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地方性做得好的電影,總有一種熟悉的親密疏離感浮上心頭

作者:趙草西 from:五行QUE水(公眾號 ontheweekend2020)

焦雄屏女士照例圍著她標誌性的大披肩到了大理。冬天早晚的風很硬,瑟瑟發抖之餘,她攏攏披肩笑道:“秋褲這種東西,我是不要穿的。”

常年出入各大影展,曾大刀闊斧地改革金馬獎,最早將中國電影帶到世界舞臺,影評人和製片人焦雄屏的豪言猶在耳邊:“在21世紀,看什麼電影代表一個人的品位;做電影的,看電影還是其必要的熱情。”

12月20日到22日的大理國際電影展是她今年參加的最後一個影展,她還受邀擔任藝術總監。這個項目有點倉促,8月電影展的主席張楊才落定,第一件事就是找來了焦雄屏。12部展映的電影是影展的重頭戲,焦雄屏頂著風出現在展映的各個環節。

在電影圈裡,導演張楊的身上有兩個標籤:1、能拍賣座的文藝片;2、愛大理。焦雄屏是通過電影看張楊的。從《愛情麻辣燙》《洗澡》《落葉歸根》《飛躍老人院》《岡仁波齊》到最新的《大理的聲音》,一部不落。“我一直覺得導演溫溫的,不很尖銳,但一直在成長。他的東西沒那麼多重複。”焦雄屏說。“我認識張楊,我也看他的電影,我知道他是哪一類的人,他的性情。”換言之,張楊的想法她很贊同,他們決定在大理做一個跟地方文化結合的電影節。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焦雄屏 攝影:趙渝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趙楊 攝影:趙渝兩個老朋友一說起電影沒完沒了。

“12部片子的電影展?”我問。

“不管有多少。侯孝賢去過一個只有一部電影的電影節;我去日本高崎電影節,只有3部電影。”焦雄屏答。

“這12部電影選片相當整齊,素質也很統一”。焦雄屏評價。

鑑於張楊和焦雄屏都是在第二屆電影展才開始深度介入,焦雄屏稱今年為大理電影展的轉型年。張楊甚至把電影展的主論壇開成了專門討論電影節定位的會,他在會上說,大理電影節的基本定位是“莊嚴樸素,大理精神”。

根據國家電影局剛剛發佈的數據,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這一年,中國共生產電影1037部,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而在上一年,這個數量1082部。在電影產量穩定,總體票房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電影節為電影找到合適的觀眾”的功能顯得越發重要。2019年,二三十個冠著電影節和電影展名目的節日打著滾地出現,“電影節”成為新的流量,熱鬧勁兒直逼音樂節。

焦雄屏將大理精神解釋為“樸素、藝術、自然、人文”。她來大理的次數並不多,但作為臺北金馬影展前主席,又將其一步步打造成最受矚目、最有話語權的華語電影界推薦平臺,她真心將電影節當做一個文化事業。

商業之外,在地是電影節最獨特的一道風景。你要到在地。到在地以後,你會發現你的認識不一樣。因為你去過一次,眼睛所看、耳朵所聽、觀察之所得。”

她回憶起自己參加過的薩拉熱窩電影節。該電影節創辦於1995年,期間正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持續近4年的圍城戰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從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軍與塞族共和國陸軍圍困。一位19歲的波斯尼亞導演告訴她,當時如何穿越圍牆,躲避狙擊手,去上學學電影。物質缺乏,他不得不拿父親的舊論文背面寫作業。尤其是,在這種沒水沒電的情況下辦影展。“他說我們在地下室自己發電。”焦雄屏說。

兩個亞洲的例子值得一提,日本的山形因為電影節的創意,從一個不發達的農業小縣城變成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城市經濟復甦,老百姓覺得自己在做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任務,很自信。“山形是以紀錄片為主題的電影節,它慢慢變成了日本紀錄片的市場標準。”另一個是韓國的釜山,因為電影節它躍升為韓國第二大都市。“外國人一開始來這裡都希望晚上有個喝酒交流的地方,沒有就跑到路邊席地而坐,一攤接一攤就變成市集了,後來變成此地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焦雄屏說。

