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要“落伍”了?

“萬億俱樂部”裡,青島正在被一些新晉城市甩在身後。

當了20年“北方第三城”的青島,地位可能要被撼動了。

最有力的挑戰者是鄭州。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鄭州GDP為11590億元,比青島少151億元。差距在縮小。

如果視野從北方放大到全國,青島的形勢更“嚴峻”。

這一年,青島GDP被寧波、無錫接連超越,鄭州、長沙緊緊尾隨,佛山、濟南等也鉚足勁,要超青島的車。

多年以前,可不是這樣。

2000年,青島GDP超過大連和瀋陽,一舉坐上北方第三城的寶座;2016年,青島成為全國第12個GDP“萬億元俱樂部”城市。

但隨後,情況急變。

2017年,與排名高一位的南京相比,青島GDP差了700多億元。到了2019年,這個差距拉大到2200多億元,整整差出了青島市南區加上市北區兩個區的GDP總和。

很多人不解:在城市競速賽中,北方第三城怎麼就“落伍”了?

青島要“落伍”了?

1 被趕超的青島

最明顯的,是“萬億俱樂部”裡,青島正被一些新晉城市甩在身後。

2017年和2018年分別觸及萬億門檻的無錫和寧波,2019年就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越過了青島。

數據顯示,2019年青島GDP是11741億元,寧波、無錫分別是11985億元和11852億元。

增速同樣如此,寧波GDP增速6.8%,無錫6.7%,都比青島6.5%高。

除了已經趕超的寧波和無錫,在青島之後,鄭州、長沙等城市也一路緊逼,差距不算特別大。

鄭州151億元的差距最小,長沙11574億元,也只比青島低了167億元。

如果按可比價計算,鄭州和青島兩個城市均比上年增長6.5%,而長沙的增速則是8.1%。

青島要“落伍”了?

這些城市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鄭州。因為,鄭州一旦超越了青島,就有望僅次於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成為新的北方第三城。

從2000年超越大連和瀋陽開始,這把椅子,青島已經坐了20年。

“未來兩三年時間,鄭州就會把青島甩在後面,到2035年,鄭州會成為北方地區僅次於北京的國際化大都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如此預估。

即便鄭州出現“意外”,跳出鄭州再進一步看全國,和青島在“萬億俱樂部”同屬一梯隊(1萬-1.2萬億元)的城市,也還在不斷增多。

比如,2019年成功進入“萬億俱樂部”的佛山、泉州、東莞、濟南等城市,半隻腳也已邁進“萬億俱樂部”。這些挑戰者與青島的差距也在變小。

單從經濟發展看,青島的前進速度顯然變慢了。

2 製造業是勝負手

“品牌之都工匠之城”,這句青島的宣傳口號,向全世界展示了“青島製造”的獨特魅力。

但寧波、無錫等一些城市趕超青島,成功密碼恰好也在製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

我們綜合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以及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這兩組數據,具體來看三個城市的製造業實力差異。

青島要“落伍”了?

可以看到,寧波和無錫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均比青島高出1000多億元,產業佔比方面,青島的二產佔比,也是三個城市中最低的。

在青島2018年GDP修訂減少的1052.12億元中,第二產業減少了817.27億元(修訂後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033.33億元,修訂前為4850.6億元)。

數據之外,面上的情況也能看出一些問題。

寧波和無錫都是製造業起家,這兩個城市前幾年雖然都走過彎路,但都及時轉型,有力推動了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城市經濟底盤穩活力足。

寧波是萬億GDP城市中二產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工業長期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在智能化轉型升級方面,寧波全市近95%規上企業實現了智能化,傳統制造業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了60%以上。

同樣,回到製造業原點的無錫,也通過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傳統制造業的脫胎換骨。

更重要的是,無錫花大力氣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連續10多年的新興產業保持江蘇乃至全國領跑地位。

以物聯網、集成電路產業為例,無錫已聚集物聯網相關企業2000多家,2019年物聯網產業營收超2800億元,約佔江蘇省的一半、全國的四分之一;集成電路產值超1100億元,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二。

相比之下,青島製造的底牌,還留存於10年前。

青島擁有海爾、海信、青啤等一批知名企業,曾在全國叫響“青島製造”,但近年來,伴隨著產業發展提速,青島的傳統產業優勢已不再突出。

以家電業為例,青島雖然是國內傳統的三大家電生產基地之一,但智能家電核心關鍵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青島家電上游產業鏈配套率、配套水平不夠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受限。數據顯示,青島本地配套大約只有40%,而合肥是70%。

在高端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上,雖然2014年青島就出臺《青島市十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了十大新興產業;且近兩年,青島加快推進製造強市建設,對標借鑑深圳、杭州等先進城市經驗,佈局了一批高端製造+人工智能重點產業。

