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35歲,很多人已經頭髮不保。

大多數的招聘啟事裡,都會設置一道年齡分水嶺,來隔絕大齡求職者。而在很多場景下,這條冷酷的分界線,會劃在35歲。35歲還在找工作,在不少人眼裡要麼意味著落魄,要麼意味著折騰。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認知裡,35歲應該是逐漸安分的年紀:青春已成過往,躁動漸漸平息,生活凝固,人生的可塑性降低,在一天天的重複中休整心態,準備迎接中年的到來。

相比於年輕人的活躍和中老年的穩健,剛剛邁過35歲的人,更像是一個透明的群體。

35歲當真是人生分水嶺。

在35歲之前,大家都還是年輕人,聊的是青春理想,還好奇世界每一個角落的風景、美食和刺激,談情說愛起來可願意“你和我對抗整個世界”。但在這之後,大家都成了中年人,只求各自安好,默默賺錢養家,即便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了,也不願再輕易相信任何人。

周杰倫趕在35歲的最後一天結了婚,音樂偶像轉而迷戀胸肌;薛之謙也在這個年紀生娃、拍照、發微博,超前地把孩子往網紅路子上培養,超額完成了原定目標。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很多粉絲還未意識到,結婚也許是周董畫風開始轉變的一個節點。

而活在大數據中的普通人,34歲之後會憑空消失一大半。且看無論是租房,還是網上購物的統計主體都是18歲-34歲,如同到了35歲就會給每個人天降一套房子,而這時候人們再買買買也會因為無法代表個性,而不具備任何研究價值了。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是虛度了34載光陰,35歲那年去完成幾件天經地義的人生大事,就能理所當然地迎接後面幾十年的人生。大家不約而同地避開談論那些要經歷的大事有多不容易,也絕口不提35歲之後人生就完全變了個樣子。

所以,總有人要問:35歲的人都去哪兒了?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35歲以後,生活不再像以前那麼瀟灑。/ 電影《情聖》

01

他們去打工了,如今還在打工

今年35歲的人在1983年出生,幾乎是計劃生育推行後出生的頭一批,從小沒少受6個錢包的疼愛。而三十多年過後,他們也必須是面對巨大養老養娃壓力的頭一批,6個錢包變成了6個賬戶,時不時要往裡面充一些親情值,曾經擁有多少疼如今就得回報多少愛。

這些人在他們十七八歲參加高考的時候,還迎來了我國高校的擴招。這件事放在當年看,那自然是給他們創造了更多成功機會,如今卻也可以說是把更多的人送上了同一條通往公司高層的獨木橋上。到了25歲,1983年出生的人還遇上了2008年的房市先崩盤後暴漲。他們那時但凡有一絲猶豫,要不要在25歲這麼年輕的時候買套房子呢,後面只會越來越後悔。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1982年出生的韓寒,今年也36歲了。

又十年過去了,父母已漸漸走出壯年,孩子還是懵懂小兒,剛剛步入35+的80後成了職場上可被隨意“蹂躪”的角色。面對大量湧入公司的95後新人,和自己平起平坐的90後,已經成為高層的同齡人,他們也就只能看著,安安分分地幹好自己的活,絕不可能因為領導的幾句責備和同事的一些分歧,而主動切斷自己唯一的收入來源。

久而久之,小心翼翼地算著錢過日子,便會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是沒有了想詩和遠方的勇氣,而是被迫從自己身上剝離了改變的概念。

甚至有些時候,生活還容不下安分的中年人。他們中間或許有不少人,是一畢業就加入如今這家公司的,好不容易熬成老員工了,卻依然免不了被裁員的可能性。老闆還會美其名曰: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三十多歲,老闆要你狼性,你卻早就想吃素了。

02

他們跳槽了,萬分後悔

有些人在35歲到來之前,就預見了自己在職場上的被動。

教育、建築、醫藥行業都是憑經驗說話,銷售、市場、管理這類非技術型職位的工資也屬厚積薄髮型。獵聘數據顯示,30-40歲的人擁有職場中最為騷動的心。他們指望在經驗有餘而精力仍在的這個期間,通過一兩次跳槽,讓自己的人生成功進階。

