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城市生命線系統,讓城市更具彈性

經過76天,武漢解封,中國大陸終於可以稍稍緩一口氣了。但新冠疫情的陰霾依然沒有散去。在陰霾之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正在恐懼、在思考、在行動。

比如,3月24日,印度宣佈全國停工,強制市民在家隔離,城市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因此受到影響。雖然富人依然能夠在家中閒適地享用儲備好的食物,利用科技產品辦公、上課,但有更多的窮人,由於沒有足夠的隔離空間而聚集在一起。那些因為城市基礎設施停運而失去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貧民,甚至要靠在垃圾堆裡撿吃的,才能勉強維持生命。由於印度疫情傳播情況不容樂觀,4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對外表示,全國封鎖令將延長至5月3日。很難想象,完全處於停滯狀態的城市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城市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關。這些基礎性工作於城市而言,就如風之於鳥,水之於魚,或許在常態下並不能顯現出它們的重要性,可一旦遇到疫情等危機時刻,作為城市的生命線,它們舉足輕重的地位便會凸顯出來。因此,城市需要充分考慮極端情況下,如何保證這些不可或缺的“生命線系統”有效運行。事實上,這不僅是為了減輕突發事件對城市造成的影響,更是遵從經濟發展規律,助力社會和經濟長期運轉的必然選擇。


強化城市生命線系統,讓城市更具彈性

在此過程中,首先需要再斟酌究竟城市“生命線系統”包含哪些內容。

或許我們已經習慣於從基礎設施運營商的角度出發,將水、電、氣、暖視為城市生命線系統的全部。但是,如果從最終“用戶”的角度出發,就會發現真正的城市“生命線系統”遠不止於此。城市居民的生活還依賴於水電氣暖以外的各種行業和服務,譬如五金店、加油站、銀行、會計事務所、修車鋪等不起眼的工作都在其列。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以人為中心,用更加人性化、更加開放包容的視野去劃定城市生命線系統,不僅要考慮生命線的硬件子系統,還要考慮服務子系統和市民生活子系統。

在這方面,國外許多國家已經先行一步了。比如,加拿大、美國和歐盟為保證城市生命線系統更加有效的運行,制定了《關鍵基礎設施的國家戰略》等文件,並在文件中明確,關鍵基礎設施及服務包含能源與公用事業、金融、餐飲、運輸、政府、信息通訊技術、健康、水、安全、製造業十大行業。地方可根據文件劃定的範圍,結合本地機構、部門、企業,自主理出更加具體的城市基礎設施及服務明細表。為確保明細表涵蓋市民所需的一切內容,避免疏漏,有些地方選擇開放明細表,讓各城市基礎設施及服務主體自行向政府申請。這樣的辦法確實吸引來許多“出人意料”的申請者,譬如視頻遊戲公司、賣鼠標和鍵盤的小販、糖果店和菸草店等。他們的申請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有稱鍵盤是呆在家裡的必需品,或提供研究證據證明糖果可以減壓,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形形色色的申請者中,總是不乏社區小規模企業和個人的身影。這些微小的社會單元,或是開在社區的零售店,或是小規模的餐廳食堂等。它們一直默默為社區提供著服務,深入到每家每戶的生活當中,支撐著一些家庭或個人的安康。在疫情期間為不同階層的市民提供服務時,它們甚至比許多大型連鎖機構更加遊刃有餘。

明晰城市生命線系統究竟是什麼,是保證城市生命線系統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一切的部署工作也都要由此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就曾指出,城市需要認清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內容,瞭解其真實支撐能力,做出最壞的打算,據此評估其是否能承受得住未來可能面對的種種壓力,進而做出相應的部署與調整。

不過,城市生命線系統並非獨立存在的個體,它融於城市巨系統之中。正因如此,其有效運行,也要考慮本地需求和城市運行情況。比如,由於城市越來越大,本地城市基礎設施與市民需求之間往往難以完全匹配,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並不凸顯,可一旦突發事件暴發,便會暴露無遺。因此,在疫情等突發事件暴發時,需要結合實際,綜合考慮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承載能力、市民需求,匹配疫情期間城市管理能力及國家到地方層面出臺的各項政策,對城市基礎設施及服務保障做出適當的增減,並根據疫情不同階段做出調整。拿運輸系統來講,在滿足市民日常需求,保證能夠支撐城市整體運轉的基礎上,對於某些項目可以做出適當收縮。事實上,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節省開支,已經開始減少道路養護,甚至將其暫時移出城市基礎服務。

疫情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每個國家,每個城市要面對的關於城市綜合治理的考卷。或許由於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不同主體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做出不同的選擇。關停還是維持城市基礎設施及服務的正常運行便是眾多選擇之一。在這場是或否的選擇中,我們很難簡單論對錯。但需明確,城市基礎設施及服務是城市的生命線,它不僅為防災抗災提供保障,更支撐著社會經濟的長遠運行。如果新冠不會在短期內解決,那麼就需要加緊準備起來,強化城市生命線系統,為城市做好更富彈性的應對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