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粉絲",為後世鋪路?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的這首《登京口北固亭懷古》,其實是借《吳歷》中曹操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慨嘆之情。

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

提起孫權當不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對於他的父親,名氣當遠遠小了許多。那麼,究竟是何人能配的上仲謀這樣的兒子呢?當然是《後漢書》中的“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的孫堅,孫文臺。

(一)年少得志,氣魄非凡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孫權就是一個英雄似的人物,而他的父親自然也是不凡之人。東吳孫家乃是春秋孫武的後代,也就是“兵者,詭道也”的至聖先師。

這種天生睿智的血統,在他們的基因中代代相傳,從不停歇。一直到孫堅這一代,終於又有了更大的爆發。可以說如果沒有孫權的基礎,就不會有後來的東吳,更不用提三國鼎立。

1. 出生奇異,必定豪傑

每個天命不凡的人,在出生之時必然會有異象。有的是天降大雨,有的是巨龍盤踞,光怪陸離的事件,比比皆是。《後漢書》記載,孫堅出生之時,他的祖墳上冒起了陣陣的青煙,好幾日都不肯散去。於是鄉里眾人,便猜測這個幼子以後定不一般。

《三國志》“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少年孫堅十七歲,伴同父親外出,便遇上了賊寇。在大家惶恐不已的時候,他挺身而出,使得局面轉危為安。此後,孫堅的名聲便傳開了。

正是有了此等的壯舉,才令他有了許多的崇拜者。漢朝實行的是察舉制,或者孝順或者出名,便能夠入仕為官。孫堅年僅十八便擔任了校尉,此後他還募集鄉勇義士擊潰了興兵作亂的“陽明皇帝”。此後的孫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

孫堅在年少時,便不懼歹人。面對強於自己數倍的敵人,他每每都能挺身而出。正是這些行為,給他帶來了一致的好評。正所謂“江東弟子多才俊”,孫堅年少有為,便是江東弟子的傑出代表。

2. 平定叛亂,屢立奇功

“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東漢末年,張角自封為天公將軍,利用看病傳道之名,在北方地區聚集了大量的信徒。“三十六方,一時懼起”。他們崇尚黃老之學,而且頭戴黃巾,因此得名為“黃巾軍”。這股勢力如異軍突起般,攻城略地,諸如青州、兗州、冀州等重鎮,盡數被佔。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孫堅所處江東之地,遠離戰火紛繁。但是他的名聲,已被許多人知曉。這其中,就包含了他的老鄉朱儁。這位貴人封孫堅為左軍司馬,此後他招兵買馬,獨當一面,每每都是衝鋒在前,做了很好的表率。

《三國志》“汝、潁賊困迫,走保宛城。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在一次衝鋒中,孫堅不幸中箭受傷。然而士氣不能丟,他身負重傷,仍然帶頭衝鋒,最終士氣大振,大軍自東北方而入,大破黃巾軍。

(二)亂世英雄,天命所歸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孫堅以他敢拼敢打,不懼生死的精神,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甚至連漢靈帝都對他頗為讚賞。

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

是金子,早晚會發光,孫堅少年意氣為自己奠定了未來的領兵之路。在戰場上,他有勇有謀,並且還有一顆赤誠之心。試問,這樣的將軍誰不喜歡?很快,他的人生便走上了真正的巔峰。

1. 與軍閥董卓結仇

孫堅曾說“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其實在初期董卓還是以禮賢下士聞名的,不過到了後來隨著權力的加大,野心也逐漸暴露。而後便不聽調遣,對於西邊的戰事也不屑一顧。漢靈帝對於董卓非常不滿,故決議自派兵馬,但是都沒有顯著的成果。

張溫被委以車騎將軍,並且上書請求孫堅陪同自己前往。“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董卓的態度非常傲慢,因此孫堅請求將他以軍法處置。但是畢竟在他的地盤上,張溫不敢輕舉妄動。此後,董卓便對孫堅非常不滿。直到漢靈帝去世,董卓率領西涼騎兵入京,把持朝政。

《三國志》“堅捶胸頓足,恨張溫不聽矣”。孫堅的眼光非常長遠,他能夠看得出來董卓此人不除,日後則必成大患。而對於董卓的態度,孫堅一直是非常不滿。直到後來,他終於有了能夠剷除掉奸佞的機會。

