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張德仁綜合)

個人以為墨拓是技法,全形拓則是一門藝術。藝術求美,任何藝術當隨時代,求新求美,與時俱進。

墨拓有千年的歷史。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蠟之,以備摹寫。有“畫體.工用.拓寫”方面的專論,顧愷之有摹拓妙法傳世。從敦煌窖藏中可找到痕跡。全形拓,始於清中期,至晚清,受金石熱影響,大放異彩。出現了翁方綱、陳介祺、周希丁、馬子云等全形拓名家。201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紙上金石~小品善拓過眼錄》一書中收錄所拓器物,涵蓋青銅、陶、磚瓦、石刻等等。

當下,收藏界稱“金石墨拓”為“黑老虎”。金,特指古代銅器;石,為古代石刻或碑文。傳拓技藝就是用墨和宣紙把古代藝術品上所展示的紋飾和文字完整的克隆下來,以便於研究和觀賞。在照相術沒有出現之前,要記錄一件器物的所有數據,除了用臨摹畫,沒有其它的辦法,畫再逼真也是有誤差的,只有傳拓,能一比一的複製真器,傳拓技藝的出現豐富了文化傳播的途徑,這也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偉大發明。傳拓技藝沒有因當今攝影術的普及氾濫而沒落,反而借收藏熱的興起而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可見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收藏熱催生了一大批天價拓片藝術品,過千萬一張的成交價讓大眾為之震驚。 同時各類傳拓技藝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類以傳拓傳承人的展覽也一併遍地開花。觀其作品,有的已脫離了金石傳拓的傳統精髓。較為典型的例子發生於民國時期就有在木板上雕出模子助拓法的,也稱“全型拓”。

其實,墨拓與繪畫相同,都是在宣紙上的表現,只是方法和工具的不同,拓包作毛筆用而已。在墨拓領域也講尊古,法古和融古。尊古,法古都是學古人的好理解,個人認為: “融古”是吸收與創新……全形拓是對“器物”的理解和再創作的過程。 “融古”是意在筆先,把握好所拓對象的特徵,拓者的創作構思的過程。 先按定好的分解圖,描摹在宣紙上,後分塊拓印,拓底紋時,局部只能上紙一次,多次上拓紋理會重影,墨色要有濃淡乾溼焦五色。部分還可用剪紙遮擋,拓出完整乾淨的拓片。只有在濃、淡、幹、溼、焦的墨色變化中,拓片才會有韻味,才有精氣神。此為我對墨拓的一點認識。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古代金石傳拓是高門坎的藝術創作,其一得有雄厚的財力來購買青銅器;其二要有超越時代的鑑定眼光來認定器物的真偽、是否有修復;其三要有研究銅器上的銘文的能力,非飽學之士不能為的;其四要施以精妙的墨拓技法將吉金的神韻呈現出來;其五乃是題跋註釋,此處更多仰仗的是墨拓之外的學養和功夫。一件商周時期的青銅拓片,紋飾精美,美不勝收,讓人有無盡的想象。為當代所追奉不無道理。清代時期,同時具備以上能力者國內屈指可數。如不講究被拓物的真偽,有無文物藝術價值,只是圖一個形式,這類拓片登不了大雅之堂。

傳拓講流派與技藝傳承,用的工具、手法、輕重緩急馬虎不得。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在傳拓上的宗旨即為“精拓”,其認為只有精拓,才能信今傳古,求古人文字真面目。在致金石之友的書函中多有囑精拓的言論:“以器拓墨固然是最佳的傳古方式,然工藝繁瑣、費時耗力,不宜多拓廣傳,並且反覆捶拓易有損器之弊。”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傳拓是慢工出細活,第一,上溼紙,你得有耐心等待它幹,如果是珍貴的青銅器或竹木類文物更不允許使用吹風機等輔助設備,因為劇烈的熱脹冷縮會破壞文物。然後上拓包的輕重手法也大有講究,手重墨濃會滲透紙背而汙染文物。此般層層相疊、由施拓者之心神到制拓之工具的準備工作,乃是民國時期採取制板之法拓成的作品所不具備的。傳拓的本質是為了研究古代器物,然後才是裝裱欣賞。精拓能夠清晰地看清古銅器上的所有細節,包括鑄造缺陷與錯位,甚至修補痕跡。當銅液在進入泥範後的縮孔與衝型過程中的披縫都很清晰。在竹木類或石雕文物的傳拓中能看到刀鑿痕跡原拓的精妙細微的變化是外行所無法區分的,這也是傳統金石拓片優勝於民國時期採取制板之法拓成的作品的關鍵要素之一。所以一件精拓作品講究原拓,要能夠直觀而真實地反映所有細節,這才是精拓的意義所在。

“金石墨拓”如何傳承發展,如何讓古代銅器展現出最初的美感,一直是筆者心中的追求,如何讓拓片給觀者全新的視覺效果,作品更加生動逼真,也是筆者的目標。有志者事竟成,成功者都會付出不尋常的努力,藝無止境。此為我對墨拓的第二點認識。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瓦當文延年益壽,銅盤銘富貴吉祥 !自古以來,除官方和世族大家的精美青銅重器外,民間藏家不常能近距離接觸到傳世青銅製品。商周青銅國寶,名家的吉金拓片都是天價一紙難求。在有限、零散的實物資料之中,銅鏡乃是最受歡迎的種類之一。我國近代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先生曾於其著作《古鏡圖錄》中寫道:“……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現奉上近期筆者敬制的古代銅器等拓片,以饗讀者。商周青銅寶物,在民間有鎮宅僻邪的作用,望各位朋友從中得益,心安意順!

借用唐太宗的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傳拓”是古人在幽幽閒然的修身養性過程中創生出的一種小眾文化,雖傳承千年,今天依然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力。這也是文化帶給我們的享受與快樂。


墨肉金骨——張建斌談傳拓藝術

張建斌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