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時評:“後浪”青年的“五四精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五四精魂,跨越百年。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青年的使命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時代流轉,“後浪”推動浪潮奔湧向前。在每一個時代,最吃勁的關鍵時刻都有青年志士的身影。從民族危亡時抵禦列強,到中國共產黨萌芽時的道路探索,再到新中國成立步履堅定地發展邁進,每個時代都全力託舉著青年,青年也從未辜負每個時代。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魂

中華民族為何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只因強大的民族精魂永駐。面對近代以來中國內憂外患、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進步青年拍案而起、奮起抗爭,將“衛國”“救國”作為自己的畢生志向。1938年,綿延千年的文明古國正處於最危急的時刻,面對日軍的侵略凌辱,抗日英雄陳錦秀誓死抵抗,犧牲時年僅26歲;陸省三拼盡全力守護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將最後一絲力氣也化作強大抗戰力量,倒下時僅25歲。在守衛國土、守護主權的戰場上,無數青年將熱血潑灑,將生命定格,他們毅然決然地將最好的青蔥歲月、青春年華奉獻國家。熱愛祖國、寧死不屈是他們一生最忠實的信仰。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發展靠青年人才,民族振興靠青年人才。1950年,在美留學的鄧稼先因成就卓著,被當地政府高校器重,年僅26歲的他放棄優渥的政治待遇和經濟條件,毅然回國,填補了中國核武器理論的空白,成為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錢三強,這些響亮名字的背後,都是那個時代青年的愛國真心,是推動中國在歷史洪流中穩步推進的磅礴偉力。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魂

屬於中國的“道路”究竟應走向哪裡?在一條紅船上,一群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豪情滿懷、鬥志昂揚:要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和人民群眾必須保持血肉聯繫,堅持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一則則“鐵”的紀律,一條條“民”的原則,被一代代共產黨人創新出來、實踐出來、檢驗出來,成為維護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增進發展驅動力的強大保障。在大步邁入新時代的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共產黨人的堅定理想,也是中國青年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僅剩幾個月,90後青年幹部作為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牢牢紮根基層一線,他們從這個時代汲取的知識、見識和智慧,毫無保留地化為百姓脫貧致富的源泉和動力,他們是“宣傳員”,通過鮮活的“李子柒式”視頻形式,將優質但滯銷的水果宣傳到世界各地,將品牌“打”出去,將生意“拉”進來;他們是“教練員”,向村民普及電商知識,手把手教會村民平臺直播銷售,培育“新型農民”;他們是“保障員”,積極與企業高校對接,通過土地流轉、創辦合作社等方式,降低村民土地轉型投資風險,保障村民經濟增收。在脫貧攻堅“實戰場”上,每一塊泥土,都烙下青年幹部堅實的腳印;每一片土地,都灑有青年幹部辛勤的汗水。

今天,或許年輕人被有意無意貼上“浮躁焦躁”“網絡非主流”的名片,然而,當他們放下手機、整理衣裝,走上抗擊疫情“戰場”時,我們突然明白,他們在諸多誘惑中長大的背後,是更加堅不可摧的定力和決心;他們在呵護和寵愛中長大的背後,是更寬廣博愛的氣概和胸懷。跨入2020年,意味著一直備受矚目的“90後”正式迎來了第一個30歲,成為時代的擔當、民族的脊樑。戍邊青年軍人、逆行消防官兵、奉獻青春的鄉村教師、風雨無阻的快遞小哥……新時代青年人,擺脫了“生存壓力”的他們,在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中鍛煉出了一往無前的奮鬥動力,在祖國的每個角落,共同譜寫著這個時代的奮鬥之歌。 (文/王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