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程咬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程咬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名將。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程咬金位於第十九名。

一說道程咬金,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小說《隋唐演義》中,程咬金的絕技是夢中學會的三板斧,在後來的很多小說中,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第一斧、劈腦袋;第二斧、鬼剔牙;第三斧、掏耳朵,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不過小說總歸是小說,我們看看真實的程咬金是怎樣的?

程咬金是濟州東阿縣人,少時即驍勇善戰,善於使用馬槊(不是板斧)。隋大業六年(610年)起,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一支數百人武裝,護衛鄉里。後來歸附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當時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李密常稱:這八千人抵得上百萬大軍。程咬金管領四驃騎之一,所受恩遇特別隆厚。

王世充與李密決戰時,程咬金率領內騎紮營於北邙山上,單雄信率領外騎紮營於偃師城北。王世充襲擊單雄信營壘,李密派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救援,裴行儼被流箭射中墜落馬下。程咬金馳馬救援,連殺數人,趁王世充軍後退之機,抱起裴行儼,二人同騎一馬回奔。追兵用槊刺擊,程咬金身體被刺穿,程咬金回身折斷其槊,斬殺追兵,二人方免於此難。後李密失敗,程咬金為王世充所俘虜,王世充任命其為將軍,待之甚厚。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程咬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進攻故州,任命秦瓊為龍驤大將軍,程咬金為將軍,厚待二人。然而程咬金和秦瓊厭惡王世充為人狡詐,等到王世充在九曲與唐軍交戰,秦叔寶、程咬金都帶兵在陣上,在兩軍陣前兩人率幾十名部下共同降唐,王世充害怕唐軍,不敢追擊。李淵讓他們跟隨秦王李世民,李世民早已聽說他們的威名十分尊重,任命秦叔寶為馬軍總管,程咬金為左三統軍。此後,程咬金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並領左一馬軍總管,每逢出征,常常舉旗先登,因屢建戰功被封為宿國公。

武德七年(624年),太子李建成忌憚程咬金,向李淵進讒言,李淵派遣程咬金出任康州刺史。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說:“大王被剪除左膀右臂,必定不能保全自己。我有死而已,希望您能快些自保!”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程咬金亦參與其中。玄武門之變後,程咬金官拜太子右衛率,隨後又遷升為右武衛大將軍,享受實封七百戶。

貞觀元年(627年),程咬金被任命為使持節都督瀘、戎、榮三州諸軍事、瀘州刺史(今四川瀘州)。鎮壓鐵山獠人叛亂,賞賜絹二百匹、御服玉帶一條。

貞觀七年(633年),程咬金被任命為左領軍大將軍。[11]貞觀八年(634年),任檢校原州都督(今寧夏固原)。

貞觀十一年(637年),檢校太宗第七子李惲的蔣王府長史。六月,李世民封建功臣,程咬金被授為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實授食邑七百戶,子孫世襲。不久又被任命為使持節都督幽、易、檀、平、燕、媯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程咬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十七年(643年),程咬金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宮城北門駐軍,加鎮軍大將軍。

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程咬金留守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駕崩,程咬金自翠微宮奉敕統率飛騎軍護衛皇太子李治回朝繼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三個月。

永徽六年(655年),程咬金從左屯衛大將軍遷任左衛大將軍,兼檢校屯營兵馬。

顯慶元年(656年)八月,程咬金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西突厥強兵兩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率五百騎馳迎衝擊,西突厥大敗。唐軍追奔二十里,斬敵一千五百餘人。

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嫉妒蘇定方的大功,不讓程咬金協助蘇定方,並他有皇上的密旨,怕程咬金仗著自己勇敢而不把對手放在心上,而讓王文度節制程咬金,因而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李世民弄個清楚。但程咬金卻搖頭不從。大軍到達恆篤城,有數千家胡人開門出降,王文度卻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並勸解,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蘇定方不同意,王文度不聽,於是程咬金屠城而去,阿史那賀魯聽說這件事後逃得遠遠的。大軍回師以後,王文度因矯詔當死,後被除名免職。程咬金連坐被免官,不久,任岐州刺史。程咬金上書請求致仕,得到批准。

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長安城私宅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李治下詔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諡號襄公。十月十一日,葬於九嵕山之原。

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評價:志懷銳穎,氣幹強果,業預艱難,效宣行陣。入司禁衛,勤誠著於軒陛;出鎮方隅,惠化洽於黎俗。疇庸有典,式隆寵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