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課《誡子書》學案。梳理知識點,把握重難點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這是一封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課文批註


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課《誡子書》學案。梳理知識點,把握重難點


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課《誡子書》學案。梳理知識點,把握重難點


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課《誡子書》學案。梳理知識點,把握重難點

重難點分析

一、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麼?

答: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後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二、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A、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請按照議論文的結構來給文章分層,並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再次品讀。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

勸誡惜時,有所為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四、怎樣理解文中的“靜”?

1、“靜”是修身養德的基礎。“靜以修身”意為以寧靜心緒來涵養德行。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

2、“靜”是學習的前提。“靜”指的是一種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可以靜靜地沉思,可以安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


字詞句式

1、古今異義

非寧靜無以致遠 古義: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義:只是指環境上的安靜,不嘈雜。

2、一詞多義

夫學須靜也(動詞,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名詞,學業)

3、詞類活用

非寧靜無以致遠 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大目標

非學無以廣才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增長


文章主旨

本文勸勉兒子勤學勵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險躁”,在生活中勤儉節約並珍惜時間,字裡行間滲透著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望。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菲菲老師說語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