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我們可以平凡的像一隻螻蟻,但卻不能像蛆蟲一樣扭曲著。

——傑克.辣條

最近的一項關於中國網民情況的調查顯示: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突破9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網民群體佔比為27.6%,也就是說,全國72.4%的網民(約6.5億人)收入不足5000元,網民之中,學生最多,佔到26.9%。而學歷方面,擁有初中、高中、大學學歷者分別佔到41.1%、22.2%和19.5%。

由以上數據可知,中國有近2成網民接受過高等教育,考慮到中國中國網民數與全體國民數之間的關係,中國全體國民接受過高等教育者應該在10%~15%之間,這個數據與3年前美團網總裁王興給出的中國擁有本科學歷者只佔總人口的4%的數據有一定的差距,如何這兩項數據都是準確的,那就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在飛速遞增,而隨著高校的擴招,“後浪”們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不斷上升,這種受教育程度比例的不斷變化勢必影響社會的文化偏好。

B站的主體用戶90後,尤其是95和00後,在“二次元”文化在東亞各國的興起的背景下成長起來,他們不同於先輩習慣以宏大的敘事結構來描寫時代,相反,他們更多的以無傷大雅的諷刺與戲謔的語調講述生活,敘事方式的不同使得“前浪”與“後浪”之間的交流存在障礙,但這種障礙並未阻礙彼此間的各自安好,年長者可能會對於青春逝去感到焦慮,但青年人以吐槽和惡搞來消解意義又何嘗不是一種對於社會階層日趨穩定,上升之路更加艱難的一種無奈的弱對抗。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前浪”不必刻意討好“後浪”,也不必擔心因為無法理解“後浪”的文化而被未來社會淘汰,“後浪”們雖然在年齡上佔據優勢,但這一輩的“後浪”們幾乎都趕上了高速的城市化所導致的生育率暴跌,也就是說:“後浪”們在數量其實是處於一種絕對的劣勢,而且越後的“後浪”這種劣勢越明顯,這種情況勢必造成未來的社會上會存在多種文化並存的局面,這些文化之間會有各種各樣的交流,不可能有人預測到這種交流會產生怎麼的社會效果。

在時代大潮的起落中,很難去說,“後浪”與“前浪”誰更幸運,誰更優秀,誰的生活更幸福,大家都會經歷生活中的悲喜,這些悲喜的形式或許大不相同,但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

用力過猛的《後浪》

在中國視頻網站的世紀大戰中,B站似乎一直置身事外,它似乎並沒有像騰訊、優酷、愛奇藝三大傳統視頻網站那樣感受到來自抖音、快手崛起帶來的排山倒海般的壓力,它自成一體,獨自生長,但是,主戰場的各家視頻網站們沒有人敢於小瞧B站,B站不容小覷的原因是它擁有數量巨大、且粘性極高的年輕用戶,1.3億B站用戶的平均年齡是21歲,這個可怕的數字似乎預示著一個事實:

B站已經贏得了未來。

B站在五四青年節這天推出的視頻《後浪》將這種優勢展現的淋漓極致,何冰老師以他慣有的平緩而有力量的語調向青年人致敬,這段致辭對於青年人的生活方式給予了無限的肯定,這種肯定中甚至帶有著一種對於青年人現有生活的羨慕和一絲絲的嫉妒。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這次演講的沒有吝嗇讚美之詞,對於青年人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讚美,這樣的讚美理應得在青年人中引發強烈反響,但是從B站上《後浪》視頻的播放量與彈幕數的比例來看,該條視頻的播放量雖高,但引發的互動卻較為平淡。

年輕的B站用戶似乎被這條視頻弄的一頭霧水,來不及反應,之前對於青年人或多或少的表現出蔑視的成人社會突然以這樣的高的評價讚美自己實在是顯得有些魔幻和匪夷所思,青年人們在“驚雷”的狀態下看完了整個視頻,並沒來得及打出一條彈幕,又或者他們其實想打,卻不知該打些什麼。

