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八五O五部隊(五師)上校副師長餘友清剛從朝鮮戰場勝利歸來,即奉鐵道部司令員王震將軍關於建立軍墾農場的指示踏查了虎林地區的荒原,並於10月14日率領500多名指戰員和在伊春湯旺河完成林業鐵路工程的河南勞改支隊管教幹警220人,勞改犯5074人,從伊春出發於10月22日來到虎林西崗籌建國營農場。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這位僱農出身歷經百戰的老戰士率領指戰員開進虎林後,受到虎林縣黨政機關及廣大工農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持。他們騰出辦公室,讓出房屋安置復轉官兵居住,彼此熱情相待,情同手足,親如一家。接著餘師長帶領全員人馬,從當年日本關東軍的秘密倉庫裡撿來廢銅爛鐵;從日本軍營的廢墟堆裡撿來磚頭、石塊;從開拓團的破房裡拆除木料,一邊修建辦公、居住場所,一邊製作墾荒工具,一邊進行系列的開荒準備。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1955年元旦,在一片歡慶聲中,宣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八五O部農場”建立!八五O的名字是以原部隊番號八五O五取了前三位,預示軍墾農場的建設要按“八五”系列從零開始。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1955年3月,當積雪消融,萬木復甦的北大荒春天姍姍來遲時,他們已經做好了開荒前的一切準備。在打好防火道和嚴密防範的情況下,開始點火,荒地上燃起了第一縷火光。接著火龍飛舞,星火燎原,那茫茫的荒野很快成為一望無垠的黑色地毯,只待墾植。1955年4月正式開犁。由於荒原上缺乏排水設施,地下水飽和,僅有的幾臺斯大林80號拖拉機發揮不了威力,於是在餘師長的帶領下采用人拉犁開荒。開始50人一付犁,後經改裝犁鏵只用20人拉一付犁。在遼闊的荒地上,人們喊著號子,排成雁陣,奮力牽引著大犁。只見一條條黑油油的筏片閃出明亮的光澤,散發著泥土的芳香。緊接著農場大量購進各種型號的拖拉機,開荒犁,開展了全面的機械墾荒。他們隨機應變,以拖拉機開崗地,以人拉犁開溼地,然後再成方連片,就這樣,當年就開出荒地144340畝,春播38000畝,當年獲得大豆畝產89公斤的好收成,糧豆總產量達3382.20噸。使墾荒者和當地群眾看到了農業機械化的美好前景。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八五O農場的建立,吹響了向虎林荒原進軍的號角,也開啟了開發東部邊疆的大門。一向沉靜的虎林西崗,很快喧囂起來。在西崗路北的開闊地上,聳立起一幢4層的850農場場部大樓(現虎林市市委、市政府第二辦公樓)。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1954年9月,在王震將軍向餘友清副師長交待任務時,就一再強調:“你先帶部分部隊去虎林建軍墾農場,你們是打頭陣的,是去點火的,得搞個樣子,以後要大發展,要母雞下蛋!”按照王震將軍的意見,八五O農場在認真總結建場一年的經驗後,先後派出三個踏查小組,分赴穆稜河南北,饒河、烏蘇里江西岸以及寶清縣完達山北的南橫林子、大和鎮一帶進行實地踏查,為第二年擴建新場選擇開荒布點的位置。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1956年3月原鐵道兵九師副師長老紅軍黃振榮率領工作人員奉命去寶清縣的南橫林子籌建八五二農場。八五O農場副場長李瑤含奉命去迎門頂子(現迎春鎮)籌建八五四農場。這一年,八五O農場共調出150名幹部、三個中隊分別去穆稜河南的一顆樹、小西山、迎門頂子、交通部(現皖峰林場)、南橫林子等地新建農場。1956年4月,大地剛剛解凍,按照王震同志的電示,八五O農場抽調了2000餘名鐵道兵復員戰士和勞教人員。突擊修通了密山到虎林和寶清的公路,以迎接大批鐵道兵復轉軍人進入墾區。