他們從30歲開始蠢蠢欲動,積攢人脈、保持自己的學習能力,鍛煉出了強大的內心,還確定了十分明確的目標。但即便這樣了,35歲的黑洞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逃過。它就是處於你人生中中間間的位置,讓你覺得進退皆不對,還處處埋好了陷阱,一不留神,便前功盡棄。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boss和你,永遠有著迥然不同的邏輯。

可用人單位也有他們自己的邏輯。不要35歲以上的,是因為你的成長空間和未來能給公司帶來的價值很可能還不如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且一個老油條還能想出各種各樣的不加班藉口,什麼女兒想我了,要回家照顧老人,他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隨著髮際線的後退,自己體力已經熬不過夜夜加班的年輕人。可是這樣的人,老闆還得給他開出與工作年限相匹配的薪資?即便老闆當年數學是跟體育老師學的,那也絕不可能去做這個買賣。

35歲以上的中年人當然不是一無是處。虎撲用戶信德維拉指出,他們的競爭力所在是“搞定事情,搞定客戶、上司、下屬的能力。別人出馬都不行,你幾通電話就搞定了,這個位置才非你不可”。是否在35歲具備了相應的競爭力,可參考韓信和劉邦。“前者用兵多多益善,卻也不得不臣服於後者的馭人之術。”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在國家機關的公務員招考裡,三十五歲是邁不過去的門檻。/ 視覺中國

可這世界,劉邦只一個,有優秀獵頭關注的精英也是少數。一年多前的兩會,廣東人大代表還曾提議廢除公務員招考年齡35週歲的上限,說選拔人才應不拘一格,後也不了了之。

03

他們去創業了,沒有然後

1999年,馬雲創阿里巴巴時正好35歲,這不知讓多少人看到了希望。

不走企業單位的獨木橋,還有創業的陽關道。想當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好形勢,互聯網等多渠道的開發,出現了不少創業成功人士。他們的大腦抵禦住了初創構思期的寂寞,肝臟熬過了一個個酒局,拉來了投資,轉眼成為CEO,實現財務自由,走上人生巔峰。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創業伊始,馬雲自己和身邊的夥伴,正是三十多歲年紀。

前段時間的企業和企業家,真真呈現出一副百花齊放的樣兒來。做超級電視、跨界研發汽車、大興共享經濟、推廣企業的同時為自己代言,給老闆這個角色做營銷。

只不過“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上天”總有下一句,不見風口,再好聽的經濟願景也成了曇花。創業的人呢,有些跑了,還有些留下來的,在微博發紅包。看,陳歐,83年的,今年35歲了。

或許還有些人天生勵志,不服輸,想想雷軍41歲才有小米呢!於是,他們只好研究起引領新消費升級的榨菜和方便麵。

前段時間,1982年出生的作家張悅然評論:

現在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我感覺他們始終希望得到安撫,或者說獲得積極的肯定讓自己可以在現在的環境裡呆得更舒服一點,但以前80後的年輕人卻總是不舒服的,我們會想要去對抗全世界,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年輕人樣貌。

這段話叫人細思恐極,第一批“叛逆”的80後已經在35歲的大風大浪中銷聲匿跡,90後、00後許是對世界多了些“佛系”的接受度,但又有誰能溫和地走進35歲呢?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等10後三十五歲的時候,本世紀都過去整整一半了。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寫字樓裡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曾經是某歐美外企員工,在一家公司服務八年,年齡跨服從23歲到31歲。期間經歷管理層數次更迭,也見慣了職業經理人的流動。

A經理,我的第一任領導,招我進公司。38歲離職。原因是更高級別管理層更換,他也被清洗。之後換了幾個公司,大概兩年一跳,目前是圈內另一家公司高管。

B經理,第二任領導,離職自主創業。是否成功不得而知,無聯繫。

C經理,第三任領導,在又一場高層更迭中被清洗,自主創業。

D經理,第四任領導,自主創業。

E經理,空降公司,水土一直不服,離職。換了家公司繼續。

F經理,留在原公司繼續任職。

這些人,年齡均在35至45歲之間,可以說是人生的黃金年齡。但均未能在事業中取得突破,財務方面也難言自由。我感覺大部分人仍在尋找突破的方向。兩大流向:圈子內換公司或自己創業。

有一篇爆文,《華為裁掉了34歲以上的員工》,引起了職場一族,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打拼的白領們的恐慌。華為系員工有多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樣一群人尚且如此,那麼更多的普通的尚未修煉到家的人該怎麼辦?

