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想起孔夫子說的“溫故而知新”,如今想來,真有體會。

時隔多年後,再翻《三國演義》,竟然感觸這麼深刻。

《三國演義》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最早接觸這本書,應該是初二,那是估摸著十五六歲的樣子,第一遍看完,已是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中毒”愈深,接連看了好幾遍。

但那時,心境頗不成熟,簡單來說,就是心態很受劇情影響,鍾情於書中的大場面、名人物,導致對書中的很多細節瞭解不深,甚至一無所知,誠為可惜。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魏蜀吳三國

但這一次,我是從頭到尾,將全文非常仔細地閱讀了一遍,收穫頗豐。也滋生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1、先說說劉備:

眾所周知,劉備在很多人印象中,評價不高。的確如此,他謀略才華不及曹操,慧眼卓見不如孫權。

但如果你認真看《三國演義》,你會發現,劉備確實用他的“仁義”貫穿了其一生。諸葛亮說他“信義著於四海”,袁紹說他“弘雅有信義”,其實並非虛言。通篇看來,“信義”也是他一輩子一直堅持的人生信條。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劉玄德

劉備出身貧賤,常被嘲諷“織蓆販履”,不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孫權承父兄基業。他沒有資本,無法像曹操那樣對人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輕則賞賜,重則封官。他對下屬唯有以心相交,以“信義”待人。

心細的人可能就會發現,在劉備身邊的人才,很少會有背叛,即便是不得已投降,也絕不會回過頭來傷害劉備集團。

且不說關羽“千里走單騎”,趙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徐庶“身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即便是後來吳蜀大戰,黃權在絕境的情況下,不得已投降了曹魏,原因竟然是不忍心投東吳以傷劉備之心。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漢昭烈帝劉備

據說還有個叫劉平的人買通了刺客去殺劉備,劉備不明所以,待刺客如上賓,酒食相送,最後搞得刺客不忍下手,道出實情。

你可以說他虛偽,說他無能,但在烽火連橫的三國時代,依舊以微弱的實力成就霸業,成三足鼎立之勢,絕非偶然。硝煙過後,白帝城託孤,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他一生的堅持,我會回答:對志向執著追求,對下屬誠心相待。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劉關張

2、次說人才的重要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不無道理。三國之所以精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一個屬於人才的舞臺。無論你是有非凡的才學,還是有無雙的武藝,都可以在這個時代找到平臺,並貢獻自己的才華。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蜀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賢臣以遇明主為理想,而君主亦以人才為根本。曹操赤腳迎許攸,劉備三顧請諸葛。在三國鼎立的過程中,人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魏五子良將(名字如圖)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曹魏五謀臣(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魏有五良將、五謀臣;蜀有臥龍鳳雛,五虎上將;吳國幾任都督皆是將才。謀臣為集團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將士為集團征戰四方,馬革裹屍。他們各司其職,各盡心力,在三國這樣一個爾虞我詐的舞臺,煥發光芒,書寫了一段又一段“士為知己者死”的佳話。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三國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我們知道,一個國家,那就是一統;兩個國家,那便是交戰;三個國家,那關係就有點微妙了。在《三國演義》裡可以看到,魏蜀吳三方勢力集團交叉縱橫的微妙關係。

劉備孫權聯合,破曹操於赤壁;(苦肉計、詐降書、連環計、華容道逢關羽)

魏吳配合,奇襲荊州殺關羽;(驕兵之計,呂蒙白衣渡江)

蜀傾全國之兵伐吳,被陸遜火燒七百里;(孔明布八陣圖,劉備白帝城託孤)

魏吳五次合肥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夜聞張遼之名止啼)

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六出祁山,鞠躬盡瘁

精彩!何其精彩啊!每一次戰爭,每一場戰役,都是勢力的碰撞,都是人才的對決。雙方你爭我奪,智謀之士較量於廟堂,武功將士爭鋒於戰場,何其壯哉!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運籌帷幄

額,寫著寫著,越寫越多,停不下來,本來還想說說曹操、孫權和諸葛亮的。算了,就暫且說這些吧。

最後,在這次閱讀中,也瞭解到了不少以前沒注意到的故事。如“陸羊之交”,頗有些春秋時期“管鮑之交”的味道,讓三國這樣一個烽火的時代,增添一絲溫情的色彩。

時隔多年,再翻《三國演義》,重溫那個良將謀臣的時代

總結:

三國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而羅貫中通過“演義”的方式,讓這個時代的人物更加鮮活起來。如諸葛亮、曹操、劉備、周瑜、關羽等,他們都個性鮮明,形象豐滿,人們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

當然,需要提一下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分虛,七分實”的小說色彩難免與正史有出入,本篇文字,也是針對《三國演義》為主體而寫。閒暇之餘,不妨讀一讀三國吧,會有收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