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濃縮才是精華!——晏子


笑星潘長江為現代矮人代言,說了一句經典非常的名言——濃縮的才是精華!而在我國春秋時期的晏子應該就是古代矮人智慧的代表。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濃縮才是精華!——晏子

晏子

公元前595年,一個柔弱的男孩出生在夷維(今山東高密)齊國大夫宴弱之家,長相氣質高大上的父親看著這個幾乎長不大的孩子為他取名嬰。要知道嬰這個字的本意是指用貝殼結成的項鍊,是專門給新生女孩佩戴的,可見這小男孩長得實在太袖珍。

雖說晏子身體基因先天發育不好,但他卻有驚人的學習天賦。7歲時就進入鄉學讀書識字,從此便習周公之禮、精六藝之學、效堯舜之德,特別是管仲的治國精華論——《牧民》、《權修》、《立政》、《治國》等,他都統統研讀千百遍。而父親宴弱在出使他國時,也總會帶上晏嬰,在傳授他治國理政之道的同時,也大大增長了他的膽識和勇氣。

這個其貌不揚個子不到1.4米字仲諡平的小矮人,憑著自己的勤奮和父親的培養,長大後就成了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元老宰相,輔政長達50多年,被後世尊為晏子,就躋身於老子孔子孟子莊子韓非子淮南子鬼谷子這些子字輩級別的聖人隊伍裡。

晏子一生有很多故事值得我們學習,晏子使楚的故事現在還被人們稱讚,下面舉幾個簡單的別的例子,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紀國金壼

齊景公到紀國故地遊玩,得到一個金壺,打開來看,裡面有硃砂文書,寫道“無食反魚,勿乘駑馬。”景公說:“說得好啊!按照這話的意思,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

晏子說:“不是這樣,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麵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吃魚不要翻過來,是說不要把民力用盡吧!不要乘坐駑馬車,是說不要把小人安在身邊吧!”

景公問:“紀國有這樣的文書,為什麼還會滅亡呢?”晏子答道:“它的滅亡自有原因。我聽說,君子有了至理名言,就把它懸掛在大門上。可是紀國有這樣的良言,卻把它當成水灌進壺裡,它不滅亡還有什麼好結果呢?”

智論生死

齊景公往牛山遊覽,向北登臨齊國都城時,突然哭道:“人生怎麼像奔騰咆哮的流水,離開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據聽了,也哭泣起來了。晏子卻在發笑。齊景公怒問他為何發笑。 晏子回答:“如果自古人都不死,那麼太公、丁公將永遠保有齊國,桓公、襄公、文公、武公等都將輔佐他們,您將戴著斗笠穿著粗衣,手持大鋤小耙彎腰屈膝地行走在田地間,哪兒還有閒工夫憂慮死亡的事情!而您偏偏獨自因為這事流淚傷情,這是不符合仁義道德的。不仁道的國君我看到一個, 餡諛的近臣我見到兩個,這就是我私自發笑的原因啊!”

齊景公聽了十分慚愧,舉起酒杯來自己罰自己的酒,又罰艾孔和梁丘據兩人各一杯酒。

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當前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當下“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一些別的故事比如:二桃殺三士、景公嫁女、華而不實、燭鄒養鳥、景公葬妾、死馬殺人,都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習一下。

晏子雖然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完全應該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在衣食住行都十分節儉,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服,住的是潮溼的破房子,乘坐的是駑馬破車。在2500多年前醫療條件極差、生活水平極低的春秋時代,一個一生忙於政事、並沒有專門致力於養生的政治家能活到95歲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可以看出他的仁政愛民、廉潔無私、寬闊坦蕩的胸襟是他長壽重要原因。

晏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以國富民強為己任,重視物質基礎、造福百姓、強大國家的行為,義於名而利於實,是司馬遷心中“義”與“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後人學習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