但遺憾的是,這些新產業佈局尚未充分展開,新動能還不足以支撐整體發展,激發實體經濟活力還需要時間。

3 歸根結底,還是人才

製造業的狀況差異背後,更深層次的緣由,還是人才要素。

經濟活則城市活,人才活則經濟活。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人才資源,是青島的主要短板,也是制約近年來青島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數據顯示,寧波、無錫、青島和鄭州人才總量分別是230萬(2018年)、175萬、208萬和147萬(2018年),佔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別為28.1%、26.6%、22.1%和15%。青島優勢並不突出。

而與青島相比,這兩年,其他幾個主要城市在“搶人”方面,動手更早,力氣也下得很足。

早在2017年,長沙就發佈“人才新政22條”,提出未來五年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到長沙就業創業。

同年,鄭州提出實施“智匯鄭州”人才工程,提出等一系列相當實在的“搶人”政策。

寧波於2019年4月推出了新的人才政策,也很簡單粗暴,給各類人才發放幾十、數百萬元不等的安家補助和購房補助,等等。

青島呢?

在開放落戶、吸引人才政策上,青島2018年出臺了《關於實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五大工程的意見》,提出利用5年時間,集聚100萬名優秀人才。但真金白銀的政策落地,更多是在2019年。

2019年青島發佈最新戶籍政策,放開對專科生的落戶限制,這也比寧波等城市要晚一些。

同時,青島為吸引青年人才來青創新創業,出臺兩項新政,其中也包括為青年人才發放安家費等措施,但政策力度並沒有突出的競爭優勢。

此外,工資低房價高,一直是青島的痛點,也直接影響了外地人和本地人對這座城市共有的好感。

即使在山東省內,青島對省內人才的吸引力也低於濟南。山東本土求職招聘網站齊魯人才網發佈的統計顯示,2019年,山東省人才流動量最大的城市為濟南,濟南的人才吸引指數全年領先於青島。

不久前,青島當地媒體發表一篇評論文章《根在產業結構》,分析了青島工資水平低經常被抱怨的問題:

“工資不高,實質是產業結構老化問題,傳統產業比重太大,引領性創新產業太少、從業人員數量有限。傳統產業依賴資本和要素投入,依靠擴大規模、壓縮人力成本獲取利潤微薄,企業員工的工資自然就提不上去。”

產業上不來,人才難留住,雙重因素疊加,一些人說,這兩年,青島這座城市的活力似乎不如以前了。

4 實在一點,徹底一點

事實上,這兩年,青島一直站在聚光燈下,光彩耀人:上合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山東自貿試驗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讓青島有底氣喊出“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的誘人口號。

青島也一直很努力,尤其是去年以來,“學深圳趕深圳”、舉辦200多場國際盛會、招攬近17萬青年人才和近6萬名技能型人才就業創業……

但青島的問題,不是不進則退,而是不快則退。

目前,青島與寧波、無錫、鄭州、長沙同處一個梯隊,幾個城市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幾百億元。在通往1.5萬億的路上,它們是青島有力的競爭者。

對這幾個城市來說,誰更快幾步實現目標,城市就邁向了一個新臺階,拿到躋身更高層級的入場券。誰稍微慢了一點,面臨的不僅是被超越,更是掉隊。

在這場新維度的競爭中,青島手握一把好牌,仍有挽回局勢的實力:

高鐵是青島製造的新名片,這座城市誕生了中國高鐵的多個第一;青島5G基站建設和網絡試點已獲國家批覆並全面展開,已經建成5G基站6000多個;全國投建和運營充電樁數量最多的企業在青島;全國第二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青島……

不過,實力歸實力,要打贏這把牌,青島還需要做出改變,來一場洗心革面的自我革命,這是青島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重新起跳的機遇。

這場自我革命的核心只有一點:真正讓實績成為標尺,讓實幹成為風尚。

以舉辦各類盛會為例,當地媒體報道,青島去年舉辦了200多場國際性盛會,吸引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多人參會。

不可否認,“國際客廳”是一個對外連接資源的平臺,對推介青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往細算,舉辦這些大會,起到了什麼效果?花了多少錢?反映到雙招雙引上,最終又落地了多少企業?實效幾何?

再比如,作為拉動青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投資仍然被青島視為重要任務。2019年青島工業投資增長20.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9.7%,均居全國前列,成為一大亮點。

但往裡看,引進來、投下去的重點項目紮實推進了多少?多少真正見了成效?靠投資增長如果到天花板,又如何在創新上有所突破?

這些關鍵問題,不下一番硬功夫是肯定不行的。

慶幸的是,對於這些問題,青島城市治理者也有了集體認識和自覺行動。

近期在幾個關於青島工作的座談會上,青島相關領導班子成員意見一致,認為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狠抓落實。

最近一段時間,在多次會議上,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帶頭‘擰螺絲’‘釘釘子’,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以開放倒逼改革”“要以‘打鐵’的實效檢驗‘自身硬’”等。

除了狠抓實幹,青島也可以向兄弟城市濟南學習,多點“鐵腕”少點柔情。針對濟南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濟南曾一次問責30起“不擔當不作為”,問責155人。“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

趕超深圳的路還很長,其中的關鍵,還是個老道理,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走好腳下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