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失敗以為是意志力薄弱、能力不行?錯!關鍵是認知偏差要調整

在日常的職場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現象:

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和目標,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工作中好好幹,取得職位和薪水的大幅度提升;本要好好學習,可不知為啥拿起手機,打開各種信息,一刷就幾個小時過去了;想要在一個月內瘦掉10斤,結果減肥行動執行了3天,就前功盡棄了,最後不了了之了。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是很常見的。很多時候,如果計劃完成不了,我們一般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是情緒上產生“我就是不行”、“我沒有毅力導致計劃失敗的”等等想法。

二是從情緒中出來,找原因。以為這樣就可以做事成功率了,可沒那麼容易,結果再次失敗就會對自己很失望,會不自覺想“這麼的事情都做不好,真的是沒有用處”。

我們總以為是"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毅力不夠”“自己就是不行”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就想拼命去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可這樣有效果嗎?

短期有效,長期繼續迴歸原點,還會挫傷自己自信心。

事實上,你越依賴於想法,越會出現“認知偏差”,而影響到後續的行動。

計劃失敗以為是意志力薄弱、能力不行?錯!關鍵是認知偏差要調整

01

認識到認知偏差,找到問題的癥結。

  • 首先,我們要知道認知偏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特有的一種思考方式---自動化思考。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丹尼爾·卡尼曼,證實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判斷或決策,往往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但是根據理性人的假設則並非如此。概率論中貝葉斯定理的大數法則告訴我們,一個理性推斷行為不僅會使用大樣本的所有信息,也會利用所有的先驗信息。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類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

快思考,如同條件反射般,大多數人常用,無意識的思考方式; 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有助於提高思考問題和決策效率,正所謂“眼見即為事實”,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容易陷入“深信不疑”的情緒陷阱中。

計劃失敗以為是意志力薄弱、能力不行?錯!關鍵是認知偏差要調整

  • 其次,認識到常見的一些認知偏差。

1、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猜疑、敏感:

這些負面情緒都是我們大腦的自動化思考引起的,是非理性思維的不斷強化,它會讓我們失去冷靜的判斷力,在面對重要的問題是做出一些錯誤的選擇。

比如:在公司,領導隨口一說:怎麼複印紙沒有了,可能只說這一句話,員工就會以為領導對自己工作的不滿意,是不是哪裡惹得領導不高興了等等,進而各種胡思亂想,工作更分心了。實際上,老闆只是在陳述事實而已,並沒有責備任何人的意思。

2、以他人基準降低自身的評價: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比自己做事各方面都厲害的人,看到人家做出成績,再反過來看自己,就會覺得自己遜色好多,進而對自己各種的不滿意,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但實際上,總是為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來暗示和苛責自己,只會對自己越來越失望。從而陷入惡性的循環之中。

3、容易被憤怒、不安、逃避所控制。

這類情緒的產生,我們很多時候以為是別人帶給我們的,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

比如:工作中,因為一件事情在跟同事之間溝通不順暢,導致辦砸了。領導狠狠批評了你,你很委屈,覺得“明明是同事溝通的有問題”,將很多的因素都歸結到外因因素上,可能會控制不住情緒,將自己的抱怨和委屈都發洩出來,沒能解決任何的問題,反而將一件簡單的事情給複雜化了,也顯得自己很不專業。

計劃失敗以為是意志力薄弱、能力不行?錯!關鍵是認知偏差要調整

  • 最後,運用正念法,走出錯誤的認知區。

“正念法”可以理解為:做正確的事,就是隻做對目標的實現有益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人不要過分去關注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很多問題不在於做不到,而在於你不肯原諒自己。 正念法在人質行為療法的基礎上,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和現實之上,糾正人質偏差的方法。

全球知名社會心理學博士研究生肯·A·維爾尼在《正念:潛心心裡思考的藝術》書中,提到正念法的三個步驟:即覺知,斷念和正念三步法。

02

擁有具體目標,讓生活更加充實。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就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計劃模糊,我們在制定計劃時,還需要區分“想要達成的目標”和“想要進行自我改變”,都是由現在的你決定的。

靜下心來思考,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你真正想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想清楚了,就可以找張紙,寫下來自己的目標。

接下來採用“ABC”模型作為行動的指南,A代表前提條件,B代表行動,C代表結果。

比如:當我們的身材變胖時,穿啥衣服也不好看,像箇中年人似的,你想要進行減肥了。併購買了最新的減肥裝備,跑完後,覺得感覺棒極了。

從小的行動開始一步步的做起,行動的積累會帶來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