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寧河區:好生態為村民打開致富門

天津市寧河區:好生態為村民打開致富門

天津七里海溼地生態環境優美,吸引眾多鳥類在此棲息繁衍。

天津市宁河区:好生态为村民打开致富门

科技助力,天津市寧河區正在打造生態養魚產業鏈。圖為在天祥水產養殖大棚內,工作人員向魚池內拋餌料。

天津七里海溼地被譽為“京津綠肺”。天津市寧河區在對七里海溼地進行修復與保護的同時,實施土地流轉、生態移民、引水調蓄等十大工程,在還七里海溼地碧水藍天的同時,也為當地村民開拓出新的增收門路。

驅車70餘公里,記者來到天津七里海溼地腹地的天津市寧河區。七里海溼地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組成部分,負氧離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區高出30倍至50倍,被譽為“天然氧吧”“京津綠肺”,是天津市“南北生態”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

曾經,周邊部分村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在七里海核心區內私自挖坑養魚、養殖七里海河蟹,對七里海整體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為此,寧河區創造性地發行了90億元生態債,用於七里海溼地修復保護,實施土地流轉、生態移民、引水調蓄等十大工程,在還七里海溼地碧水藍天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拓開了新的門路。

河蟹養殖轉型升級

因水質潔淨、富含微量元素,生長於七里海水域的七里海河蟹品質優良、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深受消費者喜愛,先後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天津市名牌農產品”等榮譽稱號。

“七里海河蟹是我們寧河的品牌,也是天津的品牌,我們要把它做大、做強,在讓更多市民吃到真正七里海河蟹的同時,全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寧河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劉永說。

寧河區在積極鼓勵七里海河蟹養殖的同時,為傳統農業注入科技“養料”,不斷轉型升級,走水稻、河蟹混養的稻田蟹立體種養之路,並不斷延伸七里海河蟹種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提高七里海河蟹的經濟附加值。

“河蟹與水稻立體種養,不但提高了水稻的質量,而且豐富了河蟹的餌料,讓七里海河蟹口感更好!”寧河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水產科負責人吳建松說。

據瞭解,寧河區2019年養殖稻田蟹1.9萬畝,年產40萬斤,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河蟹供給量,也成為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載體。

杜乃合是七里海鎮任鳳村人,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養殖七里海河蟹。2017年,杜乃合響應寧河區七里海溼地修復保護要求,退出養殖水面和餐飲行業。2019年2月,杜乃合聯合其他6家河蟹、水產養殖戶,成立了寧河區古海源稻蟹立體種養專業合作社,並與寧河鎮、東棘坨鎮、大北鎮等合作社搞合作種養,養殖了近萬畝稻田蟹,輻射百餘家農戶。

“稻蟹混養不用噴藥,河蟹把稻田裡的蟲子給吃了,給河蟹餵養的微量元素和河蟹的排洩物又作為水稻的營養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杜乃合說。

經過一年的試驗,稻蟹混養綜合收益達到每畝近7000元。未來,杜乃合的目標是建立華北地區最大的七里海河蟹蟹種基地,讓七里海河蟹帶動更多農戶增收。

循環經濟助農增收

“種好菜,種出有科技含量、能帶動老百姓致富的菜,這事兒我們得開足馬力。”寧河區委書記王洪海說。

2019年6月,獲批創建的寧河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天津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園,覆蓋7個鎮154個行政村、22.44萬人口,規劃面積41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78萬畝,水稻、生豬是兩大主導產業。

依託區內3個國家級原種場的科技實力,15萬畝優質水稻產業區建設、百萬頭生豬養殖及良種豬繁育綜合建設兩大工程迅速展開。但在形成產業、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

“豬糞、秸稈太多了,用吧用不了,賣吧不值錢,丟吧汙染環境!”如何變廢為寶?他們找到了齊心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幾經磋商,齊心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董事長李子興覺得這是一次發展循環農業的切入點。隨即,在寧河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幫助下,雙方共同設立了“百名精英博士專家流動站”,就此事立項試種。專家們通過科學配比豬糞和秸稈合成發酵料,試種平菇、大球蓋菇獲得成功。之後,雙方聯合啟動了“百村千棚”菌菇栽植項目。

“我們免費拉走農戶豬糞、秸稈,為他們解決了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發動區內農戶參與菌菇栽植,提供發酵料和蘑菇菌種,並免費為農戶做種植培訓、跟蹤指導,採摘後統一回收銷售。”李子興說,1畝大棚可年產鮮菇5萬公斤,每公斤按5元計算,每棚每年毛收入25萬元,不僅當年可收回投資,還可有10萬元的純收入。

當前,東棘坨、廉莊、苗莊3個鎮已選取閒置棚室籌備試種,試種成功後,將向全區8個鎮、100個村、1000多農戶推廣。

北國水鄉魅力綻放

木頭窩村地處薊運河岸,全村有耕地1800畝,其中1250畝都種植水稻,是名副其實的“稻香村”。村莊被稻田、水系、蘆葦環繞,生態景觀十分優美,木頭窩因此決定打造具有“北國江南”“溼地水鄉”特色的田園綜合體。

作為天津市10個田園綜合體之一,木頭窩田園綜合體是天津市第二批特色小鎮——廉莊稻香文化小鎮的起步區。藉助豐富的名特產品、生態景觀、美麗田園、民俗風情等資源,充分融合農耕稻作文化、農藝休閒文化、運河水文化等,木頭窩田園綜合體持續深化文化、旅遊與鄉村的協同發展。

據木頭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洪亮介紹,木頭窩村田園綜合體自2018年開始規劃,2019年動工實施,在這裡可以體驗文化、旅遊、民宿、採摘帶來的田園生活。目前,已完成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種植8000多棵桃樹、杏樹等觀賞性草木植物。

田園綜合體的打造不但扮靚了木頭窩,也帶動當地農民增收渠道出現新變化。

“我們成立了木頭窩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租用部分農民閒置房屋做民宿,統一規劃,提供綠植、餐具、被褥等用品,讓農民當起‘小老闆’。”張洪亮說。

今年70多歲的安步剛是木頭窩的老村民,老兩口有1畝半的土地,往年種水稻掙不了多少錢,而且年齡大了也幹不動農活了。如今,他們響應號召,拿出100多平方米房子和90多平方米的院子做起了民宿樣板間。

“村裡租我們的房子當民宿,每年租金5000元,我的土地也流轉了,每年租金1500元,年底還會有分紅。”安步剛說。

木頭窩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遊客服務中心、村史博物館、5公里河流遊覽路線和3個遊覽碼頭。全部建成後,木頭窩不但可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還將吸納一批剩餘勞動力進入旅遊市場,不斷豐富農民的致富手段。

“未來,包括菜園村、廉莊村、高坨村、前米廠村、木頭窩村在內的總體規劃面積約5.87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將全面呈現,農家工坊、民俗村、魅力原鄉等六大主題村落將真正實現‘三產’融合。”廉莊鎮黨委書記韓衛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