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白酒曾獲國際金獎,邳州人至今還迷戀它的味道

在運河酒廠辦公樓東部的一個旮旯處的垃圾堆裡,發現了一隻年代久遠的紙箱子,就是這樣一隻普通的廢舊箱子,卻見證酒廠當年的紅火。運河酒廠,又稱江蘇省運河酒廠,坐落在邳州市青年西路南旁,曾是邳州老城最重要的企業。歷經六十年風風雨雨,酒廠已變了大模樣,最紅火的時候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開始走下坡路,新世紀之初破產改制,“棚改”到來時,拆除了部分宿舍區,廠房還暫時保留著。有人說是為了建設“城市記憶館”,有人說配合大運河風光帶,將建設一個文化產業區,類似於上海的陸家嘴,還有人說是其他原因,眾說紛紜。但不管怎麼樣,大部分人相信老酒廠的明天會更好。

酒精車間及遠處的煙囪,都是老城西的重要標誌,孤單的身影讓人想起它輝煌的往昔。我不是酒廠的職工,也未和酒廠裡的人打過太多交道,只是對其略知一二,更不知其所以然。酒廠周邊過去有十多家企業,像繅絲廠、植物油廠等,已經被拆除圈起來了。許多住戶搬進了邳州市政府建設的安置新居。

運河白酒曾獲國際金獎,邳州人至今還迷戀它的味道

運河酒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南直隸(清代的江南省、江蘇省)的邳州官湖鎮晉隆永酒坊,邳州大麴酒與洋河大麴酒、蘭陵大麴酒並駕齊驅,難分伯仲,工藝也如出一轍,口感好、味道佳,特別是濃香型白酒享譽全國。邳州博物館收藏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缽酒器和商周時期的青銅罍等眾多酒器酒具,也佐證了邳州悠久的白酒釀造史。

運河酒廠於1948年正式建廠,1957年由官湖鎮遷至邳州市老城區西部的京杭大運河畔。採用傳統固態釀造法白酒釀造工藝生產的運河牌系列酒,例如邳州大麴、運河香醇等,酒品純正上佳,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先後獲得國家輕工業部和省優質產品,還在國際博覽會上拿到了金獎。目前,邳州運河酒廠舊址還存有老式的勾兌罐、斟鍋、釀造池以及新式的灌裝生產線等。出於產業替代發展、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方面的考慮,酒廠已經不可能在原地重新開業生產了,儘管有很多人思念運河酒醇美的味道,希望把這一品牌發揚光大。運河酒的確好喝,那些年,老家的老輩們都喜歡喝運河酒,散酒居多,便宜,1斤8毛5,濃度和純度跟瓶裝酒一樣。喝前,往往要舉行個儀式,坐在上位的老者先斟半小盅酒,掏出火柴,擦著,放在盅口,只見火苗蹭蹭上竄,引得眾人喝彩一片,酒席正式開始。

運河白酒曾獲國際金獎,邳州人至今還迷戀它的味道

運河酒廠的辦公樓早已物是人非,有人在院子內開了一家飯店,有雅間,也有大排檔,夜間有不少顧客光臨。提起運河酒,凡是四十歲以上的邳州人都是有記憶的。邳州有端酒敬客的傳統,起初專敬長輩老者,後來演變為敬領導,敬有錢人。不信你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社會上就流傳這一說,其實是一種不良風氣,但又都覺得無奈。為什麼敬長輩酒呢?受生活水平限制,酒不多,有酒不能自己喝,應該先讓長者喝好。

爬到辦公樓的頂層,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但心情並不是多麼愉悅。站在樓頂,向南面眺望,一排排老廠房或車間都已經被植物侵佔了,它們沿著牆壁,一直攀爬到頂部,像整個酒廠都是它們的樂園。因為有了運河酒,豐富了邳州方言中的詞彙,如“接潮”,就是帶點酒意的意思。“酒貓子”,就是嗜酒如命的意思。還有“先乾為敬”“魚頭魚尾酒”等等。

運河白酒曾獲國際金獎,邳州人至今還迷戀它的味道

酒廠興盛時期有上千名職工,正式職工也有700餘人,大部分和馬秀琴一樣,他們以酒廠為家,廠榮我榮,廠衰我恥,都把自己看成企業的主人。幾十年裡,他們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為發展生產、保障供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貢獻,將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酒廠,獻給了那個可歌可泣的時代。雖然他們不可能留下什麼,甚至連名字也不被外人所知,但他們在集體主義榮譽感的薰陶中,早已把名利置之身外。歷史的車輪總是要滾滾向前,多一點付出,少一點索取,人類依然會長久地立於地球上而不敗。曾經在酒廠工作的人們,每當回憶起往事的時候,或許在為沒有給子孫留下一些房產或金錢而感慨,但酒廠工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又會讓他們從容坦然,問心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