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萬歲丨天津師大關工委老同志寄語青年學子(四)

青春萬歲丨天津師大關工委老同志寄語青年學子(四)

在校黨委的領導下,我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始終關心關注青年發展,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校關工委老同志發揮餘熱,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五四精神,代代相傳,夕陽朝陽,共話青春。在今年“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校關工委老同志充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重要講話、在打好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重要講話精神等,以不同形式寄語青年學子,教育和引導全校青年緊握手中接力棒,珍惜韶華、努力學習、增強本領,把青春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用青春去踐行五四精神,展現偉大的愛國情懷。

《寄語青年》

青春万岁丨天津师大关工委老同志寄语青年学子(四)

陳瑩(校關工委副主任)

青春万岁丨天津师大关工委老同志寄语青年学子(四)

《曾經——逝去的青春歲月》

青春万岁丨天津师大关工委老同志寄语青年学子(四)

李兆江(校關工委報告團成員)

曾經幼小懵懂,

自己回想都好笑,

照片中我這般賣萌,

清純中明顯涉世不深,

祖國花朵滿懷燦爛憧憬。

經歷了三年饑饉,風雨飄零,

與祖國的命運共榮共生。

曾經非常單純,

那時沒感到幼稚,

人小志氣如此恢宏。

進行曲中步伐鏗鏘有力,

放眼未來總想著世界革命,

長征火種需我們這一輩薪傳,

青春豪邁,不乏衝動。

曾經無比虔誠,

至今還經常留戀,

那時年輕人的報國初心,

每當國旗升起總是熱血沸騰。

面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號召,

家裡雖十分困難,但依然風雨兼程,

服從是我們這代人的天命。

曾經遇到困惑,

十九歲告別城市,

成為一名知青,

拼手抵足,奮力前行。

青春歲月奮戰在廣闊天地中,

正值人生中汲取知識的最佳年華,

未曾研讀文史哲、數理化生。

曾經飽嘗艱辛,

肩膀結滿了血痂,

夏頂烈日,冬飲寒冰,

與貧下中農共同耕耘播種。

土坯房內曾夢迴昔日的課堂,

半夜裡被雷電驚醒,聽到羊咩,

披風瀝雨,不忘知青使命。

曾經發奮自勵,

寒夜油燈下的苦讀,

終究贏得了深造回城。

七尺男兒本當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仍在拼命地學習探索,

幾度涅槃,砥礪前行。

曾經遭受誤解,

看到許多不公,

敢於抨擊醜惡言行,

不屑理睬阿諛奉承,

摒棄投機和坐享其成,

相信正義終會得到伸張,

腳踏實地工作,致力杏壇育英。

一貫恪守儉樸,

從不講究吃穿享用,

軍綠曾是我青春的流行色,

總想世上還有許多勞苦大眾。

最鄙視豪庭盛宴中的虛榮和浮誇,

至今仍在節約水電,倡導光盤行動。

儉以養德,希望子孫永遠傳承。

始終固守執著,

道德絕不讓名利架空,

因為從小牢記父母囑託,

做事講良心,人窮志不窮。

有人譏笑我像石頭冥頑不化,

也深知耿直不會邀得別人的賞封,

但我人性未泯,堂堂正正。

現在收穫到了充實,

在精神上我成了富翁,

興趣能與工作圓滿統一,

教書育人成就了無悔人生。

用地球科學洞開了宇宙奧秘,

使智慧之光點燃了青年的激情,

桃李天下,學子志成。

“五四”已越百年,

我也進入了古稀年齡,

晚年是人生收穫的金秋,

歲月蹉跎才成就今日大幸。

含飴弄孫雖是享受天倫之樂,

但我行無疆止,思想仍穿走時空,

人生豈安富貴?靈魂更需前行!

《一曲歡歌——知青生活散記》

青春万岁丨天津师大关工委老同志寄语青年学子(四)

李建營(校關工委報告團成員)

或許,我插隊的地方不是很遠,一個多小時的長途汽車便可以回到城裡;或許,我插隊的時間僅僅春秋一度,沒有老知青們年復一年地苦挨;或許,我一直住在“戶裡”,沒有住在知青宿舍裡的孤寂……或許,正是這些“或許”,使我的知青生活沒有“長夜”,沒有“悽苦”,沒有“無助”。記憶裡卻是“一曲歡歌”。

1977年,我高中畢業。按照當時(高中畢業)的分配政策,我成了共和國的“末代知青”。一年的知青歲月豐富多彩,留在我記憶裡的些許片段時常湧向心頭,使我激動、使我思索、使我不能忘懷……

一、看電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城裡的工薪階層,哪兒有天天能看電視的福氣?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母親帶我們兄弟仨去文化站看過一次電視,“門票”是三分錢。此後再沒有去過,電視便在記憶中淡忘了。

