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裡的《日記 》—— 父親胡一川往事點滴


吭嚓,吭嚓,吭嚓 ......

1982年,9月2日,火車向著廣州開著,把窗外的樹影不停地拋往遠方......爸爸坐在車廂過道邊的小凳上,全神投入地握著筆。沙、沙、沙......筆尖把他腦海裡的閃光,一行行掃進了日記本:“每幅畫不但要求在色調上有所不同,而且要令觀眾有種強烈的印象,千萬不要令人感到每幅畫的色彩雷同,好像喝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夕陽的光透過車窗撒在爸爸的頭上身上,尤如鑲了道金邊一樣。“這不就是幅畫嗎?” 塗志偉眼前一亮,趕緊打開畫箱,也不顧車廂的晃動,豎起畫板就在火車上畫了起來。

車廂裡的《日記 》—— 父親胡一川往事點滴

爸爸習慣記日記,在廣州美術學院胡一川研究所裡,保存了他的37本日記。始於1937年,他剛從國民黨的大獄裡出來,在廈門星光日報當美術記者,坐牢之前的日記已遺失了。37年1月1日開篇他寫到:“看不到舊的可恨,就說不出新的可嘉。眼睛和耳朵並不是一種裝飾品,而是一切知識的門戶。沒良心的人是說不出真理來的”。 此後無論在廈門,在延安寶塔山下,在槍林彈雨的抗日前線,在辦新中國美術院校的經歷中,都記下了他真實的心裡歷程,流露了他對畫畫,對革命,對人生,對愛情的激情和感悟。2010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了《紅色藝術現場 胡一川日記(1937-1949)》引起了強烈的關注。

車廂裡的《日記 》—— 父親胡一川往事點滴

1982年5月,我媽媽去世後,學院領導給他三個月的假。他就用這假期,由塗志偉陪同,出去畫畫。他們倆帶上簡單的換洗衣服,還有整整兩大套畫畫的行頭 -- 畫箱,顏色,油畫紙,儲畫箱上路。100天的華東寫生他們去了杭州,上海,蘇州,楊州,普陀山,黃山,南京,每人都畫了幾十張油畫。不但數量可觀,質量更是精彩!沙、沙、沙......車廂裡的日記在繼續:“有高度感情畫出的畫,在色彩上可能會有獨到之處。要使畫面有份量,給人深刻印象,作者應有強烈的激情外,還要有奇特不一般的構圖,雄渾有力的筆觸,強烈濃厚的色彩”。爸爸這批畫8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覽時,在業內掀起一陣的轟動。

車廂裡的《日記 》—— 父親胡一川往事點滴

能出去畫畫對爸爸來說是最大的奢侈了,身為廣州美術學院院長的他,出發前定了約法三章:不找當地領導,不住5元以上的旅館,給學院節省些經費。沙、沙、沙......車廂裡的日記在繼續:“物質生活上你應儘可能節省,不要浪費,但在業務實踐上特別是在用色上你就千萬不要講究節省”。不過這就夠難為塗志偉了,除了畫畫,每天的衣食住行,全由他一人操辦。不斷地轉點,對行李超多的他們真是談何容易。畢竟爸爸已經72歲了,志偉細心地照顧著他。待爸爸睡了才洗兩人的衣服,或在爸爸沒醒之前,把當天要走的路先探一遍。我非常感動他對爸爸的幫助,更加佩服他的能幹!

車廂裡的《日記 》—— 父親胡一川往事點滴

與爸爸朝夕相處的100天,可算是塗志偉最難忘得時光!親身體會到了爸爸對畫畫的狂熱 -- 如果明天要畫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爸爸會三點,四點,五點突然驚醒“到點啦,出發”; 學習了爸爸畫畫的認真 -- 他會花很長的時間去構圖;非常佩服爸爸畫畫時的忘我 -- 可以在烈日下站七,八小時不休息;更加感慨爸爸對畫的痴迷 -- 已經睡下了,還偷偷掀起蚊帳看他自己的畫。他們相互切磋藝術,交流感想,彼此都在日記裡寫下了點點滴滴。沙、沙、沙......車廂裡的日記在繼續:“沒有高度的正確思想作指導,你很難分辨出真假、善惡、美醜,也很難對景生情,沒有高度的技巧,你就是看到了新鮮的景色,你也很困難把它畫出來。”

車廂裡的《日記 》—— 父親胡一川往事點滴

吭嚓,吭嚓,吭嚓 ......

伴著火車均勻節奏,塗志偉已把爸爸的側面半身像畫到紙板上了。這是這趟寫生的最後一張,題目叫《日記》,算是個總結吧。此行志偉最大的收穫是,真正瞭解了一個偉大的畫家胡一川。志偉在畫箱翻來翻去,找出一管白色,一管土紅,一管橘黃。頂著車廂的搖晃,莊重地把顏色直接擠到畫面上。就用那麼粗的線條來繪爸爸的頭髮:白線表示他的年齡,暗部的土紅體現了他的厚重,橘黃色則象陽光灑在他頭上,志偉更想顯示的是,胡一川的思想和藝術的光芒!

吭嚓,吭嚓,吭嚓 ...... 火車一路南下。

沙、沙、沙......車廂裡的日記仍在繼續:“你能畫出一幅好畫,比你畫出一千幅質量差的作品要好得多”。“努力吧!任何成績都是要用血汗換來的,不努力,偷懶的人到年紀大時是會哭鼻子的。”

(胡丹妮文 2019年12月22日於翁源塗志偉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