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田間小路

鄉土散文:田間小路

回到農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田間,小路阡陌交通,黃土路面經歷一場雨後,散發出淡淡的泥土味,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綠油油的。獨自走在田間的小路上哼著小曲,生活的美好盡在眼底。偶爾看到一迎風開放的花朵,滿心歡喜湊上前聞聞,立馬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記得最清楚的是打碗碗花,粉嫩的花朵形狀如碗,清淡的花香著實讓人迷。老人卻讓我們孩子遠離它,說是什麼弄破了它家裡的碗就要碎的,我們無論怎樣都無法把它和家裡的碗聯繫起來,但我們還是遠遠的躲著它,心生敬畏,這真是一個美妙的傳說!

夏天,聒噪的知了沒完沒了地在枝頭亂叫,精力旺盛的我們就會躲過午休的家人,拿好自己的裝備,走向田間,會上樹的則上樹捉知了,不會上樹的就在樹下生火烤知了,那一堆堆燒焦的木棍就是我們勝利的傑作,玩,才是我們的最愛!

最憶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我們就會就地取材,玩泥巴“摔鍋”,誰摔的洞大就掙的泥巴多,最後掙一大堆泥巴,玩捏泥人,弄出各種造型,甚是開心。不開心了,就找幾個好友向田間跑去,身後揚起一陣塵土,撒歡的我們忘記了什麼是痛苦,仰天大喊回聲陣陣,天地之間感覺自己最大。那會的小路坑坑窪窪極其不平,有時會被絆倒,爬起來繼續向前,帶著淚奔跑是人間最壯美的奔跑。

轉眼間秋天來了,爽朗的天氣,空曠的田野只有一日日發黃的勁草還在風中擺動,走在田間的小路上,想著心事,彷彿一下子從童年變成了少年。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辛棄疾的愁少年的我們是無法理解的,但我們也有自己的愁悶。十二三歲正是青春懵懂的年齡,羞怯的少女心無處躲藏,在空曠的田間一呆就是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不願回家,愁的滋味就是愛上了安靜,有了心事不願向人傾訴。

莊稼春種秋收,一茬又一茬,走在地頭的孩子從地的這頭看向了更遠的那頭,好渺遠,遠方應有另一個更好玩的地方。皚皚白雪覆蓋了大地,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偶爾從遠處傳來烏鴉的叫聲,心裡像鑽了冷風一般直打顫,樹上的白雪簌簌落下,只有綠油油的麥苗不甘被雪覆蓋,有的露出頭看這銀裝素裹的世界,為萬物乾枯不屑,為自己蔥綠喝彩。

鄉土散文:田間小路

時光它太匆匆,來不及欣賞,來不及思考,來不及按下暫停鍵,曾經的少年已為人母。

成長的滋味是澀澀的,曾經的天真變成了小心翼翼,曾經的不諳世故變成了察言觀色,曾經的開懷大笑也變成了內斂的微笑······一切好像都變了,心裡有了想法也會一個人慢慢的消化。偶爾回到家鄉,走進田間,不再瘋狂的撒歡,也不再是仰天大喊,而是極其平靜的走著,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只是一個人靜靜的走在路上,看看那路邊的樹,田地裡的莊稼,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又那麼生疏,成年人的世界不再是少年時的瘋狂自我,而是默默的承受來自不同方位的壓力,學會慢慢消化學會自我消化,這其實也是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

工作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家鄉的變化越來越大,卻沒有時間細細品味。偶爾一次回家到地裡幫家人幹活,發現不知什麼時候泥濘的窄窄的土路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鋪就的水泥路,光堂堂的,三輪車急速前行,揚起的灰塵漫天,遮蔽了雙眼,不由得捂緊了嘴巴,閉上了雙眼,靜等車子消失的無影無蹤,才敢邁出一步。地裡的莊稼少了,經濟作物越來越多,梨樹、葡萄樹、獼猴桃樹成了地裡的“大戶”,而曾經的麥田、油菜地、玉米地漸漸地退出了人們的視野,看向遠方的視野被遮擋了,以前站在地頭看向遠方無邊無際,看天空的蔚藍,看大地的博大,看莊稼綠油油,或黃燦燦,內心的熨帖無法言說,愛上一片土地只因小時候的一段經歷,而忘記卻需要一生。

生於斯,長於斯,為其愛之深,才能憶之切,田間那彎彎曲曲的小路,那是美好的童年,更是我看向遠方的地方,值得用一生去品味、回憶。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