1956年5月,國務院成立農墾部,王震將軍任第一任部長。6月鐵道兵農墾局在密山成立,成為國家農墾部的直屬墾區。隨後,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各部隊,第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七個師的轉業復員官兵17400多人,先後從全國各地進入完達山南北、穆稜河兩岸的各開荒點,相繼成立了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農場。又將原有的金沙、永安農場改名為八五五、八五一O農場,將青山農場改名為八五六農場,密山農場改名為八五七農場,將原牡丹江青年墾荒隊改名為八五一一農場。至此,鐵道兵農墾局所屬從八五O到八五一一共12個大型國營農場群相繼成立。八五O農場真正成為虎饒墾區的搖籃和軍墾戰線的尖兵。餘友清場長也成為三江平原南端廣大復轉官兵和墾荒戰士十分崇敬的墾荒元老,他的名字不僅載入虎林的史冊,也載入我們共和國的軍墾史冊。

北大荒文化——虎饒大地的軍墾歷程

1958年1月24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3月12日中共中央八屆二中全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會議通過《關於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從解放軍總部、空軍、海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各部隊,由北京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濟南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福州軍區,以及志願軍總部,各部隊院校,浩浩蕩蕩的大軍從四面八方陸續乘專列開往密山。總共為58700人,其中奔赴虎林的有41000多人。由於運輸車輛嚴重不足,預備第六師的轉業軍官提出徒步奔赴虎林八五八農場的倡議書,當即受到王震部長的表揚和兄弟部隊的響應。4月14日清晨,一支千餘人的復轉軍人墾荒隊伍,雄赳赳、氣昂昂的沿虎密公路向東行進。王震部長握著轉業軍官的手說:“到八五八農場要走300華里的路程,你們要發揚部隊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各種困難。你們這種革命精神將載入農墾史冊!”就這樣,預六師的一千餘人邁開雙腳,各自揹著簡單的行李,以領隊紅旗為嚮導,從密山縣出發,徒步向虎林縣的八五八農場挺進。一路上很多人腳上打起血泡,走瘸了,大家互相攙扶,互相照顧。當天晚上他們到達距密山80多華里的楊崗鄉。指揮部傳來口令,停止前進,就地宿營。於是各自摸黑找地方,有的在老鄉家的草棚裡打開行李過夜……。一批分配到八五O農場的轉業軍官,從密山下了火車,就挑著行李、揹著揹包有的還揹著孩子,步行一百多華里,進入穆稜河兩岸的墾荒網點。

1958年8月29日,黨中央在北戴河會議上做出了《關於動員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遠在1955年王震將軍即從四川省動員了198名支邊青年開進八五O農場。1959年9月,來自山東煙臺、諸城、濟寧、臨沂等2市18縣的34800名支邊青年也分批來到虎林,虎林又成了廣大復轉官兵和支邊青年會聚的大本營。虎林處處一片歡騰。沉睡的荒原醒來了,操著各種鄉音的墾荒戰士們緊緊地戰鬥在一起。山東支邊青年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老職工,不少家把熱炕讓出來給支邊青年住。支邊青年能吃苦、幹勁大,有的女青年光腳在爛泥裡背麥捆。共青團員們還組織了“青年先鋒突擊隊”,一個個生龍活虎,幹勁十足。後來,這些支邊青年大部分在北大荒紮下了根,安下了家。不少山東姑娘與轉業軍人組成了美滿家庭。

在浩浩蕩蕩的墾荒大軍中,還有一支特殊的墾荒隊,這就是反右鬥爭擴大化所形成的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的1327名右派分子和300名反革命分子,分配到北大荒接受監督和改造。農墾部曾發出通知,提出對右派分子的管理要與勞改犯嚴格區別,對他們主要是教育改造,勞動鍛練,當然更不能歧視虐待。這批右派有800名被分配在八五O農場,其餘分配到八五二農場。

