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上天需基因測序 本報記者連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記者 王曉明 趙博文 報道

晨報淄博5月6日訊 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其中進行航天搭載的40餘種蔬菜、中草藥品種的種子及1種微生物物種則是來自淄博的一家企業——山東天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航天育種的種子將進行怎樣的“太空之旅”?有何重要意義?又將怎樣讓“品種培育”化為現實?6日晚,記者視頻連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專家,講述一枚種子的“太空之旅”。

問:為什麼要對種子種苗進行航天育種?有何重要意義?

答:航天育種已經發展很多年,俄羅斯、美國等國家都搭載過,對種子在天上的遺傳穩定性、遺傳變異方面進行研究。後來經過多年發展,我們國家把一些農作物的種子,中藥的種子等搭載上去,經過空間的誘變、再進行篩選,看有哪些性狀能應用起來,種植後篩選出來一些好的種子,可以進行繁育、雜交,保留一些好的性狀,對單純的育種來講,碰到不好的變異可能就扔掉了,但是對科研來說,即使有一個突出不好的的性狀,我們也可以從科研角度研究那個基因引起的不好,並對它進行測序,測序發現某個基因突變了,引起了性狀不良,那麼對科學來說是有益的。

問:能介紹下這次航天育種的基本情況嗎?

答:一般來說,返回式飛船一般是半個月左右,但此次航天育種的時間是3天,雖然時間比較短,但是空間條件是差別很大的,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大概距離地球300-400公里。我們這回搭載雖然時間短,但是軌道高度要高出很多,所以(種子)接受的射線要遠遠高於空間站的位置,這樣一個條件對於誘變育種來說是非常合適的,因為誘變育種的時候我們希望輻射量大一點,這樣就有可能從其中篩選出合適的性狀。

問:種子在上天之前,需要經過預先的選擇嗎?

答:這個主要看目的了,出於科研目的的,搭載種子的遺傳背景一定要非常清楚,最好遺傳都測過序的,返回後再測一遍序,就可以看到底哪個基因發生了突變,如果單純從育種來講,如果沒有科研能力的話,也可以搭雜交種的,只要發現有好的性狀,又能夠遺傳下去,那對農戶或者農站來說就是有價值的。

問:經過太空輻射的種子在食品安全上有保障嗎?

答:跟轉基因不一樣,空間誘變育種是一個自然的誘變,只是加速了自然誘變的一個過程,在太空中粒子穿過種子,造成DNA的斷裂也好,再修復也好,移位也好,並沒有一個放射源汙染了種子。哪怕是在地面上,雖然有大氣層和地球磁場的保護,也會有些粒子照射到地面上引起種子的變異,但是因為沒有引入外來的基因,也沒有外來的核放射的汙染源,所以空間誘變育種的安全性目前來看還是沒有問題的。

問:經過航天搭載的種子返回後將怎樣進行繁育,與正常的種植有區別嗎?

答: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種植還是按照正常的方式進行種植,現在來說航天育種只是一個手段,回到地面後怎麼雜交,怎麼選育是跟正常育種一樣,只不過是擴大了一個可選的種子資源,比如說水稻裡發現了一株強抗病的,再與當地其他的水稻進行雜交,就可能發現新的抗病的一個水稻的品系。

問:我國的航天育種與國際整體發展水平相比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

答:國際上沒有航天育種這樣一個提法,不過國外有很多用種子進行試驗,包括樹的種子,小麥、經濟作物等,大多數都在科研研究階段。我們國家比較特殊,是農業大國,也想豐富種子資源,所以單純從育種的角度上來講,我們做得比較多,成果比較多,也比較領先。

种子上天需基因测序 本报记者连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本報記者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專家進行視頻連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