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懂,但是我不想告訴你

蜀國軍師諸葛亮用計氣死魏國大將曹真,魏國大將司馬懿奉命統領大軍向祁山奔來,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陣,司馬懿不懂破陣之法,卻硬著頭皮派張虎、戴陵攻陣,結果全部戰敗被俘。蜀將關興與姜維三面夾擊,司馬懿大敗而歸。因為司馬懿不懂裝懂,結果誤導他人,最終損人害己。這就是成語“不懂裝懂”的故事。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不乏這樣不懂裝懂的人,追其根源,有很多是在幼兒時期養成了不好的習慣而造成的。

雖然我不懂,但是我不想告訴你


這種不好的習慣,在幼兒園經常上演。課上,老師的問題還沒有說完,有的孩子就爭著搶著說“我知道!我明白!”可是讓孩子發言時,他卻不知所言。


還有的孩子,從不願公開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問題。比如,在做手工的時候,老師問問孩子會了嗎?很多孩子會大聲說“會了”,但是還需要同伴或者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為什麼孩子更喜歡“不懂裝懂”呢?簡單來說,有2種常見的原因。


原因1:虛榮心作怪

對單純的孩子來說,虛榮心有各種充滿“童趣”的表現,但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要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表揚,於是選擇信口開河、誇大其詞。


在承認“我不會”之前,孩子的內心其實早就經歷了萬般掙扎。比如,否定現實中的“真我”想象出一個萬能的“假我”,從而讓其他小朋友對自己刮目相看,至於真實的結果,孩子也會有諸多為自己辯解的藉口。


原因2:習得性無助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甚至經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就情緒化地給孩子貼負“不行”或“笨”標籤,長此以往,孩子也會開始逐漸懷疑自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當孩子經過多次的失敗、被懲罰、被打擊後,會慢慢形成一種消極心理,產生深深的無助感和失尊感,從而放棄努力,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不再向老師和家長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心理學上將其稱之為“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狀態也讓孩子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知道原因後,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不懂裝懂”心理,養成良好的學習好習慣呢?


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誰,學會客觀看待自己。


生活中,即使孩子有了進步,或者某些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現,也不能當做孩子享受特殊待遇的條件。


我們要理智地表揚,把孩子放在客觀的位置上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是每次的鼓勵必須要有理有據,讓孩子明白是因為自己付出了努力才獲得了表揚,如果不努力就得不到這些表揚。


這樣才能讓孩子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


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在自己想象的虛幻世界裡,那個無所不能的自己得不到真實的誇獎。如果被拆穿的話,還會喪失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給孩子樹立榜樣,增強孩子安全感。


人們常說: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無聲的老師,所以解決孩子的問題,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做到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連電腦也需要不斷更新,更何況是我們自己呢?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請教他人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一種好學、樂學的好品質。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都不要挖苦孩子,不要把孩子和人對比,而是要肯定孩子的求知精神,和孩子一起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弄懂“不懂的問題”。


另外,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也可以聽聽孩子的建議。讓孩子知道,“原來爸爸媽媽也會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呀!”“向別人提問不丟人,只要把不會不懂的弄懂弄會就可以了。”

想了解更多育兒妙招,來壹點壹滴,和我們一起學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