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Air君有話要說

為什麼有些攝影作品,我們看不懂呢?

今天,韓松老師會從 大眾審美的角度,跟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問題!相信看完這些內容,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普通人在閱讀攝影作品或看展覽的時候,常會遇到許多“看不懂”的作品。

大家通常的反應是:為什麼這些作品“太醜”,“好亂”,“不精彩”,“不知道在說什麼”,“像是隨手拍的”,“像是在欺騙觀眾”……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安德烈·古斯基 《萊茵河II號》

安德烈·古斯基 《萊茵河II號》這部作品拍出了433.85萬美元的價格,同時也被許多大眾不理解。

部分願意虛心學習的人,也試圖想搞懂一些看不懂的“大師作品”,可又無從下手。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本文無意、也無可能通過一篇文章解決所有“看不懂”的問題,更沒有系統談論美學問題,而是從大眾審美的偏好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來剖析這個問題。

希望大家閱讀後,能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面對攝影。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我們來看一個常見的評論: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這些反應,實際上折射著“看不懂”的原因,結合我們平時對社群中攝影愛好者們的瞭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超越了自己視覺經驗

首先說說畫面中的視覺形式。

人們的視覺偏好也是有“心理舒適區”的,普羅大眾還是願意停留在自己的喜好中,這種喜好會隨著文化背景、知識結構、身份、年齡、性別有所不同,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變化。人們的視覺偏好是一個連續的光譜,可以將其描述為“確定”到“不確定”。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初學者通常喜歡較為確定的視覺形式,

因此自然會認為有這些特徵的照片是“好看”的:清晰、形式結構平衡、層次豐富、細節多、有秩序感、點線面關係明確等等,這些描述共同指向一個特徵--突出一個主體。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韓松/攝,曾獲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iPhone 5c

這是一張普通人能很容易看懂的照片,中間紅房子的老人作為主體很突出。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韓松/攝,iPhone 7

這是一張秩序感很強的照片,因此很容易被“看懂”。

而不確定的形式正好相反,它們經常是形式結構複雜、不突出主體、模糊、粗糙、抽象、不和諧、隨機等等。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威廉·埃格斯頓 / 攝

這是一張形式不是很確定的照片,特別是電線看起來拍得很“隨機”。

然而這種有意無意的構圖,天花板中的線條的張牙舞爪,以及紅色屋頂構成的類似恐怖片的感覺,這是這張照片的特別之處。以及在現場看這張照片,Dye Transfer技術所帶來的細膩色彩過渡,都是成為這張照片成為艾格斯頓的代表作的原因。

很多人看不懂形式“不確定”的照片。實際上是自己的視覺審美還比較古典,沒有“進化”到現代。這種個人審美經驗的“進化”可以粗略地從藝術史中的作品找到軌跡。

例如缺乏視覺經驗和藝術知識的人,通常會認為寫實的俄羅斯風景畫會比看起來粗糙又抽象的莫奈、畢加索、梵高的東西更“好看”。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伊凡·伊凡諾維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

俄國著名現實主義風景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畢加索所作的風景畫

很多照片“看不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己的視覺偏好光譜太窄,缺乏視覺審美經驗(一般是隻能接受古典的審美偏好),又十分排斥走出心理舒適區。有這樣想法的人容易認為在自己視覺認知之外的照片“不好看”,堵住了拓寬眼界的路。

開放的學習者總是在逐步擴展自己的視覺偏好光譜。

不習慣非敘事表達

以上說的是形式,下面說照片的內容。其實內容也可以拉一個連續的光譜,大體來說,是從“敘事”到“非敘事”。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初學者一般都很喜歡有故事或敘述明確的照片,也就是更能接受表意比較具體的照片。一般照片脫離了情節和明確的表意就會讓人看不懂,進而感到焦慮。

敘事性比較強的照片能很快回答“這是什麼?”“這在哪裡?”“有誰?”“發生了什麼?”“有什麼段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表達了什麼情況?”。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John Stanmeyer,美國,VII Photo

荷賽2014年度圖片,照片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們在“幹什麼”。還可以做進一步解讀:

2013年2月26日,在吉布提海岸中轉停留的非洲移民舉起手機,試圖獲得鄰國索馬里的通信網絡信號。吉布提是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等國移民至海外的重要中轉站,這些移民將前往中東或歐洲,尋求更好的生活。