何冰老師在視頻中向青年人們傳遞出了來自成年世界的足夠的善意,但是,這一切似乎有些用力過猛了。

“後浪”們的經濟與文化悖論

B站之所以能夠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快速崛起的背景下自成體系的獨立生長,是因為其擁有三大傳統視頻網站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網站都不具備的文化屬性,而這種文化屬性帶來一種特定的歸屬感,很多人將B站比作線上的家。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B站的文化屬性最早來自“二次元”文化,而“二次元”文化來自日韓(日本為主),為“二次元”文化提供素材的是日本發達的動漫產業,但二次元真正成為一種文化卻與日本經濟泡沫崩潰後社會活力缺乏有關。在少年時代經歷了日本經濟泡沫崩潰的日本年前人們對於繁榮本身就有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他們對於消費主義有著一種天然的牴觸(而將消費主義演繹到癲狂的正是他們的父輩,這種反差多少有些諷刺),經濟的蕭條與階級的固化同樣侵蝕著他們對於未來的美好預期,於是,在未來不值得期待的情況下,他們選擇活在當下,經濟上的不寬裕讓他們選擇盡一切可能降低在物質層面上的消費而尋求更多的精神層面的滿足,而簡單明瞭的動漫恰好能夠滿足他們的這種精神需求,二次元於是成為了一種文化,而這種形式的文化被引入中國,並在中國的年輕人中大受歡迎。

但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中國的年輕人的經歷明明與那一代日本人相反,他們沒有經歷經濟泡沫破裂帶來的蕭條,他們經歷的恰恰是經濟泡沫積累帶來的繁榮,而這些在不同的經濟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們卻都能在二次元文化找打歸屬感,這確實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一些“二次元”少女的cosyplay


為了理解這個看似矛盾的狀況,我們還要回到文章開頭的中國網民研究報告,中國網民中佔比最高的是學生,達到近三分之一,而中國網民中有6.5億人月收入不及5000,再考慮到因高校擴招帶來的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受教育水平的上升,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中國的網民中有著大量的受教育程度較高,但經濟條件極為有限的群裡(在校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這些青年網民們有著較高的精神層面追求,但他們的經濟水平不高(甚至沒有達到經濟獨立),這種經濟與文化上的矛盾現象導致了中國的青年人們與日韓年輕人一樣對於泛二次元文化有著一種很高的認同感。

《後浪》發佈前,不可否認的是:“前浪”們對於二次元有著一種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蔑視,許知遠在與一個熱衷於二次元的女生(年齡並不是太小,至少25歲以上)對話時,多次表示了自己對於二次元文化的不理解。

但無論是“前浪”還是“後浪”應該知道的一點是二次元文化有一定的知識和文化門檻,把B站上熱衷於二次元的青年人與那些輟學、飆車、打架的青年相等同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偏見

,事實上,“喊麥”、“鬼火少年”(城市街道上騎著摩托車飆車的少年)、“老鐵666”這些東西在B站上是被鄙視的,沒有任何市場,這些東西在B站上唯一可能的出現方式就是出現在鬼畜區的惡搞視頻中。而“鬼火少年”、“精神小夥”(直播喊麥,老鐵666的那一群人)也不上B站。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以摩托車飆車的“鬼火少年”


如果對比幾大視頻網站作品的整體文化水準,不得不承認的是B站的視頻儘管看起來戲謔而無厘頭,但是文化水準卻在各家中最高,B站觀眾有一個對於UP主們視頻質量表示讚賞的方式是在彈幕上打上“百萬填詞”。B站觀眾對於視頻的詞的水平要求很高,若填詞與某些古代詩詞或特定的歷史事件相契合且能壓中韻腳,則會被認為是一種高水平作品,會獲得很多讚賞。

上月比較火爆的楊坤diss《驚雷》事件,其實按道理來講,若拋開其中涉及抄襲的問題,《驚雷》演唱者(姑且稱之為唱吧)表演什麼樣的作品的確與楊坤無關,唱《驚雷》的確不違法也不違規(不考慮其中涉及版權糾紛的情況下)。在其他平臺上,也有很多“精神小夥”diss楊坤的視頻,但是在B站上,支持《驚雷》演唱者的人實在是少的可憐,B站用戶們對於《驚雷》有這麼大的意見多半是因為“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無論是從現代漢語還是古漢語角度都無法理解。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作為一個東北人,我對於“精神小夥”有一種天生的同情,他們面臨的文化困境遠比B站青年多得多

文化的破圈

如上文所說,B站青年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經濟水平一般,他們對於社會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購買力為主導的社會大背景下,在經濟水平處於劣勢的他們自然在話語權上也不佔優勢。但是,一定的文化水平又導致他們不會喪失基本理智,不會以酗酒、輟學和在社會上無目的的鬼混的發方式來對抗自己面臨困境,於是,他們以B站鬼畜區的搞笑視頻來消解現實社會中讓他們感覺不舒服的條條框框,以此來緩解壓力,對沖那種因為文化水平與經濟和話語權不對等所帶來的迷茫與無奈。