不管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招聘啟示上都一定會標註,年齡限35歲以下,普通私企更是限制30歲以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城市中最繁華寫字樓裡來來往往的員工都很年輕,基本上很難見到40、50以上的人。他們穿著精緻的套裝,出沒的地方也都高大上,富麗堂皇,但到了晚上,就會回到一間小小的,逼仄的群租房。

於是坊間有傳:寫字樓裡如青樓,從來不許見白頭。這些35歲以後的人,都到哪裡去了?

這些人,其實只是逃離或者被逃離了。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房價讓他們逃離

都說三十而立,這其實是一個有點尷尬的年紀,說老了,其實也不過剛剛人生中的三分之一,說年輕,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基本在這個時候完成,結婚、生子,上有老下有小。

在這個年紀,在一線城市打拼的本科生,已經工作至少十年,有的碩士和博士工作可能還不到十年。這十年裡,他們要完成結婚、生子、買房等基本決定人生未來走向的大事。職場沉浮十年,說閱歷說資歷都已經足夠深厚,但真的能讓人生安定,尋求到安全感的人有多少?

小鎮青年們,在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之後,也見識了大城市的殘酷。最首當其衝的就是橫亙在中國人面前的房價。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第一次見到馬佳佳,這個當時最有話題性的90後創業者,這個剛剛20出頭的姑娘,斬釘截鐵說:“我絕不買房,90後根本不需要房子。”

一兩年前,吳曉波又見到馬佳佳,問:“你現在買房了嗎?”馬佳佳笑而不語,她當然也買房了。

作為非常有話題性的創業者,馬佳佳的履歷是讓人驚歎的。2008年,她以雲南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當天,她沒有像她的同學一樣考個公務員,或者出國留學,或者找一個公司拿一份還算優質的OFFER,而是以一個年輕姑娘,名校畢業生的身份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情趣用品店,轟動一時。

同年,她被評為90後創業者先鋒,2014年更是放話:“房地產遲早被顛覆,90後壓根不買房。”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馬佳佳在商海中幾度浮沉,但也無疑是所有90後中的佼佼者之一。她也屈服在房子面前,何況,還有那麼多平凡的路人甲乙丙丁們。

我猜測,當年她之所以會放出豪言,可能有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她還太年輕。

中國有多少人是真的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的?相對於房價來講,租房也是可以的吧。實在要是租不起,退一萬步還有老家的小房子。“住”是沒問題的,但房子對中國人的意義,不僅僅是“住”那麼簡單。

和房子連在一起的,有戶口、有學區、有工作。“住”在哪裡都可以,但孩子上學怎麼辦?高考怎麼辦?工作怎麼辦?

馬佳佳屈服了,但作為佼佼者,大不了就是打臉買房,而大多數打拼10年也跟不上房價上漲腳步的普通人,除了逃離,還有什麼選擇呢?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奮鬥沒那麼簡單

房價讓人窒息,有人說,那你可以奮鬥呀,10年的時間難道還不夠在這個行業,在這個城市立足嗎?

上大學的時候,我曾經在一個網吧打工,收銀員是個和我同齡的姑娘,但她初中畢業就出來打工了,做過的也無非是收銀員,售貨員等工作。她有一次跟我聊天,用非常羨慕的語氣說:“你們能上大學真好,畢業以後就能有升值的工作,起碼以後不用下苦力幹活,風催雨打的。”我說,你現在也是呀。她說:“這也就是這幾年,你看到哪一家超市,服裝店的店員有三四十歲了,以後我們這種人的出路就是工地、清潔工這些地方了。”當時有些驚訝她的想法,現在想想,我們這些所謂大學生,其實也一樣。

現在的人有個很大的誤區,好多辦公室白領以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高於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經濟結構轉型和教育改革帶來的誤會而已。現在公司格子間裡面哼哧哼哧做著PPT的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根本沒有分別。

有人會說:“就算沒有分別,可是在一個行業裡十年,你還沒有變成頂尖的不可替代的人。被淘汰是活該。”我只想說,說出這個話的人,要麼是心智強大的天才,要麼是乳臭未乾,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有一個笑話。小明:我希望在35歲的時候,成為千萬富翁。現在我的願望已經實現一半了。小白:你現在有五百萬了?小明:不,現在我35歲了。