視覺經驗不豐富的朋友,通常不太喜歡非敘事性的照片,也會認為沒有故事性的照片“不深刻”、“沒有意義”、“沒有體現攝影的價值”。其實這完全是用攝影這件事在搶新聞工作者和小說家的飯碗啊。本質就是,讓攝影揹負了文本敘述的負擔。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史蒂芬·肖爾 / 攝,《不同尋常的地方》

當你知道一個事實:在非實用性攝影中存在大量非敘事照片,你也就弄明白了很多照片為什麼看不懂了。

如果你看得懂佈列松那個一躍而起的人影,這是一個你可以很快描述的小事件,它是一個“巧合”,你覺得太妙了。

如果你看不懂中國攝影師鄭知淵老師的上海街頭,是因為他的照片你無法描述出事件,我們只看到一堆複雜的結構。如果你的視覺經驗比較傳統,大概可以很快get到佈列松。如果具備一定現代視覺經驗,理解鄭知淵老師的作品也就不難了。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佈列松/攝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鄭知淵/攝,《大城》

說到這裡先提出:有時作品的 形式和內容無法割裂,特別是偏現代藝術的審美,很多時候內容的抽象本身就是形式, 形式本身就是內容。(不理解沒關係,擱置。)

欣賞自己視覺經驗之外的照片和藝術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無法讀出敘事,先

不要武斷評價照片“不好”,先記住“不要糾纏影像意義,看畫面本身”, 不要以新聞攝影的價值觀來看待所有攝影。

不接受中性和負面的意象

另一種看不懂,常和照片中意象的屬性有關。從“正面”到“負面”也可以形成一個連續的光譜。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儘管人們的口味正在變得多元,大眾還是會自然傾向於喜歡一些比較正向的表意,而不太喜歡中性或負面的表意。

陽光、明亮、好事、同情心、有趣、抒情的意象會讓人喜歡,而逼仄、頹喪、噁心、骯髒、貧窮等意象會讓人厭惡。這種喜歡和厭惡最終構成了自己對照片價值的判斷,同時也讓自己價值觀之外的表意成為了“看不懂”——因為自己壓根就沒有想過照片這樣拍也是成立的。

隨手舉一些例子: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托馬斯·魯夫/攝

他拍攝的城市與建築多在陰天拍攝,完全沒有“溢美之詞”。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托馬斯·魯夫/攝

你會覺得他的中肖像照很像“證件照”,無趣。 他拍攝的“肖像”也很中性。他認為照片並沒有比你所看到的表面更深層次的意義。

許多照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悅人”,而是“悅己”

——為自己的表達服務。這時你可以表達喜悅,可以表達憤怒,可以表達美好,也可以表達醜陋……又或者是中性的,我僅僅是在表達一個即興的情緒、形式等,沒有特別的指向,沒有褒貶。

商業攝影,如建築、空間、城市宣傳、美食、人像客片等等通常目的就是為了有“溢美之詞”,也因為在審視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都是以“被取悅”的角色在享用其中的高大上、舒適、美味,這對普通觀眾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具有獨到眼光的攝影者和藝術品鑑者,還是建議擺脫只能接受“商業攝影”的審美價值取向。

不習慣在不同語境中欣賞

很多朋友還喜歡從單張照片來欣賞。其實很多照片必須放在組照中,或者更完整的項目裡才容易讀懂。

日本攝影師富安隼久拍攝的乒乓球檯看起來平淡無奇。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富安隼久/攝

但如果放在攝影書《TTP》中來審視,重複的類似場景,構成了一個新的閱讀語境。該書曾參與了 MACK Fist Book 獎項的角逐,並獲得了 2018 年的大獎。‍


有太多攝影作品,特別是藝術攝影作品,如果讀不懂,不妨考量一下是否這些照片是組照中的一張,或是完整項目的一幀,

千萬不要以單張照片做武斷的論調。

除此之外,照片在展覽現場的呈現形式、裝置、工藝等物質形式,也有可能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2019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中,看到的唐景峰《顏姐》這個項目,其中的一些呈現形式,就和照片有很大關係。

這個作品如果單看一張照片,真的是太日常太普通了,你甚至會覺得是“翻拍作假”。而阿爾勒現場展出的卻是一些拼貼的裝置。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唐景峰,《顏姐》,攝於阿爾勒攝影節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唐景峰,《顏姐》,攝於阿爾勒攝影節