沒想到,我大隊部裡竟然有一臺電視。宛若一個小窗,比在文化站看過的電視大多了。每天晚飯後,全村人便彙集於此。小夥子們不時發出莫名其妙的鬨笑聲,小媳婦大閨女們擠在一起嘰嘰喳喳個不停,老者們手裡的旱菸,把大隊部籠罩的霧濛濛的——好像,當時沒見誰提出過屋裡空氣不好。

這一年,看了不少(電視裡的)電影。除了高考那段時間,自己幾乎天天“到此一看”。

有一次,公社派我到縣委學習。同公社的馮老師,還帶到縣委大院看過一回彩色電視。此為平生第一次,現在想起來,心裡還美滋滋的;覺得見了大世面。

二、獨輪車

插隊時,大多數農活基本都是一把子力氣的事,只要認真,只要四肢協調性沒有大問題,全應該不費大勁兒。唯有(推)獨輪車,“技術含量”比較高,沒幾次留心的嘗試,很難找到竅門兒。在鄉下幹活,獨輪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顧名思義,獨輪車一個輪子。這輪子,有膠皮的(充氣),有木製的。田間地壟,獨輪車能派上大用場。菜地裡收了菜,瓜田裡摘了瓜,都要用獨輪車往大道上運,然後再用(畜力)大車運回村兒裡。

剛摸獨輪車的時候,沒少出洋相。別說推著走,就是把裝滿東西的獨輪車架穩(軲轆著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記得第一次推獨輪車,走不了幾步,肯定翻車,好不尷尬,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大廢物。看人家莊稼地的老把式,裝好一大車土,把襻繩往脖子上一搭,兩手輕輕將車把抬起,吱吱呀呀地車就走了。特別是,臀部一扭一扭的,那叫一個帥!

後來,老把式教給我們:千萬別跟車較勁,關鍵是平衡,脖子靠住襻繩,眼往遠處看,自然車就行的穩。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悟,果真如此。雖然,走不出人家那股子帥勁兒,穩穩當當的,大體還能應付一二。

三、割麥子

插隊轉年,麥子熟了。割麥子,是件大事兒。小隊裡還開了動員會。割麥子,要搶時間,不然遇上雨天,再加上大風,說不定眼看著到手的糧食或許要毀在地裡。所以,到割麥子的時候,是不能回村裡吃午飯的,知青食堂的張師傅,要把飯送到地頭兒。

割麥子,要做好許多準備。最要緊的,是要把鐮刀磨快了。磨鐮刀,是個技術活兒;我割麥子的鐮刀,是房東二伯替我磨的。二伯一邊磨,一邊提示著(要領)。自己當時認真地聽著,現在已經記不清二伯說了些什麼,反正就是記得二伯說的句句是理。二伯還特別告訴我,割麥子,不能穿短褲短褂兒,要把長褲長褂子穿上。不然身上會被麥芒兒扎個稀里嘩啦。

開鐮的時候,那叫一個壯觀!大家在地頭兒,一字排開,隊長一聲令下。大家夥兒,貓下腰,一人六個“眼兒”(麥壟),揮鐮向前,耳邊全是“刷刷”的聲音。不大一會兒,手快的割出去了百十多米,我們知青全落在了後面。沒轍!手不應心,力也不支。死活追不上的。

一季割麥子下來,手上割出了好幾道大口子,現在“刀疤”還留在左手食指間;那是光榮的“印記”。

四、出河工

出河工,算是農村的一“大累”了。

人民公社時期,有個口號叫做“變農閒為農忙”。興修水利,是實現“農忙”的重要事項。我們是十月份到的村上,十一月份就趕上了出河工。老鄉說,這是個小河工,也就是“大水渠”。許多老鄉都願意出河工,因為,出河工除了收穫“工分兒”,一日三餐還由大隊包下來。這在當時,多少算是“增收”的一種方式了。

我們要疏浚的河(渠)道,好像“上口”十餘米,“下口”一米多;“坡”是“一五”的坡(河岸的坡度),坡度約45度。出發前,大隊發了工具,一把鐵鍁,一把木鍁。“鐵鍁”和“木鍁”的都是鐵的,鐵鍁是用來“掘”土的,木鍁是用來收拾“落土”的;我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麼收拾“落土”的鐵鍁叫“木鍁”?

我的搭檔是我的同屋,也是同屆的知青。所謂“搭檔”,就是我們倆要抬一副“繃子”。“繃子”,其實就是一個麻袋,用麻繩繫住麻袋的四角,收攏起來當“筐”使;如果用筐,筐會沾(泥)土,挺麻煩的。一個“繃子”,裝滿土約二百斤。日復一日,肩膀磨破了,與衣服連血帶膿粘在一起,鑽心的疼。幹了累活,飯量自然攀升,當時一頓飯非二斤不可。

斗轉星移,四十多年過去了。每念及此,心潮澎湃。我為自己曾經是知青而驕傲,在共和國的那段歲月裡,我沒有哭天搶地,我沒有死賴在城裡。我勇敢地出發了,併為我的國家力盡綿薄。

供稿:校團委

青春万岁丨天津师大关工委老同志寄语青年学子(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