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1960年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城镇居民的食品越来越短缺,十岁的我和三个分别为12、14、16岁的哥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祖母总是让我们吃好了她才吃,长此以往一定会出问题的。这时父亲辛苦了几年负责在龙船坪建造起来的桂林化工制造厂制药车间初步完成后,成功接纳了支边的上海唐拾义制药厂组建成桂林制药厂,他就把我们五个人的粮食关系转到了桂林制药厂食堂,每个人按照粮食定量领自己的饭卡,每日三餐吃一餐盖一个戳,省去了父亲日常不可能有时间来做的协调工作,确保了祖母的粮食定量能吃到她的肚子里,为全家安全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打下了基础。随后安排我们哥几个在房前屋后开荒,先后种植了蔬菜、南瓜、红薯、玉米、树豆等,加上养兔、养猪,周末餐桌上的食品逐步丰富起来了。

那时我们家住在文明路,经过民主路过宁远河到制药厂的食堂不是很远,两个在二中(现逸仙中学)上学的哥哥就更近了。当时火车站以南还很荒凉,制药厂这条新路只能通到宁远河边,路南雉山岩边是火力发电厂(现在的市供电局位置),往西是有石牌坊的古驿道(现雉山路以南的上海南路),驿道西就是新建的桂林制药厂,厂房再往西到火车站还是一片荒凉;厂大门马路对面是职工食堂,食堂往西是一排坐北朝南、沿街而建的职工宿舍楼,差不多延伸到这条新路的路口,居住的都是上海迁过来的职工,晚饭后都喜欢到楼下来三五成群地乘凉聊天,一时间成了桂林的一道新的风景线,刚开始桂林人说起时称那条所有人都讲上海话的路,久而久之就干脆简称为上海路了。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父亲李培根和他1957年获得的奖品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颁奖单位为“桂林市公私合营化工制造厂”

父亲是在桂林市公私合营化工制造厂副厂长的岗位上负责建造制药车间新厂房的,当时正值大跃进时代,桂林的工业发展很快,母亲所在的桂林市化工制造厂肥皂车间从原来的市中心中山南路(西城路口对面),搬迁到了斗鸡山下的原雨具厂旧址发展;制药车间当时在龙珠路,原有厂房已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只能到当时的城外——龙船坪找地新建。新的厂房基本完成时父亲参加了市里召开的一次会议,会上宣布了将有一批支边的工厂要落户桂林,请桂林有条件的工厂接纳他们,以便在迁到桂林后尽快投入生产。父亲列举了龙船坪新厂房的全面优势,积极主动地争取接纳上海唐拾义制药厂,经过上级研究批准,在很短的时间里与上海唐拾义制药厂合并成为了桂林制药厂。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爷爷、奶奶和他们的七个子女

父亲成为化工制造厂副厂长之前,与伯父共同继承父业经营自产自销肥皂的日新枧厂。爷爷李唯心(圆善,族名天民)“毕业于优级师范选科二类(理化)专业。1909年毕业后一直在桂林当时的最高学府——广西省立桂林第二师范学校讲授理化和教育课,先后兼广西法政学堂、桂林中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院等校的理化教员,最多时一周上40多节课,还担任过桂林中学校长。工资虽不算少,但因大家庭人口众多(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弟妹、子女),仍不足以养家。遂在教学之余利用所学知识,起早贪黑研制肥皂,”奶奶在忙完繁重的家务后,全力协助爷爷反复实验:比如固态油脂(牛油、猪油)和液态油脂各占多少比例啊,添加多少比例的烧碱啊,中和反应时油温的控制和反应时间长短啊,获得成功后于1916年在太史巷(今太平路)创办日新枧厂。《桂林市志》载:“桂林制皂业始于民国五年(1916),当时有日新枧厂一家,从业三人,每月产一百箱。”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1937年11月7日爷爷(双手交叉者)和家人在桂南路新址第二进天井前合影,一年后被日本飞机轰炸焚毁

寻找桂林工业记忆:桂林制药厂史前轶事

1952年厂房、住家重建后原地合影,爷爷(居中)、奶奶(抱着我),和日新枧厂的接班人大伯李培础(后中)、父亲李培根(后右)及家人

1936年春日新枧厂及住家迁至桂南路(现中山中路)五美路口北新址,1938年12月29日工厂连同住家被日本飞机轰炸焚毁歇业,随后爷爷往返于桂林和灵川公平圩之间,培养疏散到那里的长子李培础、四子李培根接班,1945年躲日本回城后重建了厂房和住家正式交班。1956年公私合营时私方资产(厂房、生产设备、门面、住房和办公家具等)13000元,兄弟俩各占6500元。因广西大学毕业的伯父李培础已经在师范学院(广西师大前身)任教,由妻子覃联恩到市工商业者联合会任职;父亲李培根任公私合营日新枧厂私方副厂长,市里归口合并后任桂林市公私合营化工制造厂副厂长。

上海唐拾义制药厂的人员和设备迁到桂林合并后很快投入生产;任桂林制药厂副厂长的父亲在完成了厂房基建任务之后继续负责绿化,将整条上海路建成了规整的林荫道。由于不断的社教、四清、文革运动,作为私方人员“上楼”的父亲被安排到车间劳动,文革结束后才回到行政科参与房屋维修管理工作。这时身体已经严重不适了还坚持工作,不久父亲就因肝癌晚期离开了我们,距离退休还差40天。

追忆桂林百年工业历史,为了城市发展工厂不断外迁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还要保护好生产环境和周边环境,才能持续发展。前面说过的化工制造厂肥皂车间,就是从中山路搬到斗鸡山下,四十多年前又搬到大风山工业区,并且注重环境保护,才有了大家都知道的雪芙莲;同样是龙船坪工业区的桂林玻璃厂,三十年前开始搬迁到沙河原硅酸盐制品厂旧址,并且改良工艺保护环境,至今仍在正常运转(另详)。

本文所附人物照片系从广州、北京等地父辈处翻拍而来;

本文参阅了父辈2003年11月7日完稿的《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李公圆善子女忆父亲》;

追忆桂林工业的辉煌历程,讲述桂林工业的历史故事,桂林市工信局联合桂林生活网发起“寻找桂林工业记忆”征集活动,向广大网友征集桂林工业记忆片段,寻找与桂林工业生活相关的任何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为大家找回桂林珍贵的工业记忆。我们追忆历史,是为了唤醒曾经沉睡的共同记忆,寻找不能忘却的先驱力量 ;我们着眼现在,是为了传承伟大的工业之魂,寻找推动工业的进步之源。同时,我们更冀望未来 ……让我们同晒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重温一起走过的激情岁月,留住曾经奋斗过的不悔青春。

投搞邮箱:[email protected],邮寄地址:桂林市叠彩区叠彩路8号市直机关叠彩路办公大院(1号楼4楼)。信封上请注明“桂林工业记忆”作品。也可在桂林生活网专题页面直接上传稿件投稿。电话:28531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