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都說“人窮志短”,但有人卻志短人不窮。放著大好祖業不思進取終為他人吞併。

提起漢末益州劉璋這個人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爹劉焉。東漢經過桓,靈二帝的昏聵統治後已經民不聊生。而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更使這個搖搖欲墜的龐大帝國雪上加霜。東漢的地方行政承秦,西漢先例,分郡,縣兩級制。但黃巾之亂波及太廣,早已不是一縣一郡之地所能企及的了。眼見天下大亂漢朝宗室兼重臣劉焉向當時的漢靈帝劉宏提出在原東漢十三個監察州上面設立州牧統管一州軍政大權,成為凌駕於太守,縣令之上的一級行政長官。

一:劉焉父子割據

而劉焉則在自請為天府之地的益州牧得到准許後帶著一幫子親信興高采烈的上任去了。

劉焉為啥這麼高興呢?原來在此前一年他聽相士說西川益州有天子之氣,內心裡不免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果不其然,劉焉到了益州後不久就用計大致平定了益州,然後藉口地方不太平阻絕了益州與中央的聯繫,私造龍袍,刻龍璽,僭用天子鑾輿。又聽相士說蜀地一女吳氏有大貴之相,無奈自己與吳氏年紀相差太大,實在厚不起臉皮來老牛吃嫩草,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便為其子劉瑁納吳氏為妻,誰知沒多久劉瑁便死了,老劉焉承受不了打擊自己也跟著去了。

此時天下早已群雄割據,中央政府的政令已沒了權威性,益州群臣便擁立劉焉的另一個兒子劉璋為益州牧。

劉璋是個怎樣的人呢?正如隆中對裡諸葛亮說的那樣: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而其主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看到了沒有,劉璋這個人有著大好的家底卻“闇弱”,以致“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那麼闇弱的劉璋手下有哪些能人異士呢?


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落鳳將軍”張任

張任是益州本土人,大概是在劉焉入駐益州時慧眼識精,從寒門將其徵辟為手下從事。公元212年引狼入室的劉璋與劉備反目,雙方攻殺。劉備手下兵精將勇,川將為之膽寒,唯獨張任主動請纓領兵往拒劉備,阻隔劉備長達三年之久。大大消耗了劉備軍的銳氣。

號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鳳雛龐統便是在期間進攻雒城時中了流矢陣亡。使這位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還未來得及展翅便折翼而死。難怪後人要哀嘆:季漢興時只有龍。

公元214年,劉備大軍包圍雒城,張任在彈盡糧絕下被擒,拒絕投降,劉備下令將其斬殺為其軍師龐統報仇。

張任死前大呼“老臣不復事二主矣”。時人莫不感嘆其忠貞勇氣。

“鐵頭將軍”嚴顏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這是我們少時便熟讀的南宋義士文天祥的《正氣歌》中的一句。

其中“為嚴將軍頭”便是指漢末益州的嚴顏將軍。

嚴顏是益州巴郡人士。後為劉璋提拔,擔任益州東部的防禦任務。早在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時嚴顏就獨自感嘆:這是放老虎自衛自己呀。

果不其然,不久二劉決裂,劉備手下名將張飛領兵西攻巴郡,嚴顏以花甲之年,親自挽弓上陣,與張飛大軍進行了殊死抵抗。

兵敗後猛張飛一反常態,放低身段對其溫言勸降。嚴顏傲然道:西川但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

張飛感其忠義將其釋放,並待以上賓之禮。而嚴顏被張飛釋放後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那樣成為帶路黨,而且在聽說劉備最終取得益州後,橫劍自刎,完成了自己的忠烈之名。在唐朝被唐太宗李世民追諡為“壯烈將軍”。


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悍勇將軍”甘寧

說起甘寧估計都會將其分類到江東之列去,其實早在劉焉入益州時巴郡盜匪渠帥甘寧認為劉焉是個人物,便帶著自己一幫手下前去投奔。劉焉將其委以東方重任。

誰知道沒多久劉焉病死了,劉璋繼位。甘寧不滿足劉璋性格懦弱,覺得與自己生平志向不符,便順流直下逃到了荊州,先後在劉表,黃祖手下任職皆不得志,最後投奔到江東。在頗受東吳孫權信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跟隨周瑜在赤壁大破曹軍。甘寧藝高人膽大,打仗能身先士卒,曾親自帶兵攀登城牆立下大功。被孫權評為:“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可相敵也”。被列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

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三易將軍”黃權

黃權是益州本土巴西人,一生命運坎坷,三易其主。起先,他在益州牧劉璋手下任職小吏,劉璋聽信手下叛徒張松,法正迎劉備入川,黃權曾竭力反對,結果劉璋不知好歹,非但不聽諫言,反而把他貶到一個小縣當縣長去了。這時的黃權心裡別提有多鬱悶了.

