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你要什麼?

活到三十歲,就開始思考走過的近三分之一人生,我到底有什麼,我到底要什麼?

回到20來歲的年紀,又或者再往前推一點 ,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問自己要什麼。我們要自由,要快樂 ,要理解,要很多很多東西。無可厚非,那本身就是一個想要的年紀。在那個年代,我們追尋自己想要的。有的人設定目標,開始規劃實行,有的人設定目標,每天換一個目標。時間就這麼一分一秒的走了,等到30來歲,大家的生活也相差甚遠。倒不是說推崇計劃性的人生,只是越長大,越發的認可,“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了。

前兩天在網絡上遇到一個同為30歲的朋友 ,他說自己迷茫的很,因為30歲還在迷茫,更覺得悲傷。談及原因,大致是創業失敗,女友離開,所謂一無所有。想著安慰他幾句,告訴他,如果人生沒有更壞的情況,那麼一切都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他說好 ,要開始努力尋找工作,從新規劃人生。

幾天過去了,他給我私信 ,說是越發的迷茫了。不知道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才不至於失業,或者說才能給以後的人生一個穩定的保障。我有點不願意搭理了,感覺即便是經歷瞭如此的人生低谷,他似乎也沒有成長。然後開始瞭如下的對話:

“你覺得自己最擅長什麼?”

“營銷,或者教育相關的行業”

“那你就去做你擅長做的事情”

“有時候覺得我什麼都會 ,但是有時候又覺得什麼都不精通,但是我上手很快”

“求職的時候說自己學習能力很強,那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可以表達的。三十歲的求職者,優勢在於現有的行業或者崗位經驗,較高的認知層次和廣博的知識領域。企業招聘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看重的是他未來的潛力。企業招聘一個三十來歲的男人,看重的就是他能夠立馬做事兒”

“其實優勢還是有,就是需要梳理下”

“這些東西沒有人可以為你做,只是單純的喊口號是沒有用的”

“好,立刻行動起來”......

中斷我們的聊天,我覺得自己可能說的重了點,又給他留言“相信自己,先自我認知,再需求 匹配,一定可以觸底反彈的”。話雖然這麼說 ,但是老有一種感覺,也許他並不想聽到我說的所有的話。

同為30歲的年紀,回過頭看看自己。也是一路迷茫而來,又或者說,現在依舊迷茫著。只是突然多了些對歲月的惶恐,希望一切腳踏實地。偶爾看到些誘人的蘋果,也會如夏娃般忍不住窺視或者想要摘下來咬上一口。可是隨即想起了《白雪公主》裡面的老巫婆,蘋果有毒,下口需謹慎。

那天和朋友談到自己的一些規劃 ,他說那就去做。我淡淡一笑 ,好像突然就過了想做就做的年紀了。做個單身也不再那麼無憂無語,會希望存點錢,有時間帶父母到處旅遊下 。不復工的時候,或者不工作的時候,就缺乏安全感。啊哈,我們真的到了一個先問自己有什麼,再問自己要什麼的年紀呢?

朋友,你呢,你有這方面的困惑嗎?大致是有的吧。希望我們的明天,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