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让城市更具弹性

经过76天,武汉解封,中国大陆终于可以稍稍缓一口气了。但新冠疫情的阴霾依然没有散去。在阴霾之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正在恐惧、在思考、在行动。

比如,3月24日,印度宣布全国停工,强制市民在家隔离,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因此受到影响。虽然富人依然能够在家中闲适地享用储备好的食物,利用科技产品办公、上课,但有更多的穷人,由于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聚集在一起。那些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停运而失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贫民,甚至要靠在垃圾堆里捡吃的,才能勉强维持生命。由于印度疫情传播情况不容乐观,4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对外表示,全国封锁令将延长至5月3日。很难想象,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的城市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城市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关。这些基础性工作于城市而言,就如风之于鸟,水之于鱼,或许在常态下并不能显现出它们的重要性,可一旦遇到疫情等危机时刻,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它们举足轻重的地位便会凸显出来。因此,城市需要充分考虑极端情况下,如何保证这些不可或缺的“生命线系统”有效运行。事实上,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突发事件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更是遵从经济发展规律,助力社会和经济长期运转的必然选择。


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让城市更具弹性

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再斟酌究竟城市“生命线系统”包含哪些内容。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基础设施运营商的角度出发,将水、电、气、暖视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全部。但是,如果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真正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远不止于此。城市居民的生活还依赖于水电气暖以外的各种行业和服务,譬如五金店、加油站、银行、会计事务所、修车铺等不起眼的工作都在其列。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以人为中心,用更加人性化、更加开放包容的视野去划定城市生命线系统,不仅要考虑生命线的硬件子系统,还要考虑服务子系统和市民生活子系统。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先行一步了。比如,加拿大、美国和欧盟为保证城市生命线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制定了《关键基础设施的国家战略》等文件,并在文件中明确,关键基础设施及服务包含能源与公用事业、金融、餐饮、运输、政府、信息通讯技术、健康、水、安全、制造业十大行业。地方可根据文件划定的范围,结合本地机构、部门、企业,自主理出更加具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明细表。为确保明细表涵盖市民所需的一切内容,避免疏漏,有些地方选择开放明细表,让各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主体自行向政府申请。这样的办法确实吸引来许多“出人意料”的申请者,譬如视频游戏公司、卖鼠标和键盘的小贩、糖果店和烟草店等。他们的申请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称键盘是呆在家里的必需品,或提供研究证据证明糖果可以减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形形色色的申请者中,总是不乏社区小规模企业和个人的身影。这些微小的社会单元,或是开在社区的零售店,或是小规模的餐厅食堂等。它们一直默默为社区提供着服务,深入到每家每户的生活当中,支撑着一些家庭或个人的安康。在疫情期间为不同阶层的市民提供服务时,它们甚至比许多大型连锁机构更加游刃有余。

明晰城市生命线系统究竟是什么,是保证城市生命线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一切的部署工作也都要由此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就曾指出,城市需要认清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内容,了解其真实支撑能力,做出最坏的打算,据此评估其是否能承受得住未来可能面对的种种压力,进而做出相应的部署与调整。

不过,城市生命线系统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它融于城市巨系统之中。正因如此,其有效运行,也要考虑本地需求和城市运行情况。比如,由于城市越来越大,本地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民需求之间往往难以完全匹配,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并不凸显,可一旦突发事件暴发,便会暴露无遗。因此,在疫情等突发事件暴发时,需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承载能力、市民需求,匹配疫情期间城市管理能力及国家到地方层面出台的各项政策,对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保障做出适当的增减,并根据疫情不同阶段做出调整。拿运输系统来讲,在满足市民日常需求,保证能够支撑城市整体运转的基础上,对于某些项目可以做出适当收缩。事实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节省开支,已经开始减少道路养护,甚至将其暂时移出城市基础服务。

疫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要面对的关于城市综合治理的考卷。或许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不同主体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做出不同的选择。关停还是维持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的正常运行便是众多选择之一。在这场是或否的选择中,我们很难简单论对错。但需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城市的生命线,它不仅为防灾抗灾提供保障,更支撑着社会经济的长远运行。如果新冠不会在短期内解决,那么就需要加紧准备起来,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为城市做好更富弹性的应对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