一直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大軍攻到了成都城下,劉璋不敵投降。黃權此時也只能跟隨投降劉備。

接下來到了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出兵東征伐吳。黃權再次向新主劉備諫言,就如同跟他當年像舊主劉璋進諫一樣不被採納。只不過劉備還是認可黃權的才能的,當時劉備大軍順江直下,為了防備北邊的曹魏偷襲,劉備便分出一部分士兵讓他統帶到江北擔任警戒。

誰知不久後,劉備便在猇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擊敗,丟盔卸甲幾百裡。黃權此時正在江北,欲歸西蜀但道路已被吳軍截斷,當下吳國正是敵人,投降是為不忠,再投吳則是為不義。無奈之下黃權只得領著手下那一票西川將士往北投靠了曹魏。

劉備迴歸蜀地後聽說黃權投了魏國不由得感慨道:“孤負黃公衡,公衡不負孤也”。沒有連帶懲治他的家人。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故白帝城。魏國群臣爭相慶賀,唯獨黃權為之神傷流涕。也算是報答了劉備這位明主的知遇之恩。

在魏國的黃權深受曹丕,曹睿兩代君主的器重,後被加封至車騎將軍。


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託孤將軍”李嚴

白帝城託孤這出戏戲臺上唱了千百年了,蜀主劉備伐吳失敗病逝白帝城。死前由於其子尚且年幼,便安排了兩位大臣託孤。其中一位是耳熟能詳的諸葛亮,另一人就是李嚴。

李嚴本是荊州人,早年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208年曹操南下荊州投降,李嚴不願歸附曹操便向西奔入益州就仕於劉璋手下。劉備入蜀進攻劉璋時錦竹守將李嚴陣前倒戈。由此可以推斷,李嚴與這個在荊州住了八年的劉皇叔可能早就認識。

所以李嚴這個人算是東州派,但也勉強可算是個荊州派。

正因為十分清楚李嚴的才能,劉備才得以放手讓其和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蜀地律法《蜀科》。

李嚴這個人文武雙全,劉備取得益州後李嚴被委任為一郡太守,擔任地方官時鑿山通路,大修水利,政績斐然,吏民皆悅之。

公元218年劉備曹操爭奪漢中,雙方激戰正酣。蜀中少數民族受到蠱惑起兵作亂,被李嚴率領少量兵力一一掃平。給劉備營造了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有力的支援了漢中前線。

正因為李嚴卓越的政績,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前遺命李嚴與諸葛亮一同擔任顧命大臣輔佐後主。


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參謀將軍”法正

梟雄劉備一生征戰無數,從北跑到南,從東竄到西,戰績卻是寥寥無幾。不過其一生最出色的當屬公元219年的漢中之戰。

早在此前曹操西征,漢中張魯不戰而降,曹操遂佔據漢中。有言道:得隴望蜀。漢中正是西川的門戶。曹操得了漢中使得剛剛取得蜀地的劉備門戶大開,蜀中一日三驚。

在此情況下,法正力勸劉備北伐與曹操爭奪漢中。並提出了開疆擴土,穩定益州的三條建議。

於是,除諸葛亮,李嚴,關羽後方留鎮外,劉備大軍幾乎傾巢而出,浩浩蕩蕩的開赴漢中。趁曹軍不備一戰斬殺了曹軍的漢中守將夏侯淵。

夏侯淵是曹家的宗室重將,一生戰功顯著,威名赫赫。如此重大損失是曹操在之前的赤壁,宛城所必能比擬的。

後來曹操親自率軍趕到漢中,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已緊緊握在劉備一方手中,雙方相持月餘曹操只得黯然退兵,將漢中大地白白讓給了劉備。後來的諸葛亮,姜維等便以此為基地多次北伐,使曹魏政權不堪其擾。

難怪曹操退出漢中時不由得感慨:吾收盡天下英雄,獨不得法正邪。

公元220年,法正病故,享年45歲。劉備為之連日哭泣,追諡其為“翼侯。

“士為知己者死“法正輔佐劉備的時間很短暫,只有短短8年,但相對於他前半生在劉璋手下長期的默默無名,直到生命的最後時期才遇見了知人識人的明主才能大展宏圖,也算是含笑九泉了。


志短人不窮,盤點益州牧劉璋手下得力干將

中國人自古講究“欲成大事,必唯四合”。天時,地利,人和,己合。


漢末天下大亂,這是天時。西川天府之國,這是地利。有這麼多文臣武將,這是人和。而劉璋唯獨缺少了“己合”,生在亂世,繼承豐厚的家業,卻不思進取,偏安太平。即使不迎劉備入蜀,亦早晚為他人吞併。

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是為昭烈皇帝,劉璋的嫂子吳氏【就是當年嫁給劉瑁的那個】成了劉備的昭烈皇后,後主時期則成了劉禪的皇太后。當年江湖相士的“大貴大福”一語讖中。劉焉劉君郎忙乎了一輩子,到頭來反倒為他人做了嫁妝。

正應了那句古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