這聽起來是個挺好笑的笑話,但箇中自有滋味。年輕的時候,人人都以為自己是一粒銅豌豆,打不破、壓不扁、摔不碎,以為自己能永遠生猛下去,以為所有的願望有生之年,只要努力下去,成功就會等著我們挨個領取。

可惜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所有的年輕人在他們不再年輕的時候都會明白:不是努力就有結果,不是奮鬥就有成功;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明天的苟且後天的苟且,一直苟且;不努力一把,你都不知道啥叫絕望。

永遠被招聘拒絕: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奮鬥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頂尖的人永遠是少數,這世上也沒有那麼多的不可替代,大部分的工作也不需要十年以上的閱歷積累,舉個簡單的例子,普通程序員就能得到還不錯的薪資,但十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不一定會比年輕的程序員工資高。還有些工作,年輕人精力衝勁都很強,通宵加班也不見得第二天會起不來,而35歲的中年人可就真的受不了,不僅是身體,還有家庭的牽絆,今天孩子生病了,明天老人有出事了。根本不能像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年輕人一樣完全拼在工作上。既然如此,幹著一樣的活,甚至是少於年輕人的活,你憑什麼要求比別人更多的薪資,就憑你年紀大?

我們總說,人年紀大了就開始慫了,開始認命了,沒有衝勁,只求安穩。其實只是年紀大的人,明白了生活到底有多坑爹。

我的朋友裡有一個是做HR的,公司招人,他推薦了一個各方面都很適合崗位的人選,上司看了一眼就拒絕了,告訴他35歲以上,無論多優秀都不要。他在上司冷漠的眼神中,不知所措,35歲,真的太老了嗎?

這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你什麼都沒做錯,你只是老了。這個世界的更替就是這麼殘酷,可是無論如何,日子總是要過呀。

花了18年,我依然沒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可要是沒有這拼盡全力的18年,我可能都不知道咖啡是什麼。

以我個人觀察簡單回答幾點。

一,35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都很難支持加班,不管是身體還是意願。35歲以上的人加班,可能明天起不來,家裡事情多,就算加班,也心不在焉,還心裡抱怨。而加班,不管是白領還是藍領,都是常態。35歲以下的人,則大多數還能支持。領導自然選擇年輕人。

二,35歲以上的人,求穩。工作只要不出錯就是最好,因為35歲後輸不起。而年輕人求變,希望一定程度的混亂,才有機會。大多數公司需要變化,這是內在需要,跟領導無關。

三,年輕人有十足的掙錢慾望,因為需要賣房娶妻生子,內在動力十足,尤其是銷售行業,掙錢慾望直接決定你的業績。35歲以上的人,在大多數服務業銷售行業裝傻賣萌,不會讓人覺得可愛,只有可笑可憎。

四,it技術的發展,信息系統在公司的普及,經驗,在職場已經極其弱化,大部分工作,新來大學生根據系統,很快上手,不需要舊人來帶,有的甚至按照操作流程,自己看都可以了。還有一些工作條塊分割非常細化,變成毫無技術含量,只需要按部就班,35歲45歲25歲去幹一個樣。

五,人的基本心理原因,作為一個領導,誰都願意領導年輕人,受絕對尊敬,可以在工作生活身體心理全方位指導年輕人,容易獲得成就感,35歲以上的人嘛……

六,知識老化,知識老化,不解釋。我自己就是35歲以後群體,必須面對,因為老化的知識不僅不能加分,反而可能在某些時候成為減分。

七,人才市場,並沒有媒體渲染的,說人才短缺,相反,在我看來人才充足的很。短缺的是基層崗位,基層人力,工資低,時間長,辛苦而且不那麼體面的工作崗位,非常短缺。短缺的結構性短缺,白領崗位永遠不缺競爭者,人往高處走,是本能,基層的人通過奮鬥都要擠進這個行業,所以白領根本不缺年輕人。真正缺的話,不存在35歲這個坎。

八,最最重要一點,35歲,尤其四十歲以上,工作幾年就要面臨退休,任何一個公司,人力資源都不願意辦理退休,箇中原因我不十分清楚,需要rh專業人員回答。很多時候,部門經理無所謂,只要踏實幹活的都行,去人力資源部門,一看70後,直接拒絕,他們怕請神容易送神難,一不小心就幹夠十年,給公司帶來後期風險……好好好,人員退休居然也是公司一項長期風險,未來風險……這需要國家政策配套解決,直接面臨的就是70後了,我也在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