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非浪,和年輕人談錢就好

《後浪》是青年亞文化聚集地的bilibili網站一次“出圈”的努力,但這種“用情太深、用力過猛”的代際互動溝通,仍然沒有打破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次元之壁”,更多的是中年人的狂歡,在年輕人中並沒有激起波浪。


不信,你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後浪》相關信息的人基本是1995年以前的人。


深思後不難發現,這是代際間的矛盾:一方面,年輕人一直沒有放棄對年長一輩的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主流語境中的成人世界,對於網絡時代中成長起來青年文化話語體系長期欠缺瞭解的興趣。


二次元文化,看似年輕人對主導地位文化進行公然抵抗的舞臺,但它更多地是一種溫和的吐槽與調侃、善意的戲謔與反諷,表現為對成人文化或主導文化的顛覆性重構和再闡釋,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空間。


年輕一代尋求解壓、張揚個性和建構身份認同的網絡文化,卻往往被長輩視為為洪水猛獸加以排斥,後者意識不到,空洞陳舊的說教面對年輕一代豐富多元的網絡新文化早已黯然失色。


不得不承認《後浪》這段演講是極具魅力的,不然不可能在朋友圈瘋傳,也的確是振奮人心的。

但比之朱一旦的《非浪》少了一份現實的殘酷和對年輕的理解。“朱一旦”百度給的答案是:短視頻系列《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主角,扮演者為朱亙”。


《非浪》,對不善於深度思考的我們而言,是不忍心看完的。如果有幸看完朱一旦的視頻,會認為他把現實撕裂的尺度太大,這對被砥柱式的青年包裝的現實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但的確是現實。


年輕人需要雞湯,但又反感被成年人反覆演說的雞湯,他們需要的鼓勵是這樣的——一個長者對他的疑惑推心置腹的解疑、一家公司對他業績的及時反饋、一個老人和他談對世界真實的看法。

年輕人有夢想,需要真金白銀肯定,而不是海市蜃樓裡的蔥油大餅,不能只是聽著好,還要吃著香。


可能有人會偏頗的理解,不做好怎麼可能得到優厚的回報。我不想理會這種偏頗的想法,因為努力的人始終在努力,小人才常慼慼。


中年之所以油膩,是因為不思辨,所以不太願意邁出舒適區,更可怕的是怕被年輕一代埋沒,怕隻言片語裡被搶走傳統中獲得收益的想法。


人都是要死的,活著只有思想,學會分享是突破代際溝通的最好方式。年輕人願意和長者、老師等等推心置腹的溝通,更願意接過智慧的衣缽,釋放更大的能量。


一脈相承的力量,前浪的灑脫,必能激起後浪磅礴。袒露真誠,所言後浪才能在非浪的日子裡蓄勢,把前浪真正拍在沙灘上。


我想,那時這個世界的笑聲會更爽朗。


最後,分享“朱亙”和他的右臂張策的故事:

朱亙成立公司後不久,朋友向他推薦了一個搞導演的小夥子,說是剛從青島回來。

這個叫張策的年輕人,專業是獸醫獸藥,做視頻只是他的愛好。

朱亙要他先交個樣片來看看。

張策交了一條混剪。朱亙看了:“你這很爛!”

誰知,張策回應:“我其實想考驗考驗你,看你懂不懂。”張策重新發了一條高水平自制作品,立刻得到了朱亙的面談和offer。

然而,這offer被張策莫名其妙地拒絕了。過了幾天,張策又來了一趟,糾結地說,再聊聊。

朱亙包容地點點頭。自此,張策再沒離開過朱亙左右。

因為,他倆都認為“內容做得好的,沒有一個特別正常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