某種程度上講,B站青年是中國青年人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群人,他們至少有一定的文化需求。而當B站的主體用戶是一群經濟不能對立的學生時,這種文化訴求只能通過B站鬼畜區的搞笑視頻來消解傳統社會上的種種規則對於自己的束縛(並不是說這些規則都有問題,有時只是單純的娛樂)。這些青年在B站上的互動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意思,在經濟和話語權上占主導地位的“前浪”們來說,這些也不過一些無聊青年們的自娛自樂行為罷了。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但是,隨著B站青年走上社會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他們可開始嘗試對社會現象進行一定的思考,前段時間,一段叫《我有鬼火,你回來吧》的視頻在B站瘋傳,在視頻的表達了一些對於社會的浮躁氛圍的思考(“精神小夥”再次中招,心痛“精神小夥”5分鐘),雖然拍攝設備簡單,但該段視頻的藝術表現手法堪稱上乘,該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00萬,而該視頻製作者UP主“傑克.辣條”只是一個農村青年,在《鬼火》視頻爆火前,他的粉絲數也不過剛剛達到十萬級,而他以前視頻的主體內容都是吃播,可以說是徐大sao的降級版。如果不是這段有一定思想內涵的《鬼火》視頻爆火,他或許永遠都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吃播。

某種意義上講,《鬼火》視頻是初次走入社會的B站青年開始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態度審視這個社會,並向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而這些聲音的出現在這個以往話語權完全掌握在“前浪”手中的社會中時,“前浪”們難免會感覺到一些不適應。

“後浪”聲音出現在社會上,“後浪”們的生活方式也清晰的出現在“前浪”們的面前,而由於“後浪”們的思維模式與“前浪”們是如此不同,這就導致了“前浪”們會產生一種因為不知道、不理解而產生的反應過度,要麼徹底否定,要麼極盡讚美。

隨著“後浪”們逐漸成長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聲音也一定會更多的出現在社會上,對於“前浪”來說,很難說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但它是一件確定會發生的事。而把這件事放到整個社會層面,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應該比消極影響更多。


《後浪》奔湧,《鬼火》燃燒

“前浪”們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焦慮其實多半是沒有必要的,未來的社會“後浪”們的聲音會有所加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前浪”們要被取代,因為“前浪”們至少有兩方面優勢:

第一是先發優勢,稀缺資源的有限性造成了付出同樣多的努力,先入場佔據核心資源者獲益更多,就如同李嘉誠的房地產價值三原則一般: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香港的“後浪”們同樣接受了比李嘉誠更好的教育,社會財富也比李嘉誠創業的那個時代多幾個數量級,但是,香港的“後浪”們可曾將“四大前浪”掀翻?先入場搶佔核心資源的優勢往往被低估,雖然“後浪”們擁有更多知識可以用技術革命來改變原有格局,創造新的核心資源,但是新核心資源的產生並不意味著舊核心資源的價值喪失,很多時候,二者會長時間並存,最近幾年富豪榜上互聯網新貴們異軍突起,但是以房地產為首的傳統行業的企業家們依舊榜上有名,而以現在的“前浪”與“後浪”們掌握的核心資源的數量來看,“後浪”們若想取代“前浪”,所需要的技術革命次數絕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次接著一次,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怕是不大。“後浪”們帶來的增量不會很快讓“前浪”們手中的存量顯得相形見絀,相反,“前浪”們還大概率會在“後浪”們創造增量的過程中獲益。

如果這樣還不足以讓“前浪”們安心,那麼“前浪”們的另一個優勢則足以讓“前浪”們不會再去擔心在未來被邊緣化,“後浪”的數量不及“前浪”,趕上嬰兒潮的“前浪”們在人數上是明顯多於趕上生育低谷的“後浪”們的,

雖然年輕人更有活力,更加有可能引領文化發展方向,但是數量的多少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少數人改變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的情況也不是不會出現,但其前提大多數是少數人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顯然,“前浪”們並不具備這樣這個特點。

由此可見,“後浪”們對社會施加影響並不會導致“前浪”們就此出局,雙方以各自喜歡的方式長期共存才是更可能出現的情況,“前浪”並不一定錯誤,“後浪”也並不一定正確,反之亦然,誰的生活方式更好,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重要,但是,“前浪”與“後浪”們都應該保持著對於彼此的善意,並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交流,這種“前浪”與“後浪”之間良性互動會引發出更多的“新浪”,而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