更不用說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它們橫空出世扮演歐洲藝術電影的推手、爭奪被美國壟斷多年的電影市場之前,它們的起因都是觀光。到1990年代,美國忽然發現要佔領全世界的市場,它就必須回到世界級的電影節時,制定策略是先回到戛納。“美國一來戛納的商業效應斗升百倍,好萊塢明星一到,城市的觀光效益暴漲,戛納電影節變成國家動用資源要來管的地方,就不再是一個城市級別的事了。”

焦雄屏也強調通過電影節去看大理。“新移民的文化已經變成大理傳統的一部分。來這裡就會知道,大理原來是個多元性文化——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新移民搬到這裡,很多人嚮往這裡的空氣——多元群體自由的氣氛,心理氣氛。”

因此,她認為大理精神是一種很閒散的,不是那麼功利的氣質。“如果從這些資源去解釋,大理電影節就不應該有很商業的氣息、很功利的競賽,沒有什麼將來的大導演,強調的一定是文化價值。”

從“到在地”,再在電影中看到地方性。走得越遠,看得越多,當這種親密的疏離從心底浮起之時,你會想一想你來的那個地方。

焦雄屏為我們推薦了6部去年她最喜歡的中國電影,這些電影在地方性上做得相當突出:

1.《氣球》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導演:萬瑪才旦

用氣球來探討現代文明、物質和道德觀對西藏牧民生活的衝擊。涉及代溝、女性意識、階級和多元文化。它們被萬瑪才旦行雲流水般地用樸實的電影語言講述,留下淡淡的哀愁,令人回味再三。

2.《日光之下》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導演:梁鳴

一個少女在中韓邊境的成長。這部電影如果沒有冰天雪地跟特殊地理氣候的地方性,它就沒法把孤獨邊緣和心裡挫傷描繪得入骨。

3.《春江水暖》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導演:顧曉剛

富春江是一首史詩。導演用富陽縣一家三代的傳承跟家庭的變化,婉約地去敘述中國社會的巨大改變。他在敘述中融入了《富春山居圖》的美學的意識,包括富春江本身的節奏感。他講故事慢吞吞的,像富春江涓涓流過。這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我甚至認為它是去年在我心裡排名前兩位的好電影。

4.《大理的聲音》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導演:張楊

它以地方為主題,聲音龐大而多元,囊括自然人文、四季、風雲雷電、花草魚蟲。很傳統又很現代、很市井又毫無市井味道、有很世俗也有出塵的各行各業。它全景式地通過對聲音的剪輯,用幾千倍的素材,慢慢凝練剪出來,淘汰過程令人瘋狂。它的複雜呈現如同交響詩,但它也是一個導演寫給一個地方的情書。在剪輯、拍攝的功力和聲音組合的龐雜程度上,這是很具創新的。

5.《邪不壓正》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導演:姜文

姜文想描述一個老北京。原著《俠隱》本來是張北海小時候對北平的記憶,摻雜了一些他父親的經歷,寫成了一個俠義的故事。小說跟姜文後來的處理完全不一樣,但是我覺得姜文也是嘗試把他所認識的北京拍出來。所以你看到北京的屋頂、鐘樓、城門、火車、人力車、北京的多元社會、西方勢力如何在中國運作這些歷史性的痕跡。它描述了一個消失中的北京,其實真正的主角是北京。

6. 《第一次的離別》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導演:王麗娜

新疆少年乾淨動人的成長。導演展現了純真、紀錄片般的真實以及虛構與再現的灰色地帶。這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力作,有些地方和《春江水暖》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多閱讀


超級影迷焦雄屏|6部去年她最愛的在地電影

想加入五行缺水的讀者群或參與研究,可直接添加微信號wuxingqueshui_001,註明“讀者群”or“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