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1960年國家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城鎮居民的食品越來越短缺,十歲的我和三個分別為12、14、16歲的哥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祖母總是讓我們吃好了她才吃,長此以往一定會出問題的。這時父親辛苦了幾年負責在龍船坪建造起來的桂林化工製造廠製藥車間初步完成後,成功接納了支邊的上海唐拾義製藥廠組建成桂林製藥廠,他就把我們五個人的糧食關係轉到了桂林製藥廠食堂,每個人按照糧食定量領自己的飯卡,每日三餐吃一餐蓋一個戳,省去了父親日常不可能有時間來做的協調工作,確保了祖母的糧食定量能吃到她的肚子裡,為全家安全度過三年困難時期打下了基礎。隨後安排我們哥幾個在房前屋後開荒,先後種植了蔬菜、南瓜、紅薯、玉米、樹豆等,加上養兔、養豬,週末餐桌上的食品逐步豐富起來了。

那時我們家住在文明路,經過民主路過寧遠河到製藥廠的食堂不是很遠,兩個在二中(現逸仙中學)上學的哥哥就更近了。當時火車站以南還很荒涼,製藥廠這條新路只能通到寧遠河邊,路南雉山岩邊是火力發電廠(現在的市供電局位置),往西是有石牌坊的古驛道(現雉山路以南的上海南路),驛道西就是新建的桂林製藥廠,廠房再往西到火車站還是一片荒涼;廠大門馬路對面是職工食堂,食堂往西是一排坐北朝南、沿街而建的職工宿舍樓,差不多延伸到這條新路的路口,居住的都是上海遷過來的職工,晚飯後都喜歡到樓下來三五成群地乘涼聊天,一時間成了桂林的一道新的風景線,剛開始桂林人說起時稱那條所有人都講上海話的路,久而久之就乾脆簡稱為上海路了。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父親李培根和他1957年獲得的獎品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頒獎單位為“桂林市公私合營化工製造廠”

父親是在桂林市公私合營化工製造廠副廠長的崗位上負責建造製藥車間新廠房的,當時正值大躍進時代,桂林的工業發展很快,母親所在的桂林市化工製造廠肥皂車間從原來的市中心中山南路(西城路口對面),搬遷到了鬥雞山下的原雨具廠舊址發展;製藥車間當時在龍珠路,原有廠房已經滿足不了生產發展需要,只能到當時的城外——龍船坪找地新建。新的廠房基本完成時父親參加了市裡召開的一次會議,會上宣佈了將有一批支邊的工廠要落戶桂林,請桂林有條件的工廠接納他們,以便在遷到桂林後儘快投入生產。父親列舉了龍船坪新廠房的全面優勢,積極主動地爭取接納上海唐拾義製藥廠,經過上級研究批准,在很短的時間裡與上海唐拾義製藥廠合併成為了桂林製藥廠。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爺爺、奶奶和他們的七個子女

父親成為化工製造廠副廠長之前,與伯父共同繼承父業經營自產自銷肥皂的日新梘廠。爺爺李唯心(圓善,族名天民)“畢業於優級師範選科二類(理化)專業。1909年畢業後一直在桂林當時的最高學府——廣西省立桂林第二師範學校講授理化和教育課,先後兼廣西法政學堂、桂林中學校、省立甲種工業學院等校的理化教員,最多時一週上40多節課,還擔任過桂林中學校長。工資雖不算少,但因大家庭人口眾多(上有年邁父母,下有弟妹、子女),仍不足以養家。遂在教學之餘利用所學知識,起早貪黑研製肥皂,”奶奶在忙完繁重的家務後,全力協助爺爺反覆實驗:比如固態油脂(牛油、豬油)和液態油脂各佔多少比例啊,添加多少比例的燒鹼啊,中和反應時油溫的控制和反應時間長短啊,獲得成功後於1916年在太史巷(今太平路)創辦日新梘廠。《桂林市志》載:“桂林制皂業始於民國五年(1916),當時有日新梘廠一家,從業三人,每月產一百箱。”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1937年11月7日爺爺(雙手交叉者)和家人在桂南路新址第二進天井前合影,一年後被日本飛機轟炸焚燬

尋找桂林工業記憶:桂林製藥廠史前軼事

1952年廠房、住家重建後原地合影,爺爺(居中)、奶奶(抱著我),和日新梘廠的接班人大伯李培礎(後中)、父親李培根(後右)及家人

1936年春日新梘廠及住家遷至桂南路(現中山中路)五美路口北新址,1938年12月29日工廠連同住家被日本飛機轟炸焚燬歇業,隨後爺爺往返於桂林和靈川公平圩之間,培養疏散到那裡的長子李培礎、四子李培根接班,1945年躲日本回城後重建了廠房和住家正式交班。1956年公私合營時私方資產(廠房、生產設備、門面、住房和辦公傢俱等)13000元,兄弟倆各佔6500元。因廣西大學畢業的伯父李培礎已經在師範學院(廣西師大前身)任教,由妻子覃聯恩到市工商業者聯合會任職;父親李培根任公私合營日新梘廠私方副廠長,市裡歸口合併後任桂林市公私合營化工製造廠副廠長。

上海唐拾義製藥廠的人員和設備遷到桂林合併後很快投入生產;任桂林製藥廠副廠長的父親在完成了廠房基建任務之後繼續負責綠化,將整條上海路建成了規整的林蔭道。由於不斷的社教、四清、文革運動,作為私方人員“上樓”的父親被安排到車間勞動,文革結束後才回到行政科參與房屋維修管理工作。這時身體已經嚴重不適了還堅持工作,不久父親就因肝癌晚期離開了我們,距離退休還差40天。

追憶桂林百年工業歷史,為了城市發展工廠不斷外遷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還要保護好生產環境和周邊環境,才能持續發展。前面說過的化工製造廠肥皂車間,就是從中山路搬到鬥雞山下,四十多年前又搬到大風山工業區,並且注重環境保護,才有了大家都知道的雪芙蓮;同樣是龍船坪工業區的桂林玻璃廠,三十年前開始搬遷到沙河原硅酸鹽製品廠舊址,並且改良工藝保護環境,至今仍在正常運轉(另詳)。

本文所附人物照片系從廣州、北京等地父輩處翻拍而來;

本文參閱了父輩2003年11月7日完稿的《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李公圓善子女憶父親》;

追憶桂林工業的輝煌歷程,講述桂林工業的歷史故事,桂林市工信局聯合桂林生活網發起“尋找桂林工業記憶”徵集活動,向廣大網友徵集桂林工業記憶片段,尋找與桂林工業生活相關的任何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為大家找回桂林珍貴的工業記憶。我們追憶歷史,是為了喚醒曾經沉睡的共同記憶,尋找不能忘卻的先驅力量 ;我們著眼現在,是為了傳承偉大的工業之魂,尋找推動工業的進步之源。同時,我們更冀望未來 ……讓我們同曬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重溫一起走過的激情歲月,留住曾經奮鬥過的不悔青春。

投搞郵箱:[email protected],郵寄地址:桂林市疊彩區疊彩路8號市直機關疊彩路辦公大院(1號樓4樓)。信封上請註明“桂林工業記憶”作品。也可在桂林生活網專題頁面直接上傳稿件投稿。電話:28531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