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女帝武則天,一生功過無數,為何死後功德碑卻是一片空白?

現在如果去乾陵,有兩個著名景點不得不看,第一個是無頭石像,另一個就是無字碑了。

千古女帝武則天,一生功過無數,為何死後功德碑卻是一片空白?

無字碑,又稱“乾陵無字碑”,位於乾陵司馬道東側,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因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間的《雍州金石記》有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述聖紀碑上,是武則天親自撰寫的5000餘字碑文,目的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

而這無字碑據說是武則天的,正常情況下上面是要寫字的,不管是歌功頌德,還是生平簡介,至少得留下些內容給後人。但是武則天這塊碑,乃是一片空白。

武則天是誰啊?一代女皇,千古女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碑上為什麼沒有撰寫碑文呢?

千古女帝武則天,一生功過無數,為何死後功德碑卻是一片空白?

歷史君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點:

第一、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德太多,已經沒有必要再去標榜些什麼

從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成為皇后,到神龍元年(705年)被迫退位,武則天前後干預和掌握朝政長達五十年之久,即使從唐高宗去世算起,也有長達二十一年,更何況在她之前,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一位女皇帝(元姑娘並不算皇帝)。武則天執政期間,她大力發展科舉、發掘人才,抑制豪門壟斷,“累朝得多士之用”;獎勵農桑、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社會經濟,人口數量不斷增長……

可以說,在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中間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自信的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不足以用文字所表達。

第二、她認為自己罪孽太深

這種說法和第一種是完全對立的觀念,武則天作為一位女性,想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上位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她最終奪得了權利,但是她因此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巨大的。

千古女帝武則天,一生功過無數,為何死後功德碑卻是一片空白?

武則天從才人到皇后,再到女皇,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光彩。此後,她又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任用酷吏,大肆打擊異己,剷除李唐宗室。此外,在其執政期間,唐初的社會經濟雖然仍在發展,但增長速度與之前的“貞觀之治”和之後的“開元盛世”相比卻處於低谷,而且大唐曾一度失去安西四鎮、喪失國土。這其中的任意一點都能讓人的內心飽受強烈的自責。

武則天死時深知自己有著不可饒恕的罪孽,所以她以無字之碑表達自己的懺悔之意。

第三、受宗教影響。

唐朝時期比較盛行的是佛教,小到普通百姓,大到帝王將相,整個國家有眾多的人都信奉佛教,而武則天也是一位真心崇敬佛家的人。她在落魄之時到尼姑庵度過了數年的佛家生活,佛法給人內心的寬慰正是支撐著她堅持下去的基礎,所以在成功掌權之後,武則天仍然在努力的研究佛法。

千古女帝武則天,一生功過無數,為何死後功德碑卻是一片空白?

在佛家的理論之中,“空”是一個非常值得體會的境界,沒有對世間萬物的極致包容,有限的身體就永遠不會達到“空”的狀態,所謂“萬事皆空”,說的就是對世間榮辱江河花草等毫無掛念,因為心中已得到,山河也自在心中。武則天就是基於這樣的理解,才將自己的墓碑變成了“空”的主題。

第四、她將評價的權力留給後人。

這個說法應該是最靠譜的。

就拿武則天一生來說,任何人都不能給她一個合適的定位。從關係方面來看,她先嫁太宗後嫁其子,最後又獨成大業,簡簡單單的發展“三部曲”,就將她的身份和行為做了三次徹底的轉換,想在其中尋找共同點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武則天雖然是時代的特殊符號,但是她本人的能力是不可否認的,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她最不缺的就是自知之明,她內心非常清楚,屬於自己的歲月即將終結,無論是功德還是罪孽,自己再怎麼書寫也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毫無疑問,武則天是個極為聰明的女人和統治者,她自知自己的執政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納諫”和“用人”這兩方面,武則天的確令人稱道;但也有不可否認的過失,例如為鞏固個人統治而任用酷吏打擊異己,又如對李唐宗室的大量屠殺。因此,當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後,她知道對於自己的一生,人們自然會有各種各樣褒貶不一的評論,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逐立“無字碑”,留給後人去評價。

而且依據常理,為皇帝撰寫、鑿刻碑文,通常是在前朝皇帝去世之後,由繼位帝王所完成。因此,武則天這座無字碑,極可能是由於唐中宗的態度而導致的。那就是說這個墓碑無字和武則天沒關係,墓碑是後人所立,畢竟其死後,大權已經重歸李唐。

千古女帝武則天,一生功過無數,為何死後功德碑卻是一片空白?

而這些李唐後世子孫們無法對武則天做出正確得評價,說她好吧,但她篡了李唐王朝。說她不好吧,畢竟是祖奶奶,且治下有貞觀遺風,政績還行。於情於理,都無法以一個篡權者的身份對待。特別是她的身份很尷尬,武則天既是唐太宗李顯的妃子,又是唐高宗李顯的皇后,還是一代女皇,更是唐中宗李顯的母親,這種複雜的身份使得李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稱呼武則天,是該稱其為先帝呢?還是該稱其為太后?站在李唐統治者的角度都不好界定。

所以索性就不寫了。

而且一般來講,這個碑文都是後人給先輩歌功頌德用的。而武則天的後人,唐中宗李顯,和武則天關係並不好。

唐中宗李顯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但這對母子的關係其實並不親密。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李顯繼位為帝。然而,繼位僅僅55天的李顯,便因提拔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而惹怒了輔政大臣裴炎,導致最終被廢為廬陵王,並先後被軟禁於均州、房州十四年。

前有太子李賢被廢殺,後有李唐宗室慘遭屠戮,被幽禁長達十四年的李顯可謂心力憔悴,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夢驚醒,一度惶恐異常想要自殺。歷經了這麼多年的磨難,恐怕僅有的那點母子之情也已經被磨沒了。

聖曆元年(698年),離京十四年的李顯這才重回洛陽,並被重新冊立為皇太子。然而,身為太子的他仍然過著謹小慎微的生活。而在長安元年(701年),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和女婿武延基因為議論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李顯不僅被武則天訓斥了一頓,他的這三個親人更是全部被逼自殺。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同時迫使武則天退位,李顯這才重登帝位。

站在李顯的角度,想讓他為母親歌功頌德,恐怕是很難。至於貶斥,那也違背常理。古代以孝為先,哪有兒女批評父母的道理。所以乾脆李顯就不立了,以此來平息自己對武則天的怨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