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麾下悍将,一身虎胆,曾孤身深入日据点侦察,后官至正国级


王近山麾下悍将,一身虎胆,曾孤身深入日据点侦察,后官至正国级


很多人都知道了,开国中将王近山就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之一。

王近山打仗的特点就是遇强愈强,敢于亮剑,敢于拼命,不死不休,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王疯子”的称号。

所有与“王疯子”交过手的对手,最后无不被“王疯子”的“疯劲”所吓怵。

抗美援朝,王近山以志愿军第三兵团代理司令的身份实际指挥了上甘岭战役。

他的“疯劲”上涌,与美军死磕到底,引得双方在上甘岭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注入兵力10万多人,战死战伤4万多人。

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后来无比沮丧地承认:“这是战争最血腥的和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的损失。”

“王疯子”从而在国际军事史上暴得大名。

对于王近山的“疯”的“疯劲”,刘伯承元帅是这样评价的: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

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在太岳根据地边缘的临汾县韩略村胜利地伏击了日军“战地观摩团”,主席大为赞赏,对他说:“我早就听说红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这次韩略村伏击战说明你很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时机,打了一个漂亮仗!”

1969年开党“九大”,主席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谈起王近山,主席还说:“王疯子,很能打仗。”

1992年,邓爷爷为纪念军事科学院出版的纪念王近山的文集题写书名:“一代战将”。

他说,“王疯子”的“疯”,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王近山打仗凶猛,麾下自然就悍将云集,其中又以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三人最为凶悍,人送美誉:“三剑客”。

上甘岭战役中,15军军长秦基伟和敌人拼得很凶,减员严重。

王近山麾下悍将,一身虎胆,曾孤身深入日据点侦察,后官至正国级

王近山打算让自己的12军接替15军。偏偏秦基伟也是世之猛将,死活不肯,说:“我不下,我死也要四在上甘岭!”

但15军坚守部队已基本消耗殆尽,局势岌岌可危最终,一旦上甘岭丢失,则其后侧的五圣山将不保,美军就会长驱直入,迂回平壤,我三年多的抗美援朝之功会废于一旦。

王近山于是让12军副军长李德生率2个师协同秦基伟死守。

看着李德生率部接替了上甘岭的防务,多日未合眼的王近山对兵团代政委杜义德说:“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一觉了。”

王近山非常欣赏李德生,他说:“李德生打仗很硬,不怕苦,任务交给他,他就像老牛顶架,缩不回来。”

李德生上去了,他也就可以安心地睡一觉了。

1978年春,王近山病危,临死前,眼睛紧闭,嘴里却不断冒出“冲”、“杀”的字眼,情绪躁动不安。

为了安抚父亲的情绪,王近山的儿子王少锋就附在他的耳边大声说:“爸,李德生上去了”、“爸,尤太忠上去了”、“肖永银上去了”……听了李德生等人的名字,王近山的身体马上就平静下来了。

可以说,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这三人,是王近山最为倚重和信任的爱将。

再说回上甘岭战役,李德生率领12军的主力增援后,他在阵地上的德山砚开设上甘岭前指,统一指挥上甘岭阵地上的12军和15军部队,和敌人鏖战了近30天,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把丢掉的阵地夺了回来,还扩大了新的阵地。

美军不得不在上甘岭前低头认输。

秦基伟的15军因此得到了高度表扬。

原本,15军是中野9纵从太行地方部队升级而来,属于杂牌军,曾出现在军委的裁军名单中的;而12军是由威名赫赫的“铁六纵”改编来的,能打恶仗、硬仗。平心而论,在上甘岭战役中,15军和12军的功劳其是五五开的。最主要的是,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李德生指挥了30天的恶战。

但战役结束后,宣传中主要是宣传15军。

12军的人不免有些不满。

12军司令部的崔参谋就发牢骚说:“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最后全是15军的功劳,提都没提我们军一个字。”

李德生听了,笑了笑,批评崔参谋说:“你这个想法不对头,什么你们我们,都是志愿军打的嘛!”

考虑到部队中还会存在有崔参谋这种愤愤不平的心情,李德生特别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谁都不准再与15军争上甘岭战役的功劳。

这么一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说起上甘岭,往往只知道15军,不知道12军。

李德生的儿女甚至都不知道父亲指挥过上甘岭战役。

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说,1999年,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被炸,“父亲当时在住院,《中华英才》的记者就该事件来采访父亲,八十多岁的老人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美国佬有什么可怕的,我当年在上甘岭不就把他们打垮了吗?’这时,我们才知道父亲指挥了上甘岭战役。”

李德生指挥上甘岭战役得到的宣传很少,但李德生早期的许多战例,还是被记录在军史上,并且大放光芒。

比如在1948年的襄樊战役中,李德生率十七旅猛攻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一路狠冲狠打,连劈三关,为总攻襄阳奠定了胜局——王近山的六纵歼灭襄阳全部2万余人守敌,活捉襄阳守军司令康泽。

朱总司令高兴地称赞襄阳的攻坚战是“小型模范战役”。

当然,最让李德生露脸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马坊攻坚战”。

王近山麾下悍将,一身虎胆,曾孤身深入日据点侦察,后官至正国级

2018年,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在接受新闻专访时说,“马坊攻坚战”之前,我军的战斗大部分为伏击战,而且打的是日军的后勤队伍,几乎没有攻坚战的经验。马坊镇位于山西省昔阳、和顺、寿阳三县交界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我军打了两次攻坚,均以失败告终,父亲是第三次攻打。此战一举将日军精心修建的坚固据点和守军歼灭,创造了对日军攻坚歼灭战的典范。延安《新华日报》在头版刊发此战消息并发了《社论》,被朱总司令誉为典型攻坚战。

当年攻打马坊镇,是李德生主动请缨的。

时为1945年初春,李德生任太行二分区三十团团长,他听说两次攻坚失败了,主动向分区司令员曾绍山请战。

对付日军,李德生绝对是一个好猎手。

李德生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通信排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战斗,百团大战、乡堂铺伏击战、狮脑山歼击战;以及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可谓经验老到,炉火纯青。

但当时三十团火力较弱,仅有几门迫击炮,炮弹也比较少,有什么取胜的妙招呢?

而对曾绍山的质疑,李德生认为,要打下马坊镇,全在于对一个“巧”字的运用,即巧妙地避实就虚,攻其不备。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对敌人据点的火力设置和布防了如指掌。

为此,他亲自化装成当地农民,孤身进入日军据点进行了全面侦察。

摸清了敌情,他精选了82名突击队员,在3月4日那个风高月黑的夜里,突然对日马坊镇据点进行了强攻,一举端掉该据点,全歼守敌。

延安《解放日报》也称此战为抗战时期我军典型的歼灭战。

王近山麾下悍将,一身虎胆,曾孤身深入日据点侦察,后官至正国级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历任团长、旅长、师长,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陇海、定陶、滑县、豫东、鲁西南等战役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苦斗争,随后参加了襄樊、淮海、渡江战役和千里追击、进军大西南,转战了大半个中国。

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德生历任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

李德生政治生涯的巅峰是在1973年。

该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官至正国级。

李德生病逝于2011年5月8日,享年九十六岁。

主席曾打趣李德生,说“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李德生差三年就活到九十九了,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