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動。



祭祖活動都是人們維繫宗法、凝聚族人的重要形式,它是繼凝聚族人的一種槓桿,更是國家教化民眾的一類重要手段,不論是帝王或底民之家均是如此,在宗法制社會的中國起到難以想象的作用。


悼亡吟


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尊敬去世的先人們,一輩一輩傳下去,告訴子孫們不能忘本,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

濟南南部山區的習俗是:大年三十下午三,四點鐘以後,陸陸續讀的有人端著傳盤,傳盤上擺放著本家祖先的牌位,裡面放著火紙,到村外,找個僻靜的地方,衝著自己祖墳的方向,燒紙,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回家過大年,等紙燒完後,恭恭敬敬的叩十個頭,然後端著牌位回家,俗稱請家堂。

把牌位擺在大桌子上面,桌子上面擺放著各式供品,雞,肉,水果等,放著香爐,三個酒盅,裡面倒上酒,點著香,放上香菸,供家人和拜年的時候給祖先們叩頭,去別人家裡拜年,看到請家堂的,必須先叩頭,以示尊重。這個儀式一直到年初三,下午去送家堂,雙手端著放著牌位的傳盤,到村外,燒上火紙,把牌位也燒了,告訴先人們過完年了,該回去了,明年再請祖先們,衝著祖墳的方向跪拜,叩頭。不能離了人,等送完家堂,家裡才能鎖門,這就給好多家庭帶來麻煩,家裡來客人沒處安排,自己有事也得等送完了家堂才行。

現在好了,大部分人不請家堂,臘月二十八,九,或者年三十下午,抽空帶上貢品,帶上火紙,去上墳,告訴先人們過年了,來給您們送錢,該買的買,別捨不得花,孩子們每年都來。欲哭無淚,祈禱先人們一切安好,保佑人間的子孫後代平平安安。




手機用戶62516易緣


這個問題不應該是這樣問吧,因為臘月三十畢竟是一個年,逢年過節都要去給老人燒點紙錢,這不是咱們中國的傳統嗎?

我個人針對於這個傳統,有各人的理解和想法,第一,我覺得我們可以放棄這個封建禮儀,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有很多人都認為這樣做特別孝順,其實都是安慰活人的心裡,都是為了祈求死去的人,能夠給他們帶來福。要是按照我的想法,就是說活著的時候,你們能夠認真地孝順的伺候他們,死去了就是死去了,在心裡記住唸叨唸叨就行了。有很多人活著的時候,不把老人當老人,不管不問,忙著自己的事情,死了之後倒是逢年過節,一家不差,每次都去燒紙送菜,有什麼用呢?他們也吃不著,當然了,我不反對這種形式,畢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但是我真的看不慣活著的時候自己像祖宗老人,像奴隸死了,倒是畢恭畢敬的,因為她們害怕,害怕死去的老者傷害他們。世間的人虛偽的多,自私的多。



醜木瓜



漁樵之人W


我們這裡都是臘月三十吃晚飯前到祖墳前燒紙點香,請故去的人回家過年。整個小甸子唯有姓陶一族是在中午十二點前給故人燒紙錢,請先人回家過年。

話說有一年,陶老大到墳前請年,因為年令大了,腿腳不方便,到了墳地,看見父母的墳墓上長滿了荒草,便跪下來,一邊拔著野草,一邊唸叨。"過年了,請老人們收拾收拾,一會兒跟我回家過年。"

他在這裡自然自語,沒想到陶老三的兩個女兒也來墳地請年。

誰都知道,這兩年,陶老大和陶老三鬧的很不愉快,為了老人留下的那點家產,哥倆大打出手,積怨頗深,兒女們也相互敵視,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

看見陶老大幹的正歡,這姊妹倆也不打招呼,就開始燒紙點香,看著香火燒盡,突然姐姐來了一個惡作劇。

只見她拾起一根木棍,繞著祖墳就開始劃圈。過去有個講究,後代給先人祭祀的東西,為了防止外鬼搶奪,就圍著墳地劃個圈,圈裡面的東西都歸先人使用。她這一劃,準備把陶老大也划進去。

陶老大還矇在鼓裡,眼見得圈要對上,才發覺不對,慌亂地爬起來,一個高竄出去,再看那姊妹倆,樂的笑彎腰。

陶老大氣急敗壞罵道:"大年三十,你倆詛咒我啊,沒家教的東西。"