如果翻看《顏姐》完整攝影書,則可以看到是手賬的形式。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唐景峰,《顏姐》照片書

有一種常見的情況需要特別注意區分,就是拍照的目的。如果是討論實用性攝影,那麼判斷標準就少不了用戶的需求,通常一個優秀的美食攝影師給客戶拍的食物會是這樣的: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ICY/攝,商業美食攝影

而如果是非實用性攝影,例如藝術攝影或者自己平時的表達,這樣拍也是可以的。但是若拿這張照片放在一般的商業語境下,我想甲方會拒絕支付拍攝費: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Maisie Cousins/攝

如果你自己只能在實用性攝影的範疇中來欣賞照片,自然很多東西就看不懂。

因為他們拍攝的動機和目的就千差萬別。

如果暫時不能理解“語境”,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一張看起來“不知道在說什麼”的照片,放在室內設計軟裝這個語境中,其中的色塊成了純粹的色彩構成,是不是突然就“成立”了呢?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威廉·艾格斯頓/攝,

單獨審視似乎不知道在說什麼。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放在室內空間作為抽象的裝飾畫,似乎就有了“正確的位置”。裝飾畫不需要“明確說什麼”。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審美偏好中的形式、內容、意象,可以共同構成一個三維座標系,大部分人會落在確定、具象、正面這個象限(I),而其中一項或多項超越了這個範疇,便會被大腦判定為“看不懂”。

形式上的不懂,大家容易評價“不好看”,內容上的不懂,大家容易評價“不知道在說什麼”,等等等等。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大眾視覺偏好象限,沒有視覺經驗的人更偏好於象限I

下面結合座標系舉些淺顯的例子,來解釋一下“看不懂”的原因。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我們之前刊登了一張攝友作品,其實很簡單,拍攝的就是摩托車駛過,塵土飛揚,一直塑料袋飄落的場景。表示看不懂的評論主要是“沒有美感”“是在說環保麼?”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其實這是一張形式很確定,內容敘事性強,但是表意落在了中性偏負面的照片(V象限)——因為垃圾塑料袋的確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如果你審美比較開放,你就能體會審美審的並不只是“漂亮的東西”,也不是“宣傳好思想”,僅僅記錄的是年輕人騎車揚長而去的揚起灰塵和垃圾的動感瞬間,而這個瞬間足夠構成一個審美過程。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另一張之前的作品,拍攝的是鳥群飛起的一個瞬間,“看不懂”的人評論多認為畫面不清晰,失焦等“問題”。這張照片就是典型的形式不肯定,但敘事性居中,表意比較中性的照片。如果僅僅因為形式的含糊,就認為看不懂,那隻能說自己對形式的接受度還太狹窄了。

反過來說,如果必須要在很確切的形式下才認為一張照片是成立的,那麼也會錯失很多值得被拍攝的場景。其實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類似的形式就存在了。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塞爾吉奧·拉臘因/攝,馬格南攝影師

馮立老師的照片也有很多人看不懂。2015年我看了馮立《白夜》的展,看到一張兔子腿的照片。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馮立/攝,選自《白夜》

這張照片很容易被大家認為是看不懂,這是一張形式比較確定,內容敘事性比較強,意象偏負面的照片,並且要聯繫《白夜》整個項目來看,你才能理解他所展現的“現實的恐怖”。

許多你看不懂的照片,都可以在上面的座標系中找找位置, 真正的攝影多元性,是比一個人固有審美光譜寬得多的。

拜託,別看不懂「攝影作品」就說TA是“爛片”好嗎

如果你暫時看不懂一些照片, 大概率是審美審的只是“漂亮”、“有趣”、“深刻”、“獵奇”、“高大上”, 此時可以試著問下面的問題:

-形式是不是超越了自己懂得的視覺詞彙呢?

-內容是不是敘事性不強?

-意象是不是沒有展現美好的一面?

-這張照片需要結合什麼其他東西來理解呢?

等等等。

如果回答是,那麼你可以在審美偏好座標中的其他象限找一找。攝影的面相真的不只是新聞紀實和商業實用性,更不應該只有正能量。

你的眼睛,能夠跨越幾個象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