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恨透了這個人,將他流放35年,六次大赦天下,唯獨不肯放他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題為《臨江仙》的詞並非出自羅貫中,而是明朝才子楊慎的手筆。

楊慎是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爸楊廷和是四朝元老,更是兩朝首輔。靠著出眾的才華和家庭背景,楊慎的前半生可謂心想事成,一路綠燈。1511年,23歲的他考中狀元,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中國歷史上的狀元很多,但躋身文學家的狀元卻鳳毛麟角,除了文天祥,就只有楊慎了。他少年時就能出口成章,12歲即寫成了令文人雅士們大加讚揚的《古戰場文》,後又憑藉《黃葉詩》在北京文藝界一舉成名。遺憾的是,身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後來卻做了一件十足的傻事,由此走上了一條悽風苦雨的不歸路。

嘉靖恨透了這個人,將他流放35年,六次大赦天下,唯獨不肯放他

楊慎畫像

1521年,正德駕崩,無嗣,從弟嘉靖即位。很快,嘉靖要求給自己的親生父親追封皇帝諡號。但宰輔楊廷和等人卻堅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楊廷和最終被迫辭官回鄉。

嘉靖自作主張地給其生父加了皇帝諡號,楊慎則義不容辭地接過了父親手中的“護禮派”大旗,他和同年進士王元化召集了200多名朝廷官員,宣稱“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隨即到左順門(今故宮協和門)齊聲大哭,對嘉靖的僭越和一意孤行表示強烈抗議。嘉靖震怒,下令廷杖這些鬧事的官員,當場打死16人。

十天後,身體和精神都足夠強硬的楊慎聯合六位朝臣再次在朝堂上當眾痛哭,表示更強烈的抗議。嘉靖也給予了更猛烈的還擊,不但再次處以廷杖之刑,而且將他們流放到邊疆地區。

楊慎的服刑地是和緬甸接壤的雲南永昌衛(今雲南省保山市),離京城5000裡,偏僻荒遠。一路上,他不但要風餐露宿、車馬勞頓,而且要時時處處提防刺客的毒藥和暗箭,因為他老爸楊廷和當年曾經精簡錦衣衛,被裁撤的人員中有的懷恨在心,便在途中設伏,準備來個父債子還。

嘉靖恨透了這個人,將他流放35年,六次大赦天下,唯獨不肯放他

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楊慎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千辛萬苦和心驚膽戰之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緊繃的神經一旦鬆弛下來,就一發而不可收拾,楊慎大病一場,數月後才逐漸康復。

然而,肉體的勞苦傷痛容易恢復,精神上的創傷卻難以撫平。

楊慎深受禮教影響,滿腔熱情地去維護朝廷禮儀和皇家顏面,卻先被廷杖後遭流放,遠離家人親友。為什麼忠君愛民、遵制守禮之人會橫遭打擊呢?世間公理何在?……想不通的楊慎發現自己對此無能為力。所幸他是個樂於讀書、勤於著述的人,而且興趣廣泛,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流放生涯雖然對他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是個沉重的打擊,卻也讓他有了足夠多的閒暇時間來讀書寫作,在一展其才的同時,順便治癒自己的心傷。

嘉靖恨透了這個人,將他流放35年,六次大赦天下,唯獨不肯放他

永昌地處西南邊陲,能夠找到的書籍數量有限,楊慎見到什麼就看什麼,連醫書、農書也不放過。同時,憑著自己的閱讀、思考和實踐,他寫出了多部在雲南當地具有開創意義的著作,如《南詔野史》《雲南通志》等,總數不下幾十種。

好像一切都在朝著正軌的方向發展,楊慎也一直在期待著重新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但嘉靖對他的仇恨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嘉靖雖然比慈禧早生300多年,卻一直在踐行著後者那句驚世名言:誰讓我不痛快一陣子,我就讓他不痛快一輩子。

他恨透了前仆後繼反對他的楊廷和父子,在楊廷和於嘉靖八年(1529年)病逝後,嘉靖就把所有的仇恨都發洩在了楊慎頭上。他經常打聽楊慎在雲南的近況,如果回答是正面的,他的表情就會立刻多雲轉陰;如果回答是負面的,比如“老病”,他臉上則馬上多雲轉晴。在位42年中,他曾六次大赦天下,可每次都會加上這麼一條——楊慎除外。

楊慎得知皇帝如此“牽掛”自己,回京的念頭便慢慢地淡了,快意人生的願望卻越來越濃。讀書寫作之餘,他常縱酒自娛,醉後便盡情地放浪形骸,甚至曾臉上抹著粉塗著紅,頭上梳著髻插著花,在歌姬的攙扶下一邊飲酒高歌,一邊滿街遊蕩。

他的痛苦和無助不僅來自政治理想的破滅,還來自身為罪臣有家難回的生離死別。父親去世時,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孩子的成長,他盡不到父親的責任;對於忍辱負重、矢志不渝的妻子黃娥,他內心更是充滿了內疚之情。她曾親自護送他入滇,臨別時,他寫道:“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何洲……”她回到故鄉,見景色依舊,物是人非,回一首七律:“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伉儷情深至此,卻不能團聚,楊慎心中的痛楚可想而知。

嘉靖恨透了這個人,將他流放35年,六次大赦天下,唯獨不肯放他

嘉靖二十八年,在邊地已度過24年風雨的楊慎步入了花甲之年。按照《大明律》,年滿60歲的服刑人員可以贖身返家,但是沒有哪個官員敢受理楊慎的訴求。楊慎年近七旬時,在雲南當地官員的默許下,到離故鄉四川新都較近的瀘州友人處小住。

不料此事被巡撫知道了,巡撫怕皇帝降罪,忙派人將楊慎押回永昌。楊慎悲從中來,長歌當哭,寫下一首痛人心肺的《病中感懷》: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山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楊慎最終也沒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鄉。嘉靖三十八年,71歲的楊慎在永昌病逝,距他被流放已整整35年。離世前不久的一天,他回首自己榮辱浮沉、顛沛流離的人生,寫下了那闕《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嘉靖恨透了這個人,將他流放35年,六次大赦天下,唯獨不肯放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