可是他也是這倆孩子的親大伯,慌亂中他把自已也罵了。


祝福2992


中原地區是大年三十上墳,目的是請故去的先人回家過年。燒紙回來後第一件事是在大門前放一根棍,意思是全家人已經聚齊,把孤魂野鬼擋在門外,闔家可以過年了。

接下來是堂屋貼上新的家堂,大戶人家按照昭穆順序放好排位,排上貢品,給列祖列宗上香,從此時香火24小時不能斷,一直到正月初五。有錢的人家能到正月十五。

第三是貼對聯,可以從大門往裡貼,也可以從堂屋往外貼。貼對聯是全家人都要在家,不能把人貼在外面了。

這三個程序走完,過年就真的開始了。


五閒區民


大年三十是年尾最後一天,這一天要做的事情不少。一是打掃除塵最終時間,三十中午一般都將自己穿過的舊衣清洗一遍,如果太忙,來不及清洗,就只好打包放在年後初三那天再洗。二是中午必須做的,首先把自已家已故的父母和祖宗請回家中,寫好牌位,掛在正房鼎處,一般每家都有祠字,也叫家中祖宗的祠字靈位,也統常叫主字。掛好好,還要準備一些貢品香燃之類,北方三十的午餐一般都吃水餃,先供祖先,然後居家一齊用餐,下午還要思考一年到頭還有什麼事情未辦,比如說在農村借鄰居的東西,決不拖到下年。一定要在三十這一天前還上。到晚上還要先上貢敬祖,還要把大年初一的飯準備好,北方還是以水餃為主,吃過晚飯後就要看春晚電視節目了。除夕過,大多家庭都浸睡在各自的香夢中,等聽午更早起的暴竹的響聲…


春野9690


臘月三十為何要給已故的親人燒紙錢?

這個問題值得重視和回答。

臘月三十又是除夕,這天要為已故的親人上墳、燒紙錢這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風俗。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習俗。

其實燒紙錢給去世的親人,就是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關懷,這是一種紐帶,連接陰陽跨越生死,也是中華民族親情血脈的一種延續與表達,這並不是迷信,應該是傳統文化。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由於父母遠離家鄉支邊,每逢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之前,父親領著我們選擇在一塊乾淨的空地上畫三個圈,面向老家的方向,分別鋪設好紙錢、點心、酒水、香菸、糖果等,這時父親拿出之前寫好的一封信(家書)開始輕聲讀起,大家誰都不敢出聲,顯得十分莊嚴肅靜,大約20分鐘後儀式進行完畢才能回家吃飯。也就從那時起我逐漸懂得和接受了這種傳統教育,從而理解了父母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和對故土的留戀之情。

後來,父親去世了,再後來母親也走了,我們兄弟妹仨及家人們都要去上墳燒紙,借用這個傳統習俗來祭拜我們敬愛的父母親。

上墳祭奠選擇什麼時候?

一般在大年30這一天,出門在外的親人都回來了,然後就會去上墳目的是給已經去世的家人,報平安,並告知一年之中的收穫等等。同時會燒點紙錢撒點食品酒之類的,和離去的親人一起過節,也是寄託哀思,告訴他們活著的人生活的很好,沒有將他們忘記,以安慰逝者。

一般要在中午十二點以前完成,據說中午以後,已故的親人就收不到“錢”,無法“過年”了。既然是這樣的習俗,我們就得遵從。

當然,有時由於遇到特種情況不能回到家鄉的,就在所在地繞紙錢祭奠故人,寄託哀思。


天山冰川愛好書法


20044 大過年的不燒啥時候燒?

提到燒紙錢,不得不說說這個習俗的本源。民間燒紙錢主要是表孝心和追祭逝去的先人,據考證,唐朝以前大多都是埋紙錢、拋紙錢,到唐朝才開始盛行燒紙錢祭祖。從拋紙錢、埋紙錢到燒紙錢,可能是佛教引入影響到人們對神佛的重新認識,印度或中亞人就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口語中“燒紙錢”也恰巧與“捎紙錢”同音,更加速了這種習俗的擴散和延續。

農曆過年,除了家人相聚,親朋互動之外,人們也藉此機會祭奠先人、禮敬神靈以求來年風調雨順、諸事順遂。所以年三十、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這樣的祭奠追思、祈禱禮敬更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久而久之即形成習俗流傳下來。

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人們對燒紙錢這種舊習俗越來越淡漠,新農村建設也使得大家不願意再在家裡燒紙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