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經得起狂風的大樹


做一棵經得起狂風的大樹

明嘉靖十六年的一天深夜,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璘和兩位官員睡意全無,他們正在為要不要錄取一名叫張居正的考生激烈辯論著。顧璘是主持此次鄉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的主考官,另兩位官員一位是朝廷派來監督招生工作的趙御史,一位是副主考官、湖廣按察儉事陳束。

顧璘堅決不想錄取張居正的原因是張居正當年只有13歲。趙御史和陳束堅決反對顧璘的意見,他們認為鄉試考查的是考生的學識和才華,和年齡無關。

難道,顧璘跟張居正有什麼過結?面對顧璘的執著,趙御史和陳束不約而同地皺起了眉頭。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顧璘很早就認識了張居正,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對這個少年不凡的談吐感到驚訝,以致後來“許以國士,呼為小友”,也就是放下了巡撫和長輩的雙重架子,與張居正結為“忘年交”。後來,顧璘還專門請張居正到家裡作客,而且拿成人的禮節來對待他。他還把自己的兒子叫出來,指著張居正說:“這位就是荊州秀才張居正,以後他當了中樞大要,你可以去見他,他一定會顧念到你是老朋友的兒子的。”

少年張居正和顧璘既是忘年之交,理應得到提拔獎掖。可是,顧璘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要故意讓張居正“落榜”呢?面對趙御史和陳束的疑惑,顧璘拿出張居正在考試前曾寫的一首詩——《題竹》,“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在這首詩中,少年張居正把自己比為鳳毛麟角,表達了就此直上青雲的意願。這一方面展現了他的自信與抱負,另一方面也透露著那麼一點自負和高傲。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少年恃才傲物的心氣兒。這應該是才子們的通病,因為沾染了才氣,難免眼光就高了,氣也浮了,古代許多神童的折戟沉沙,不都是緣於此嗎?”顧璘對趙御史和陳束說。

“此話雖有道理,可也未必盡然,我看這孩子思路敏捷,文筆老辣獨到,日後不但不會折戟沉沙,反而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趙御史反駁道。

陳束看看顧璘,又望望趙御史,他覺得他們說的對對,竟然一時沒了主意。

“是啊,既是棟樑之才,更應該在挫折中錘鍊根基才是。樹大容易招風,也容易生蟲。要想做一棵大樹,就要忍受一些風吹蟲咬。雖然會痛,雖然會無奈,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疼痛和無奈的經歷才能讓一棵樹屹立狂風驟雨中而不倒。人亦如此,越是出色的人,越會有小人絆腳,或出惡語,或誹謗,或不懷好意,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要成長,仍要上進。越是容得下,越是耐得住,越是忍得起的人,才越會成功啊。”面對趙御史的反駁,顧璘毫不示弱。

“張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將來一定會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但是13歲就讓他中舉,這麼早入了官場,將來不過是多一個官場上風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對國家其實是一種損失。不如趁他現在年齡小,給他一個挫折,讓他多經歷一些。”顧璘繼續慷慨陳詞。

接下來,顧璘還引用了歷史上一些典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顧璘的話不無道理,趙御史和陳束雖有不捨,但經過一番猶豫和思索後,理智最終戰勝了情感。

鄉試結果公佈,呼聲最高的少年奇才落榜,一時讓大家眾說紛紜。而對於此前早就習慣了順風順水、到處都是鮮花和掌聲的張居正來說,由此帶來的打擊更是可想而知。

不過,少年張居正並沒有被打垮,為了證明自己,他從此變得更加勤奮。而這,無疑是顧璘他們最希望看到的。

三年後,16歲的張居正再次參加了鄉試,並考中了舉人。恰巧這年顧璘在安陸(今湖北安陸市)督工,張居正不計前嫌前來拜見,顧璘很是高興,遂將當年之事據實相告。

最後,顧璘對張居正說:“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這是作為中材的說法罷了,當然你不是一箇中材。上次耽誤了你3年時間,這是我的錯誤。但是,我希望你有大的抱負,要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說完,解下了自己犀牛皮的腰帶送給他,說:“你將來是要系玉帶的,我的這一條配不上你,只能暫時委屈你了。”

事實上,張居正的確沒有辜負顧璘的一片苦心,日後正是他主持了明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成為一代名相。清代的蔡岷瞻評價說:“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雖然意在告誡我們為人做事要保持低調,但反過來我們想,風為什麼能夠折斷樹木,還不是被折斷的那棵樹不夠強壯嗎?如果它早已在狂風暴雨中鍛造出鋼筋鐵骨,還有什麼力量能夠摧折得了它?人亦同樹,正所謂“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從來英雄出煉獄,自古富貴入凡塵。”只有歷經磨難和挫折的人生,才能夠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啊!


做一棵經得起狂風的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