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於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現被收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絹本設色。此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古代中國十二世紀時,北宋的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東京又稱汴京,即今天的河南開封,華夏曆史上的八朝古都。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此圖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繁華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打開畫卷,一幅熱鬧繁榮的景象映入眼簾,但是仔細看來,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清明上河圖》中雖然市井場面熱鬧非凡,但是表現出來的並不是繁榮昌盛,這其實是一幅''盛世危圖'',是對當時情況的警醒之作,可惜當權者並沒有體會到其中深意,依舊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千百年來古人欣賞一幅長卷古畫都不是整卷打開四下隨意觀看,而是從最右端開始慢慢展開,就像是看一個故事一樣讀一篇後再接著看下一篇。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清明上河圖》也是如此,其中場景從最右端的鄉村郊野開始,一支省親隊伍正經過疏落的林間小道,道路旁邊緊挨著民房農莊,孩童村婦逐一登場,食鋪裡歇腳的行人、打包炊餅的小二等等,一副熱鬧的集市街景慢慢躍然紙上。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張擇端自幼遊歷京師,他熟悉這市井街巷的每個角落,最終花費近十年才創作出了這驚世之作。畫中描繪了一千六百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物最大不足三釐米,小的宛如豆粒,但卻神形兼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一些專家學者為了深入研究《清明上河圖》,他們將此圖放大了數百倍,仔細研究後竟發現一個難言的秘密。在內城商業街最熱鬧繁華之處,有一個傳遞公文的地方,有六個小卒正蹲坐在門口曬太陽。再仔細一看,大樹下竟有個人大白天衣衫不整,伏在地上在午睡,一副慵懶的官兵形象,而他的身後有個人靠著牆根坐著正拿著針線在縫衣服,此刻若有他人經過,應該會非常尷尬吧。


清明上河圖放大數百倍後發現一個尷尬的景象,那個午睡的人在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