2. 討董先鋒,所向披靡

《三國志》“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孫堅具有超出常人的氣魄和定力,大戰在即,而他卻與同僚在帳中飲酒。其實,這種氣定神閒是他故意營造的氣氛。如果太過緊張,則必定會造成軍心不穩。

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

在魯陽之戰中,胡軫眼見孫堅大軍胸有成竹,便悄然離去。等於是孫堅,先行唱了一出空城計。後來孫堅被胡軫打的丟盔棄甲,但是仍然沒有放棄機會。在陽人城中,孫堅率軍趁虛而入,胡軫全軍潰散。

在這場戰役中,華雄也死於了孫堅之手。《三國演義》畢竟不是正史,也不是關二爺溫酒斬華雄而是孫堅在陽人城中將其斬殺。而後他又隻身涉險,親赴不信任自己的袁術身邊,向其擺明道理。要知道,如果袁術動了殺心,那麼孫堅是絕無機會翻盤的。

也正是因為孫堅的勇武果敢,才導致了袁術的不信任。《三國演義》中孫權隻身赴殺父仇人劉表帳下,討還父親遺體便是受了孫堅的影響。孫堅此時不過是一個率軍合一千餘人的佐軍司馬,卻敢和董卓短兵相接。

不成想,他卻能一舉擊潰董卓的大軍,而使得他四散奔逃,只留下了呂布為自己守城。可以說在討伐董卓之戰中,孫堅是為數不多的真英雄。其他諸侯各個都有自己的私心,而只有他才是一心一意的作戰,並不想從中牟利半分。

(三)敢為人先,亦為人傑

“誰道江南少將才?明星夜夜照文臺。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孫堅的一生光明磊落,有勇有謀,最後卻死在了小人的暗箭之中。“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作為一個諸侯而言,他的一生非常光彩奪目。正所謂,在最燦爛的時候死去便是永恆。

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

1. 一馬當先,從不畏敵

孫堅年少成名,是因為十七歲就敢和歹徒搏鬥而且也有安天下之雄心壯志。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冒險。“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一生當中,他從未變過。面對再強大的敵人,他都能夠坦然面對。

可以說,孫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冒險家。甚至,他還親自上陣玩過三國版的“特洛伊木馬”。王睿是荊州刺史,在討董事宜上處處掣肘。故而,引起了孫堅的不滿。於是乎,他便偽裝成士兵進城,殺死了王睿。而後又將輕蔑自己的南陽太守張諮斬首示眾。

孫堅的種種行為,都是九死一生。當時的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佐軍司馬,雖然天下動亂但是斬殺太守一事也非同小可。但孫堅還是做了,他既然下定了決心便不會考慮後果。面對再強大的敵人,孫堅總是能夠坦然處之。

2. 生也勇武,死也勇武

孫堅雖然是孫武的後裔,不過早就已經不復家族當年的榮光。如果僅僅是依靠祖輩、父輩那麼他一輩子寂寂無名,也不會有後來三分天下之一的吳國。孫權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勢力集團。

孫堅先是殺賊寇,而後又滅陽明皇帝,再平定黃巾軍,再出徵西涼,而後討伐董卓。在每一次戰役中,他都是身先士卒的帶頭衝鋒。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安危,這些人每個都比他強大,但是卻都敗在了他的手下。

年少成名、屢立奇功,孫堅為何僅在17歲收穫

正是因為他的勇敢精神,所以才能屢次被貴人提攜。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孫堅能夠有如此的成就,不單單是別人的提拔和點撥,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那股狠勁也有那個實力。不然任憑別人再怎麼欣賞,孫堅仍舊不會有出頭之日。

只有將自己的名氣打出去了,才會有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能力。其實,孫堅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自己的手段。他憑藉著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才做到了路人皆知,才為東吳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孫堅正是因為太過於親力親為和富有冒險精神,才死在了劉表之手。如若不是他親自率軍追擊,就不會遭到無名小輩的暗箭所傷。他是因為這個而成名,也是因此而去世。年僅三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

結語: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但孫堅卻是實實在在的用拳頭,打拼出來的天下。

他氣魄非凡,而且總是能夠衝鋒陷陣。以至於連董卓都下令,讓手下的大將對他多加提防。可見,孫堅早已名聲在外。此後,孫權建國將父親追封為武烈皇帝。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