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教父:30年打造市值超萬億企業,退休後要打牌寫自傳

臺灣半導體教父:30年打造市值超萬億企業,退休後要打牌寫自傳

2018年6月5日,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退休。張忠謀的一生,是見證和推動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生。在人們看來,張忠謀一生只賺一桶金,那就是半導體;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半導體企業做到極致。

張忠謀於1931年出生於寧波;19歲放棄哈佛商學轉學至麻省理工讀機械;畢業後因“1美元”進入半導體行業;在德州儀器工作時成為美國商界職位最高的華人;56歲高齡創辦的臺積電為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絕對霸主;13年前首次退休,後在臺積電遭遇信任危機時再次毅然出馬。過去 30 年間,張忠謀一手把臺積電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製造商。

如今,他退休了,而他留給繼任者的是,一個市值1800多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98億),力壓英特爾、三星,技術與芯片代工市場佔有率雄踞行業前排的超級大公司。

臺灣半導體教父:30年打造市值超萬億企業,退休後要打牌寫自傳

1987年,已經56歲的張忠謀決定成立臺積電,但那時候沒人看好,因為離開了德州儀器意味著沒有了大公司的背景和資源。

要知道,張忠謀早在1958年就進入德州儀器工作,已經待了整整29年。在他41歲的時候,就成為統領德州儀器3萬多員工、掌控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3號人物,更是成為當時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對於這次創業,張忠謀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設計又做製造,顯然無法跟規模較大的傳統半導體公司競爭,無非是夾縫中生存的小公司,沒什麼意義。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首創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就交給臺積電。這跟普通的代工有所不同,因為臺積電也要自己開發新技術,並保證製造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臺灣半導體教父:30年打造市值超萬億企業,退休後要打牌寫自傳

就這樣,臺積電的出現迅速改變了整個行業。高通、英偉達等公司專注於設計,並交給臺積電生產。而這種代工模式使得半導體行業的創新變得更為迅速。

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臺積電已成為半導體代工行業的霸主。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的市場佔有率已超過50%。作為參考,三星的市佔率不足10%。目前,臺積電是蘋果公司的iPhone主要芯片製造商。

2015財年,營收僅1671億元人民幣的臺積電,604億元的淨利潤是臺灣最大企業、營收比臺積電高出五倍多的鴻海精密的2.6倍,也是大陸企業華為的1.6倍,是騰訊的2倍多,甚至比阿里巴巴2016年財年的427億淨利潤,還要多出去將近180億元。

臺灣半導體教父:30年打造市值超萬億企業,退休後要打牌寫自傳

2017年,臺積電營收逼近1萬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221億),佔臺灣GDP比重的4%,利潤為29.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9億),排名第二的格芯去年的營收只有54億美元,第三的聯電營收只有48.98億美元,而三星的市佔率不足10%。 2016年度,臺積電向臺灣繳稅360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77.52億元)。

為了保持市場領先地位,臺積電每年都會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和生產。張忠謀曾表示,臺積電每年花費約100億美元研發經費來維持領先地位,現在這個花費可能必須上升到110億美元。

如今,87歲的張忠謀真的要退了。對於退休後的生活,張忠謀表示,退休後會做三件事:旅遊、打橋牌、寫自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