這批特殊的墾荒隊員中,有當代著名詩人艾青,那時他被錯劃成右派,王震部長將他安排在八五三農場,讓他擔任一個林場的副場長,場裡給蓋了與總場領導相同的小木屋,並讓其與妻子高英住在一起。王震部長向場領導交待說:“在政治上要幫助他,使他趕快摘掉帽子,回到黨內來。”

榮獲斯大林文學金獎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作者丁玲和她的丈夫陳明,也被安置到八五三農場,後又安置到歸鐵道兵農管局管轄的湯原農場。她要求在畜牧隊裡餵雞。後來在掃盲運動時農場決定讓其擔任畜牧隊業餘文化教員。他們忍辱負重,在北大荒整整呆了十二年。

當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和傑出的雜文家聶紺弩,當時被分配到八五O農場4分場2隊,那年冬天,因他年老體弱,外出幹活有困難,照顧他在宿舍燒爐子,他不慎失火將一棟宿舍燒掉,因此以縱火犯投進班房。後來多虧其老伴從北京趕來,幾經周旋救他出獄,被分配到《北大荒文藝》做編輯工作。

原《人民畫報》社副主編丁聰,來虎林後被分配去修五一水庫和雲山水庫,後來王震部長倡議編輯《雲山水庫畫冊》,丁聰被指名抽調擔任編輯。畫冊出版後,便留在《北大荒文藝》當美術編輯,筆名:阿農、學普,經常為北大荒文藝的作品搞插圖。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著名編劇沈默君、羅國士等也被分配到寶東中學任教。

著名作家吳祖光和著名電影演員李景波,也先後被抽調參與話劇《北大荒人》創編,他們提出許多有份量的修改意見,使《北大荒人》劇本,博得全國的讚揚。正是這一大批覆轉官兵、支邊青年和來自各方面的墾荒戰士,墾荒者在虎林立下了汗馬功勞,創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發揚和樹立了北大荒精神。

不能忘記,他們在墾荒初期,以連隊為單位,在不同的區域,找高燥的荒坡,挖開第一鍬土,這就是墾荒新村,緊接著便搭起小馬架,升起縷縷炊煙……

不能忘記,他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戰天鬥地的革命精神。頂火紅的烈日在草原上開荒;冒零下三十多度的風雪嚴寒在完達山裡伐木;趟三尺多深的積雪在河上捕魚;頂瓢潑大雨在開溝修水利,處處表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虎林人民是有口皆碑的。廣大墾荒戰士,就是人們所稱讚的是一群為北大荒建設而獻身的群體。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把畢生和子孫後代都獻給了北大荒建設壯麗事業。爾今,在虎林的大地上墾荒者的第二代、第三代也茁壯成長起來。有的已走上虎林與國營農場建設的領導崗位和成為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

1958年11月局縣合併時,當時虎林縣總人口只有98000多人,現在已達到300000人,其中國營農場總人口為92000多人,佔虎林總人口的30.7%。兩個林業局的總人口為5萬人,接近虎林總人口的16.7%,農場、林業局合計為14.2萬人,佔虎林總人口的一半。在地方財政收入上,市屬、農墾、森工這三大塊的稅收比重,九十年代初基本是各佔三分之一。1996年市屬47%,國營農場33%,森工24%,到2000年已調至63:24:13。市屬比重逐年上升。國營農場所佔比重趨向穩定,森工系統因採伐任務調整比重逐年減少,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實證明,虎林的巨大變化是在軍墾事業的強大推動下而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軍墾事業的大發展,便沒有虎林的今天。虎林的興旺發達是與當年開發虎林的廣大復員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支邊科技人員、支邊幹部以及虎林的廣大人民群眾並肩戰鬥,奮力拼搏分不開的。在虎林的發展史上,永遠鐫刻著他們的豐功偉績!虎林軍墾之光永放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