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為了提升能力還是提升學歷?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40多所院校陸續發佈招生簡章,公佈博士生擴招規模,引發輿論關注。

有部分輿論將博士生擴招與緩解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聯繫起來。總體看來,今年碩士研究生擴招幅度達20%,超過近年來一直維持的不超過5%的增幅。據統計,2014年到2018年間,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增加不到20萬人。但博士生擴招,主要是根據社會對博士人才的需求、基於博士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常規性擴招。

2017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加強博士專業學位的論證和設置工作。2018年,教育部關於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答覆的函中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而輿論仍將博士擴招與嚴峻就業形勢聯繫起來,背後潛藏的正是這樣的隱憂:如不重視培養質量,擴招只會增加博士教育泡沫並影響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前景。

從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發展看,1999年至2004年為快速發展期,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從1.99萬人上升到5.33萬人,增幅達168%。隨後,博士研究生擴招受到控制,從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間,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增加了2.25萬人,增幅僅為41%。從2017年起,我國博士生教育進入新的“擴招週期”,2018年招生人數直逼10萬大關,比上一年增長1.16萬人。

分析博士擴招過程,對做好眼下的博士教育適度擴招有重要啟示。我國之所以在2005年前後給博士擴招“剎車”,是因為當時的教育系統與社會輿論質疑博士教育擴招過快,導致博士教育無法保障質量。比如,有的學校把申請博士點、擴大博士教育規模作為學校上水平的重要指標,為此包裝申請博士點,加之同期碩士研究生擴招,1名導師同時帶10幾名甚至幾十名碩士、博士學生的情況頗為普遍。而且,不少人攻讀博士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紙高文憑,並非想從事學術研究。

高校發展博士教育的初衷,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還是以博士點數、博士教育規模來展示學校辦學成就?博士導師是把學生作為撰寫、發表論文的“幫手”或者自己項目的“員工”,還是重視對學生的過程管理、過程評價,與學生共同開展科研,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能力與學術規範?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是為了提升能力還是提升學歷?發展博士教育是滿足社會對博士人才的需要,還是對博士學歷的需要?這些問題是必須直面並認真解決的。

提高博士培養質量,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自主權,完善導師制,以導師的教育聲譽和學術聲譽保障培養質量。具體而言,要探索博士招生改革,全面推進申請—審核制,重視考察申請者的學術潛能和專業素養。應由導師制訂培養方案,加強對博士生的過程管理和培養。目前不少高校提出的在讀博士生必須發表多少論文才能參加學位論文答辯的規定,把導師、博士的精力導向撰寫、發表論文,由此出現了“SCI崇拜”“唯論文論”,這些都不利於提高博士培養質量,反而易滋生學術不端。再者,雖然近年來很多高校都清退超期的博士、碩士,但更嚴格的質量要求,不應是集中清退,而應是過程淘汰。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全社會都應破除唯學歷論,要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高校培養人才也要從之前更重視滿足“學歷需求”,而轉向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此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防止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兩張皮”,設置博士專業學位的考量也在於此。(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